巌

巌,拼音yán,古同“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巌
  • 拼音:yán
  • 部首:山
  • 總筆畫:19
基本釋義,古籍解釋,

基本釋義

部外筆畫:16,
五筆86&98:MIDT
倉頡:UFMK
筆順編號:2524431351221113134
四角號碼:22248
UniCode:CJK
統一漢字 U+5DCC
基本字義
● 巌
yán ㄧㄢˊ
◎ 古同“岩”。
English
cliff, precipice; cave, grotto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唐韻》五銜切《集韻》魚銜切《韻會》疑銜切《正韻》魚鹹切,音嵒。《說文》岸也。從山嚴聲。《增韻》石窟曰巖,深通曰洞。 一曰險也。《左傳·隱元年》制巖邑也。《公羊傳·僖三十三年》餚之嶔巖,文王所避風雨也。
又嶃巖,高峻貌。《司馬相如·上林賦》嶄巖嵾嵳。
又巖廊,殿廡也。《漢武帝·策賢良制》虞舜之時,游於巖廊之上。
又地名。《書·說命》說築傅巖之野。《傳》傅巖,在虞虢之閒。
又《集韻》魚杴切《韻會》疑杴切,音嚴。巖巖,高貌。《詩·魯頌》泰山巖巖,魯邦所詹。
又《正字通》本作嚴。亦作巖。通作礹嵒碞。○按巖與嵒同。《說文》嵒,五鹹切,山巖也。巖,五緘切,岸也。同字分訓巖,專訓岸,非。嚴巖礹從作。
考證:〔《公羊傳·僖三十二年》餚之嶔巖,文王所避風雨處。〕 謹照原文三十二年改三十三年。處改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