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嶺南中醫藥文庫·文獻研究系列:嶺南醫學史(下)》是記述嶺南地區醫學的起源、形成、發展過程和發展規律以及歷史成就的專業性書籍,它不僅僅是一部地域性醫學史的書籍,同時也是延綿數千年的中國醫學史組成部分。
《嶺南中醫藥文庫·文獻研究系列:嶺南醫學史(下)》編寫更注重其學術性,它的延伸可拓展為嶺南中醫理論學術源流、嶺南中醫臨床各學科特點、嶺南中草藥及名醫驗方運用等,因此它的意義又不僅僅限於一部地域性醫學史的書籍。
《嶺南中醫藥文庫·文獻研究系列:嶺南醫學史(下)》仿照《中國醫學通史》成書體例,全書擬訂分為四冊。上冊為古代卷,從遠古至清代中葉(鴉片戰爭以前);中冊為近代卷,從晚清至民國;下冊為現代卷,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圖譜卷另為一冊。四卷冊之《嶺南醫學史》全方位記述嶺南地區醫學史事,嶺南歷代醫學著作、醫案、醫話、醫論以及醫事將成為史書永恆的主題,《嶺南中醫藥文庫·文獻研究系列:嶺南醫學史(下)》將相關的學術產品支撐中醫藥學科的建設,並使之成為社會其他學科受益的著述。
圖書目錄
第一章 新中國成立初期廣東中醫藥概況
第一節 新中國成立初期廣東省中醫行業狀況
一、新中國成立初期廣東省、廣州市中醫從業人員統計數字
二、廣東中醫積極參加國家建設任務
三、籌備和建立學術團體、創辦學術期刊、積極開展學術交流
四、積極建言獻策,維護中醫藥業
第二節 廣東中醫藥專科學校
一、新中國成立初期校務情況
二、教學課程與學制的改革
三、重新編印各科講義,突出專科教育特點
四、改制盧東省中醫進修學校
五、廣東省中醫實驗醫院
二、中醫醫院建立
三、廣東省名老中醫學術經驗繼承
第三節 國家支持中醫開展科學研究
一、基礎理論研究
二、“四季脾旺不受邪”與脾胃學說研究
三、中醫診法研究
四、《嶺南草藥志》編寫與南藥引種試驗
五、中醫藥對傳染病及感染性疾病的防治
六、外傷骨折正骨手法研究
七、蛇傷蛇藥研究
八、毛冬青防治脈管炎
九、痔瘺肛腸病
十、婦科疾病防治
十一、小兒消化不良與支氣管肺炎防治
十二、五官科疾病防治
十三、針刺麻醉、針刺手法、經絡模型、經絡學說、針灸臨床研究
第四節 中西醫結合工作的開展
一、組織和管理
二、發展概況
三、中西醫結合治療急腹症
第五節 廣東省中醫藥學術刊物與學術團體
一、《廣東中醫》《廣東醫學·祖國醫學版》
第三節 廣州星群中藥提煉廠與中藥提煉
一、星群藥廠創辦
二、星群藥廠中藥提煉工藝技術改進理論
三、星群藥廠中藥提煉工藝技術改進實踐
四、星群藥廠發展及《星群醫藥月刊》雜誌影響
第四節 新中國成立初期的中醫進修教育
一、國家中醫進修教育的背景、內容、調整
二、廣東中醫進修教育及廣東省中醫進修學校
第五節 黨的中醫政策在廣東落實
一、新中國成立之初衛生行政部門對中醫的認識
二、廣東貫徹中央“中醫政策”執行情況
第二章 廣東中醫藥事業學術的發展
第一節 國家創辦高等中醫教育
一、廣州中醫學院創辦
二、廣東中醫教育多層次發展
三、中醫教材編寫
第二節 中醫醫療納入國家醫政管理系統
一、中醫聯合診所組建
二、廣東省中醫藥研究委員會(廣東中醫藥研究所)
第三章 改革開放新時期的中醫藥學
第一節 廣東振興中醫藥發展的重要舉措
一、衛生部《關於認真貫徹黨的中醫政策,解決中醫隊伍後繼乏人的問題的報告》及其影響
二、廣東省貫徹中央56號文情況及中醫藥各界的反響
三、廣東省名老中醫、廣州市名老中醫榮譽稱號授予
四、廣東省、廣州市振興中醫工作大會
五、廣東省中醫藥管理局(廣東省中醫藥局)設立
六、廣東省人民政府先後授予兩批“廣東省名中醫”榮譽稱號
七、廣東“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導師”名單
第二節 新時期廣東中醫醫療事業迅速發展
一、中醫醫院規模不斷擴大,就醫條件明顯改善
二、內涵建設不斷加強,兩個效益日益顯現
三、農村中醫工作日新月異的發展
四、廣東省骨幹中醫院的發展情況簡介
第三節 廣東中醫教育的改革與發展
一、中醫本科教育的改革與發展
二、創辦研究生教育,培養高層次人才
三、積極開展對外國留學生、港澳台學生教育
四、繼續開展成人與職業技術教育
五、廣東省中醫藥中等專業教育
六、學科建設促進中醫藥教育與科學研究發展
第四節 廣東省中醫藥科學技術研究
一、中醫基礎研究
二、中藥研究
三、臨床研究
四、針灸推拿研究
五、中西醫結合
第四章 嶺南醫林人物
第一節 廣東省名老中醫
一、鄧鶴芝
二、郭梅峰
三、黃省三
四、何竹林
五、黎達英
六、陳治平
七、鐘玉池
八、盧宗強
九、程祖培
十、李鈺琳
十一、李翼農
十二、蔡仰高
十三、餘子修
十四、管霈民
十五、馮德瑜
十六、陶葆蓀
十七、周子容
十八、何桐生
十九、劉赤選
二十、陳典周
二十一、韋植生
二十二、區少章
二十三、王河清
二十四、吳灼粲
二十五、鐘少卿
二十六、潘靜江
二十七、梁天照
二十八、張階平
二十九、陳金聲
三十、楊濟平
三十一、李藻雲
三十二、翟甘棠
三十三、林夏泉
三十四、陳一鳴
三十五、鄭定良
三十六、鐘耀奎
三十七、李仲守
三十八、甄夢初
三十九、楊志仁
四十、梁端儕
四十一、何汝湛
四十二、關汝耀
四十三、吳勤文
四十四、簡錫禧
四十五、管銘生
四十六、司徒鈴
四十七、羅元愷
四十八、蔡蔭庭
四十九、趙思兢
五十、劉仕昌
五十一、黎炳南
五十二、何志雄
五十三、陳達光
五十四、黃耀槊
五十五、梁乃津
五十六、朱敬修
五十七、彭玉林
五十八、鄧鐵濤
五十九、林品生
六十、林建德
六十一、黃傳克
六十二、沈炎南
六十三、岑鶴齡
六十四、梁劍波
六十五、胡肇基
六十六、蔡榮
六十七、何炎燊
六十八、陳超桂
第二節 廣東省名中醫及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
第三節 廣東省其他著名中醫及特級藥工
第五章 嶺南醫史專篇
附篇 嶺南醫學史大事年表(遠古至2000年)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