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十大名樓

嶺南十大名樓

嶺南十大名樓為指嶺南地區十大著名閣樓,歷史悠久,為歷代文人墨客傳誦,主分布要在廣東,有:廣州越秀山“鎮海樓”、廣州五仙觀“禁鐘樓”、廣州海關“大鐘樓”、廣州珠江“塔影樓”、韶關北江“風采樓”、肇慶西江“閱江樓”、佛山順德“碧江金摟”、江門台山“浮月洋樓”、揭陽普寧“文昌閣”、潮州西湖“涵碧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嶺南十大名樓
  • 主分布:廣東
  • 舉例:廣州海關“大鐘樓”
  • 第一樓鎮海樓
廣州越秀山鎮海樓,廣州五仙觀禁鐘樓,廣州珠江塔影樓,韶關北江風采樓,肇慶西江閱江樓,佛山順德碧江金摟,揭陽普寧文昌閣,廣東潮州涵碧樓,廣州海關大鐘樓,

廣州越秀山鎮海樓

十大“名樓”,排在第一位的自然當屬享有“五嶺以南第一樓”美譽的鎮海樓了。它坐落在廣州越秀山上,早在明清時期就有“嶺南第一勝攬”之稱,並以“鎮海層樓”、“越秀遠眺”、“越秀層樓”先後列入羊城的新、舊八景。鎮海樓始建於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是永嘉侯朱亮祖所修築的――這位明初時期出自安徽六安的草莽將領,因剿滅陳友諒、張士誠,奪取兩廣有功,被朱元璋封為永嘉侯出鎮嶺南。不過就在他大興土木修建鎮海樓時,卻因收受賄賂,“所為多不法”而遭彈劾,不僅剝奪兵權,押解進京,而且被朱元璋鞭杖而死。朱亮祖雖然死了,但鎮海樓卻依然建了起來,它立於廣州北城牆橫經越秀山的最高處,成為當時嶺南最宏偉的一座古城樓。
1928年鎮海樓重建,高五層25米、寬31米、深16米,其中第一二層依然為明代紅砂岩條石砌築,底層牆厚3.9米,三層以上則為磚牆,朱牆綠瓦、飛檐重疊,顯得巍峨壯觀。因可遠眺珠江出海口又名“望海樓”,又因樓高五層而俗稱“五層樓”――呵呵,越秀山巔、五層之樓,在當年已是難以想像的啦。
如今鎮海樓被闢為廣州博物館,裡面陳列著廣州古邑兩千多年來發展的文物史料1200多件。樓前碑廊立有歷代碑刻,其中最前面的四座石鼓文碑刻,原刻於公元前770年,距今2700多年,是我國最為古老的歷史碑刻。另外在鎮海樓的左邊還殘存著1100多米長的明代古城牆,它也是廣州目前僅存的一段古城牆,右側還陳列有12門古炮。
鎮海樓下可俯瞰越秀山體育場,旁邊還建有光復亭、海員亭、仲元圖書館(廣州美術館)、五羊雕塑、孫中山紀念碑等。

廣州五仙觀禁鐘樓

禁鐘樓的歷史其實比鎮海樓還要來得早點――它始建於明洪武七年(1374年),立於當年廣州古城最早的道觀“五仙觀”的後面,與越秀山上的鎮海樓遙相輝映,人稱古城“雙璧”。禁鐘樓所在的五仙觀始建於南漢時期,前身是祭祀五仙的穀神祠――相傳周夷王時五位仙人騎著口含谷穗的五羊飛臨廣州,將谷穗贈給邑人,廣州因此而叫羊城,簡稱穗。南宋時易名奉真觀,明洪武十年(1377年)重建後改稱五仙觀,曾以“穗石洞天”和“五仙霞洞”列為明清的羊城八景。如今仍保存有儀門、中殿遺址和後殿。後殿的東側保存有傳說中五仙腳印的“穗石”,以及古城僅存兩眼古泉之一的“佗泉”。
廣州五仙觀禁鐘樓廣州五仙觀禁鐘樓
不過,最初的禁鐘樓稱為大鐘樓,據說不是為了報時,而是為了防火報警所修築的。呵呵,很有點像現在我們消防局的報警系統,足見當時的政府官員,比起我們現在深圳龍崗的那些昏官還來得清醒、明智。大鐘樓紅砂岩砌築,上下兩層高17.45米,下層中通往來,開著一個巨大的拱券洞門;上層樓台中央,則懸掛著一口高4.04米、直徑2.1米、重約5噸的大銅鐘,上面鐫刻著明洪武十一年“廣東等處承宣布政使司鑄造”等篆體銘文,距今已600多年的歷史了。由於鐘口下方正對著樓基的門洞,所以一旦敲擊,便會形成一股巨大的迴響,悠揚雄渾,古城內外“相聞十里”――也許孤陋寡聞吧,我想它應該是我國古代最具規模的防火報警系統啦。
正因為是防火報警之用,所以平時自然是嚴禁撞擊的。“響”則人心惶惶、“全城不寧”,久而久之,民間便有“煞氣”一說。清代屈大均《廣東新語》曾有這樣的記載:“有司命擊之,城中嬰兒女死者千餘,越一年(1646年)城(為清兵所)破,乃止勿擊。”――於是,大鐘樓便被稱為“禁鐘樓”了。
如今禁鐘樓重檐翹角,朱紅樓台,歇山頂式琉璃瓦頂,雖為周圍的高樓大廈所困,但古色古香,仍顯雄偉氣勢。沿著兩側狹窄的石階可登上城樓,樓內仍懸掛著那口約5噸多重的明代大鐘,不過眼看手勿動,它可不像其它地方的鐘樓可以敲鐘祈福,直到今天仍是“禁鐘”,敲不得的。
鐘樓下還陳列著一些紅砂岩麒麟、旗桿架、青石華表等明清石雕,以及宋至清代的古碑刻10多方。樓後則是羊城“坡山古渡”的遺址――立有石碑,記載著宋代這裡曾是古城邊的坡山,晉代還是珠江北岸的一個渡口。歲月變遷,如今這裡距珠江已有1公里多遠了。

廣州珠江塔影樓

在廣州海關大鐘樓對面,寬闊的西堤廣場上坐落著一座孤零零的塔樓,因塔影倒映江面,於是雅稱“塔影樓”;不過老一輩的廣州人卻將其稱之為“鬼樓”——呵呵,倒不是樓里鬧鬼,實在是因為它中西合璧,頗具西洋風格,而昔日老廣又將洋人多稱“鬼佬”,所以便有了這么一個不雅的俗稱。塔影樓位於沿江西路36號,高約20米,“得水之勢”,背江而建,四層西式小洋樓的頂層,則是一個中國傳統的四檐滴水式塔樓,中西合璧,曾是辛亥革命時期人稱“國叔”的陳少白聯興碼頭事務所兼辦公室和住宅。它建於民國八年(1919年),與陳少白苦心經營的聯興碼頭,仿佛是上世紀20年代珠江邊那場民國風雲的歷史見證——作為孫中山國民革命經費的一個來源,孫中山曾多次來這裡探訪,1921年當他在廣州就任中華民國非常大總統時,還在塔影樓小住過,並在這裡與陳少白暢談建國大計,盛邀陳少白出任總統府顧問。
廣州珠江塔影樓廣州珠江塔影樓
喔,關於陳少白可參見我的博克《江門人文(1)》的介紹。1925年孫中山去世後,生性高雅的陳少白便辭官棄政,隱居在塔影樓上,“獨留塔影送晨昏”。1928年回新會鄉下時還曾寫過一首《憶塔影樓》詩:“日日凝妝珠海岸,經年憔悴深閉門。風光如許人何處,厭記江潮漲落痕。”——樓如人也,孤零零立於江畔,凋零了近大半個世紀。
新世紀初,廣州整治珠江兩岸景觀,已傾斜成“廣州比薩斜塔”的塔影樓的去留曾一度引起爭議。所幸一家民企投資三百多萬,用了五十多個千斤頂將它扶正,維修後重新成為廣州沿江路景觀帶的一個新亮點——如今樓內設有酒吧,還陳列著不少昔日陳少白的詩句、字畫。而沿著曲折的樓梯上到四樓,則猶如進入一個傳統的西關大屋。古老的風扇、茶几、油燈、青花瓷、掛鐘、鳥籠,還有南洋的藤凳、歐陸宮廷的燈飾,感受的仿佛是上世紀20年代獨特的嶺南風情。頂層的天台上建有一座中式的四檐滴水塔樓,靠著雕花窗欄俯瞰,眼前是一片流光溢彩的珠江夜景——可是,只是喜歡蒲吧的80後如今有多少人會知道這段古呢?樓內楹聯有曰:“會社結興中,為問慕義联盟,今其餘幾?江樓存塔影,太息安居一老,天不愍遺!”

韶關北江風采樓

與珠江塔影樓相映成趣,在韶關北江也有一座古樓,它就是韶關標誌性的古建築——東臨湞江、西望武水、南眺北江的“風采樓”。準確地說,風采樓坐落在橫跨湞江的風采大橋西側,始建於明弘治十年(1497年),是為紀念北宋名臣余靖所修建的。余靖,韶關人,是嶺南繼唐代宰相張九齡後又一顯赫的朝廷重官。他剛正不阿,廉潔自重,與歐陽修、王素、蔡襄並稱為“四諫”,當年宋仁宗曾御筆親題“風采第一”,風采樓因此得名。
韶關北江風采樓韶關北江風采樓
最初的風采樓是一座磚木結構的建築,1932年重建時才改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如今它占地100多平方米,正方形,高22米,上為三重飛檐翹角,華飾小圓頂,古色古香;下為通衢門樓,車水馬龍,是唯一樓下可通車馬的嶺南名樓。北門建有鐵柵小門,梯間鑲嵌有《風采樓前後記》玉石古碑,門樓上方懸掛著嶺南著名書法家陳白沙 (獻章)以茅龍筆所書“風采樓”的牌匾。樓下路旁則立著余靖的雕像。樓前正對著的橫跨湞江的風采大橋,以及穿樓而過的風采路,也都因風采樓而得名,而每到夜晚風采樓張燈結彩,燈火輝煌,成為韶關市內遊客最多,也最為熱鬧的街區。

肇慶西江閱江樓

與珠江塔彭樓、北江風采樓相輝映的,還有一座西江閱江樓__它坐落在肇慶江邊的石頭自上,柵為宋代石頭庵,明宣德六年(1431年)改建為崧台書院,曾盛名一時,明崇禎十四年(1641年1重建後舄名為閱江樓’,距今也有近6 00年歷史。閱江樓坐北朝南,面向西江,占地20 0 0多平方米,兩層閣樓飛檐翹角,上方懸掛著楷書的大幅門匾,門前則是4 0多锺的寬闊石階。如果不是現在修建的西江大堤,它曾一直通向江邊。走進閱江樓,裡面其實是一個閣樓環境的四台院,前後兩座為重檐歇山頂式結構,左右兩樓則為重檐卷棚頂式,四座閣樓之間耳樓相連,中間則是一個設有水池、1假山的嶺南庭院。江樓晚眺曾是肇慶八景之一,只是田為防汛的西江大堤,今日的西江風光如今大不如前。
肇慶西江閩江樓肇慶西江閩江樓
不過如今閱江樓最其標誌意義的,卻是它的葉挺獨立團團部日址紀念館1 9 21年11月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國B革命軍第四軍獨立團在肇慶成立,團部就設在這裡。呵呵,那是怎樣一個轟轟烈烈的時代,;時葉挺任團長,全團21 0 0多人,在北伐戰爭中擔任北伐先鋒,人稱鐵軍’。1 9 27年八一南目起義時,正是這個葉挺獨立團掉轉槍口,成7中共創建和領導的第一支正規都隊。抗日戰爭時期,閩江樓田日軍飛機轟炸而遭到嚴重墨壞,1 9 5 9年朱德視察時為7表示對葉挺的紀念,特別指示重修閱江樓這座獨立團的大本營,修復後即被闢為葉挺獨立團團部日址紀念館’。如今裡面不僅復原;年葉挺的居室,還陳列著不少;年獨立團的文物史料。

佛山順德碧江金摟

據說昔日的碧江,明清古建築群曾達3萬多平方米,有“俗以祠堂為重大,宏麗者莫盛於碧江”的記載。百年滄桑,如今縮減到只有8000餘平方米了,所幸它被人們搶救性地保護了下來,其中最漂亮的就是這座“碧江金樓”了。碧江金樓始建於清嘉慶、道光年間,是當時任職清廷兵部職方司員外郎的蘇丕文回鄉所修建的。整座建築原稱“職方第”,金樓只是其中一幢兩層的藏書樓,原名賦鶴樓,是蘇丕文會友讀書的書齋。因樓內鑲嵌的木雕施以大量的泥金和貼金,歷經一百多年仍金碧輝煌,故被稱為金樓,以至於後來還流傳著“碧江多商賈,金樓為至尊”的民諺——呵呵,正是因為它太出名了,喧賓奪主,如今竟成了“職方第”這座大宅院的代名詞。“職方”是清廷兵部下屬的一個司,相當於現代的總參謀部。當時兵部下設四司:武選(武官人事)、職方(軍政、軍令)、車駕(警備、通訊、馬匹)和武庫(後勤、訓練)。職方司的主要官員有郎中、員外郎和主事等。歷史上,唐代韓愈、宋代秦檜都曾出任過職方員外郎,而明代抗清名將袁崇煥也擔任過職方司主事。碧江金樓的主人蘇丕文位居清廷兵部職方司員外郎,三品官銜,所以他的府第就被稱為“職方第”了。
碧江金摟碧江金摟
走進金樓,首層左側為主人房,陳列著一張精美的清代跋步床,又稱千工床,意指打造時耗用了一千個工時。整張床用棗木雕成,取意“早”生貴子,床上木雕貼金鑲玉,極盡奢侈。不過,真正的金屋還在二樓,滿眼的金碧輝煌足以讓人目眩。據說其裝修布局取意古代珠江上的紫洞艇,足金貼面的雕刻顯得通透明亮。題材多取自中國傳統的吉祥物,如歲寒三友、松鶴延年等,而藝術風格則融入了歐陸十九世紀中末期的“維多利亞”色彩。貼金木雕上還鑲嵌著當時頗為時髦的進口玻璃等飾物——有專家認為,它印證了當時嶺南文化兼容並蓄的特色。另外金樓內還陳列著原套清代紅木家具,以及清代大學士劉墉等名家的墨寶。
碧江金樓以貼金得名,卻憑“藏嬌”而聞名——“金屋藏嬌”出自漢武帝時期,傳說長公主意將女兒阿嬌許配給劉徹,劉徹答曰:“若得阿姣作婦,當作金屋貯之。”自此,便有了這句成語。清代末年,清廷軍機法務大臣、南海人戴鴻慈的長女戴佩瓊下嫁蘇文丕的孫子蘇百詡,因戴佩瓊是慈禧太后的干女兒,所以婚禮辦得奢華隆重。金樓里的金雕,據說就是當年戴佩瓊陪嫁時的嫁妝,而現在陳列的跋步床,也是當年戴佩瓊結婚時用的。一個沉魚落雁,一個嶺南才子,蘇百詡自然對戴佩瓊寵愛有加,並將她安置在金樓中伴他讀書,夜夜紅袖添香,為金樓留下了“金屋藏嬌”的美麗傳說。
與金樓相鄰的,還有昔日職方第的前座三層碉樓、二進大廳,以及一幢兩層高的鑊耳 “泥樓”,而有意思的是,站在泥樓的小天井裡,你會看到與泥樓風格截然不同的歐陸式柱廊和券拱。據說它是屋主的後人從日本留學後回鄉改建的,也許留學時讀得是西方建築,所以回來後便一試身手,中西合璧,改成了羅馬柱式的柱廊。金樓的後花園亭台迴廊、假山水榭,長廊中有一幅大型銅蝕壁畫“碧江清明上河圖”,它長23.8米、寬1.5米,取意清道光年間的“碧江廿四詠”詩,再現了明清時期碧江的風物景致和人文景觀,很有些看頭。

揭陽普寧文昌閣

揭陽普寧文目閣的知名,多是為林則徐——道光三十年(I8 50年),他就是在這裡病逝的。文目閣位於普寧的洪舊鎮,始建於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同治十一年(1872年)重修,坐北朝南,面寬約14米、深約5 8米,占地8 00多平方米,三進九間二天井,紅磚地面,中廳立有四棍棱形大石柱,歇m頂式屋頂。後進為三同式兩層閣樓,高約8米,古樸、莊重,祭祀著文目帝的神像。後田曾有被稱為四老爺的武勇長駐於此,所以又有四老爺衙之稱。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林則徐告假在福州家鄉養病。時太平天國起義在廣西爆發,清廷欽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兼廣西巡撫前往赴任,林則徐不得不力疾上道,臥輿兼程,日行百里。十月十日造經普寧洪陽時病情加重,遂下榻文目閣樓下東廂房,並於十月二十日磕然長逝____文目閣田此成為林則徐生命中的最後一站。如今文目閣重修後被闢為林則徐紀念館。它上鋪琉璃瓦,門面牆壁貼花自岩石,後閣樓為林則徐紀念館,一樓懸掛乾坤正氣匾額,中廳立有林則徐銅像,兩側陳列有毛澤東手書林則徐《自嘉峪關感》詩和題詞。並陳列有林則徐的一些日常用品、用具和文房四寶等。另外二進廳還設有禁毒圖片展覽,並被闢為普寧禁毒教育的基地。
揭陽普寧文昌閣揭陽普寧文昌閣

廣東潮州涵碧樓

“到粵須到古潮州,到潮須到涵碧樓。當年周公曾駐馬,紅旗七日耀千秋。”周公者周恩來是也,1 927年八一南目起義後敗退嶺南,他曾居此七日,涵碧樓也田此知名,並成為嶺南近年紅色之旅的一個旅遊熱點。坐落在潮州西湖西岸的涵碧樓始建於民國十一年(1922年),是一座水泥和磚石砌築的兩層小洋樓。它依山傍湖,臨湖而立,軒宙開闊,柵為茶樓,為潮人游湖燕集之所,國B偉人在潮汕多於此稅駕焉’。而它涵碧樓的得名,據說自自小樓東頭那棵已240 0多年樹齡的古術棉樹。1925年國民革命軍第一次東征,涵碧樓被闢為黃埔軍校辦事處,蔣介石曾多次來到這裡。他手持中正劍,帶領軍校學生軍高聲朗讀孫中LU的總理遺囑,表國革命的決心。而在後來的兩次東征中,周恩來、周逸群都曾駐紮在這裡。1927年八一南目起義失敗後,周恩來率領起義部隊由聞人粵來到潮州,涵碧樓成了賀龍第三師的司令部,而周恩來、賀龍、葉挺、劉伯承、郭沫若、周逸群、徐特立等都曾在這裡下榻過。前後七日,就是在這座小樓自點燃了潮州七日紅的革命火種。抗日戰爭時期涵碧樓被日軍炸毀,1 963年賀花來潮州視察時提議重修,1 964年竣工後,便被闢為革命歷史文物陳列館。如今樓項中央涵碧樓三個灰塑大宇,出自曾任八一南目起義宣傳部長的郭沫若之手,樓自則陳列著周恩來等領導人的照片、《革命剛報》、起義軍文告,以及當年在民運動的土槍、土炮等革命文物和史跡資料。
潮州西湖涵碧樓潮州西湖涵碧樓
涵碧樓詩
彈指光陰卅八年,潮安每在夢中旋。樓台倒映涵虛碧,旗幟高搦似火燃。一夕湯坑書附羽,千秋英烈血噴煙。今來重到金山望,日月更新別有天。 ——郭沫若
偉哉涵碧樓,戰局費運籌。潮州七日紅,青史垂千社。——粟裕

廣州海關大鐘樓

武漢海關鐘樓與廣州海關鐘樓、上海海關鐘樓正是中國僅存的三個舊海關鐘樓。如果說禁鐘樓的大鐘“敲不得”,那么廣州海關“大鐘樓”的鐘聲,卻見證了廣州對外通商的悠久歷史――它是我國僅存的三個舊海關鐘樓中最古老的一個(另兩個是上海和武漢),也算得上“中國之最”吧。
廣州海關大鐘樓廣州海關大鐘樓
坐落在沿江西路29號的大鐘樓坐北朝南,面向珠江,巨大的花崗岩基石和歐洲新古典主義風格的廊柱顯得十分厚重。它始建於1860年,最初是兩層簡陋的樓房,後因白蟻蛀蝕和火災曾兩次重建。民國元年又因大火嚴重受損,遂於1913年再次大規模重建――這次由英國建築師戴衛德重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