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嶺南兒科學
- 孫思邈:《顱國經》
- 鄭大忠:《痘經會成》
- 程康圃:《兒科秘要》
- 陳方濟:《兒科撮要》
歷史上,由於嶺南地處南方邊陲,醫學的發展與中原地區差距很大,兒科的發展同樣也是起步較晚,宋代以前的史料很少,直到南宋時才有劉昉的《幼幼新書》出現。劉昉,海陽(今廣東省潮州市)人,一向喜好方書;尤其注重幼科,南宋初時主編《幼幼新書》,全書共四十卷,五百四十七門,主要整理匯集了宋以前兒科的學術成就,如巢元方、孫思邈《顱國經》、王懷隱、錢乙等的臨床經驗,並附有己見,是當時世界上內容最完備的兒科學著作。
明代有鄭大忠的《痘經會成》。鄭大忠,字英翰,揭陽(今廣東省揭陽市)人。生活於明嘉靖至萬曆年間,以名儒攻醫,究心兒科,歷二十年,精通痘疹,經治患兒十有九效,晚年時匯集痘疹諸書,擇其精要效驗,參以自己臨床經驗,於明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撰成《痘經會成》九卷,又名《痘經會成保嬰慈幼錄》,現存日本天明抄本。日本丹波元胤《中國醫籍考》著錄,是現存較早的嶺南痘疹專著。
到了清代,嶺南兒科得到較快的發展,出現陳復正、程康圃等兒科名醫,出版了以《幼幼集成》為代表的一大批兒科文獻。
陳復正,字飛霞,惠州府(今廣東省惠陽縣)人。幼時體弱多病,而究心醫道,立志成為濟世良醫。及長拜羅浮山一位名道士為師,盡得道士卓越醫技,然後下山濟世,竹杖芒鞋,四海雲遊,人稱飛霞道士,所至之處,救死扶傷,多有奇效,猶擅幼科,治癒患者無數,且醫德高尚,貧者療之不受酬,更資以藥物。陳復正晚年定居澻陽種杏草堂,乃取在昔幼科諸書,參互考訂,按之本人臨證心得,附以經驗之方,於乾隆十五年(1750年)寫成《幼幼集成》六卷,刊行面世。該書是流傳最廣的嶺南兒科名著,奠定了陳復正在中醫兒科學的重要地位。
程康圃,名德恆,高明(今廣東省高明市)人。生活於清道光至光緒年間(1821—1908年),祖輩六代業醫,幼科最良,程康圃弱冠即遵從祖訓,專業醫門,從醫五十年,學驗俱豐,晚年將祖傳經驗及自己臨證所得編成《兒科秘要》一書,又稱《小兒科家傳秘錄》,傳與後人。清光緒十九年癸巳(1893年)廣州麟書閣永成堂據樵西福幼氏手抄本刊印,民國八年(1919年)廣州九耀坊守經堂刊印該書,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廣西黃奕勛、肖九成等人重刊該書。1987年鄧鐵濤教授將其編人《嶺南兒科雙壁》,由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程氏《兒科秘要》成書之後,幾經傳抄,多次刊行,在嶺南兒科界廣泛流傳,影響深遠,對嶺南兒科學的發展貢獻卓著。
清代是嶺南兒科發展鼎盛的時期,留下了大量的兒科學和痘疹學著作,兒科學專著除上述的《幼幼集成》、《兒科秘要》外,還有陳方濟的《兒科撮要》(1862年);余夢塘(客居粵東)的《保赤存真》(1876年);新會任贊的《保赤新編》(1884年);南海何夢瑤的《幼科良方》(1895年),順德葉桐的《小兒全科》(1903年),新會周賢宰的《小兒全科》(1903年),無名氏的《小兒啞科》(1903年),廣州黃仲賢的《慢驚條辨》(1907年),德慶梁堯齡的《小兒科攝要》,南海鄒錫思的《幼幼集成評》和《蛋家小兒正疳良方記》,南海任韻孺的《兒科我見》,南海張思齊的《小兒疳眼黃膜論》,中山湯宸槐的《幼科便覽》,大埔何叔夷的《兒科秘要》,東莞張應奎的《保赤良篇》,東莞錢穎根的《初生十則》,南海馬信道的《保赤三要》,洪朴友(客居揭陽)的《活幼寶鏡全書》,桂平程炳珍的《童人二面》等。痘疹學專著有南海鄭崇謙的《種痘奇書》(清嘉慶年間),南海邱煌的《引痘略》(1817年)(詳見邱熔條),同怡喧(客居粵省)的《痘疹經驗錄》(1867年),番禺任壽昌的《痘症備方》,二稱《小几痘症備方》(1878年),順德必良齋主人的《痘疹心法歌訣》(1879年),新會伍學乾的《牛症新編》(1890年),胡仕梁的《牛痘新論》(1890年),番禺周滋生的《增補痘疹玉髓金鏡錄》(1891年),南海何夢瑤的《痘科良方》(1895年),惠陽黃平輝的《麻痘輯要》(1903年),南海馬中嶽的《麻痘撮要》(1905年),新會周賢宰的《痘疹心法》(1905年),大埔蕭城齋的《廣濟新編》(1906年),順德關履端的《治痘歌訣》(1908年),高要鄭海鯤的《痘疹便覽總論》揭陽林介烈的《麻疹全書》,順德黃廷矩的《痘疹雜抄》,順德袁永綸的《痘科指迷》,豐順張纘烈的《麻痘驗方》,番禺劉敬時的《痘科秘要》等。
民國時期,嶺南兒科繼續有所發展,積累了一些新的經驗,如楊鶴齡在小兒溫病治療上取得了可喜的進步。
楊鶴齡,大埔人,家世業醫,祖父楊湘南,郡庠生,由儒通醫,於醫學素有心得。父親楊繼香承先祖之學,在廣州各善堂及廣東育嬰堂當宮醫生職。楊鶴齡自幼隨父習醫,十七歲即考取清代醫官。父親逝世後,經考核接任育嬰堂官醫生職。診治大量病嬰,特別是危篤重症患兒,故在這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育嬰堂停辦後,楊鶴齡退居廣州舊倉巷家中,設“楊吉祥堂”,以幼科馳譽羊城,城市四鄉紛至求診。楊鶴齡日診二三百人,甚為匆忙,卻能一驗指紋,即報稱其症候,幾乎十不爽一,而所處藥方看似平淡,僅寥寥七八味,卻能一二劑而起沉菏,頗令同行嘆服。晚年將臨症五十年的兒科經驗總結,撰著《兒科經驗述要》一書刊行於世。
民國時期,廣東創辦了一批中醫藥學校,如廣東中醫藥專門學校,廣東光漢中醫專門學校等,這些學校都開設有兒科學和痘疹學,因而編寫出一批兒科學和痘疹學講義,如陳汝來的《兒科學講義》(廣東中醫藥專門學校教材);古昭典的《兒科學講義》和《痘疹學講義》(均為廣東中醫藥專門學校教材);呂楚白的《幼科要旨講義》(廣東光漢中醫專門學校教材),這些講義博採眾說、擷百家精華,內容系統全面,是對嶺南兒科的有益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