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卓

嶺卓

嶺卓:藏東歌舞的奇葩。嶺卓舞的“嶺”是嶺·格薩爾王的簡稱或一個地名,“卓”的藏語釋意為舞蹈,嶺卓即是頌揚格薩爾王的一種舞蹈。在藏民族的心目中,格薩爾被奉為民族大英雄,由此演變的格薩爾文化是藏民族文化中一道亮的風景線。藏東流傳著這樣一句諺語:“每一個康巴人的心裡,都藏著一部《格薩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伍金
  • 外文名:Ugenn
詞語含義,歷史沿革,具體狀況,

詞語含義

心裡藏著的結果,自然是“每一個康巴人的嘴裡,都有一部《格薩爾》”。而在類烏齊縣卡瑪多鄉,讚頌英雄格薩爾的文化表現形式卻不單單是說唱,而是通過舞蹈去表達和再現,卡瑪多的嶺卓舞便是其中的代表。

歷史沿革

嶺卓舞,最早出現於甘孜州德格縣竹慶寺,距今已有300 多年歷史。類烏齊卡瑪多嶺卓舞,分為日巴寺嶺卓和巴夏日追殿斯。日巴寺“嶺卓舞”最早出現於20世紀初,由著名的寧瑪派大師米旁·朗甲姜措(1846━━1912)首創,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
日巴寺全稱為日巴扎西曲林( 居山吉祥法輪州) 是日巴· 芭吾在公元1694年之藏曆12繞迥木狗年修建。該寺傳承的嶺卓舞屬居米旁派系。大圓滿派上師米旁·朗甲姜措(1846━━1912) 撰著有關讚頌祭祀格薩爾的書籍不少,文學類有“賽馬七寶記”,“嶺舞大歡喜幻化音樂”等,並創舞蹈步法及譜曲,在康區竹慶寺等演出,後在民間普及。20世紀30年代初,西藏攝政五世熱振活佛曾引進“嶺卓舞”在熱振寺演出,並在米旁大師創編的《嶺卓極樂金剛樂曲舞》的基礎上增加了新的內容。1935年左右,日巴寺第四代法台吉米澤旺喬朱的女兒扎西巴姆被昌都基巧(總管)索康·旺青澤旦迎娶為妻。這一時期在熱振府邸任“嶺卓舞”編導的是嶺·達戎超同族系,熱振活佛的上師辛朱仁波切的胞弟的青海囊謙人達薩爾·諾桑拉。後來熱振寺舞蹈隊的演員澤仁多吉隨索康·旺青澤旦來到日巴寺時,就把嶺卓舞傳授給當地扎巴(僧人) 和民眾,同時索康還贈予日巴寺“嶺卓舞”的服裝道具,嶺卓舞因此在日巴寺興盛起來,從此每年舉行演出遂成為定例。日巴寺的嶺卓舞延續了《格薩爾王史詩》中嶺格薩爾賽馬取勝奪得王位寶座之後,嶺人大眾普天同慶,高歌飛舞,頌揚功績十三天的情景,其中包括21個舞種,分別由米旁大師創編的十五種和後來由熱振活佛增加的6種舞蹈組成。
伴隨新時期黨的民族宗教政策全面推行,20世紀80年代日巴扎西曲林寺得以恢復重建,其傳統宗教活動也日漸復原。該寺第七代法台郎卡志美及家人1986年回國探親之際,其女兒索郎巴宗、白瑪德欽、澤央巴姆三位及隨員噶瑪陳來旺堆同本地的原老演員一起把嶺卓舞重新傳授給協瑪、玉埔、色日、阿拉等地的男女青年。而後由日巴寺第七世法台丁增尼瑪尋找當地“嶺卓舞”老藝人,組織當地僧俗民眾表演,使得“嶺卓舞”得以繼承傳承、恢復了日巴寺組織的“嶺舞大歡喜幻化音樂”。與民眾告別已久的嶺卓舞終於得以重現,深受廣大人民民眾的青睞。2003年,在類烏齊縣最大的民俗節日━━“仲確節”上進行文藝表演時,在政府的安排下演出了幾個嶺卓舞片段,受到觀眾的好評,獲該屆“仲確節”文藝表演一等獎。
精彩的節目讓廣大民眾耳目一新的同時也吸引了我的眼球。說來有幸,2011年我到類烏齊駐鄉蹲點期間偶爾品嘗到這份神奇的文化大餐。日巴寺主持告訴我,按照慣例每年藏曆5月10日至11日兩天時間為嶺卓舞演出時間,演出人員由來自附近村莊的青年男女和本寺僧人組成,共40━━ 60人左右,舞蹈場地設在寺廟附近的空曠的草坪上。那裡綠草如毯,鮮花盛開,草坪周圍插著各色彩旗,旗面上繪著鵬頭獅身、托寶駿馬等圖案。草坪側邊帳篷里排坐著樂隊人員,他們拿著鐃、長把鼓、嗩吶、長短大小號,邊念頌,邊吹奏樂器,配合每個節段的舞蹈。在草坪中央,演員們男女分開排立,繞圈跳起歡樂吉祥的舞蹈,舞者時而旋轉直走,氣宇軒昂,給人一種奔放、飛翔的感覺;時而緩慢從容,給人一種樸素、慈祥的感覺。動聽的曲音,時而高昂,時而細柔,語音裊繞,山間回聲朗朗。雖然卡瑪多日巴寺的嶺卓舞沒有現代舞的震撼力,沒有舞美設計、聲光電的包裝,但質樸的表演方式吸引著當地及鄰近民眾,使觀眾沉醉其中,流連忘返。

具體狀況

2011年表演那天,雖然天下著雨,但這沒有影響到民眾的情緒,人們從四面八方趕到這裡,在雨中席地而坐,膜拜、感受格薩爾王。卡瑪多鄉政府一名老基層幹部告訴我,每年來自四面八方的觀眾和客商都會提前3、4天來到這兒,在空曠的草坪上搭起色彩絢麗的帳篷,等待著享受這個盛夏的精神文化大餐。這個時候,正值挖掘蟲草時間剛過,人們腰包鼓起來了,商販們也充分利用這個時間,趕到這個昔日偏僻的村落,擺上各式商品,其中有日用百貨、農牧業產品、民族服飾,還有地方特產蟲草、貝母等名貴藥材,集娛樂與商貿為一體,好一派繁榮景象。機車、小轎車、豪華轎車以及上萬名前來趕集的民眾把那一條商貿街擠占得水泄不通,原本寧靜的草原變得熱鬧起來。
如今,卡瑪多的嶺卓表演分兩次,第一次是每年的7 月也是藏曆5月10號,在卡瑪多那龍行政村日巴寺舉行;第二次是每年的9月份,在卡瑪多日追舉行。表演的地點不同,時間不同,但有一點那就是嶺卓舞成了卡瑪多一帶老百姓喜聞樂見的一種文化節日。昌都市有關部門、領導在認真發掘的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已將這一民間文化推薦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在昌都廣袤大地上,到處都有與格薩爾王有關的遺蹟和傳說。傳承《格薩爾》文化的形式不僅以傳唱方式存在,而且還以藏族民間文化的諸多樣式━━風物傳說、民歌、敘事詩、諺語、讚詞以及雕刻、繪畫、藏戲、舞蹈、寺院羌姆、祭祀供奉等緊密相連,形成了康區文化中獨特而神奇的格薩爾文化現象。藏東的山山水水都有格薩爾的蹤跡,無論走到哪裡,人們都能如數家珍地向你娓娓道來。類烏齊卡瑪多鄉以嶺卓舞的形式廣為流傳有關格薩爾風物、遺蹟等,正是《格薩爾》在康區孕育、傳承的歷史積澱,是藏族民眾長期以來形成的人生追求、理想情操、精神境界等文化元素頑強而曲折的反映。伴隨民族文化事業的不斷傳承和弘揚,卡瑪多嶺卓舞必將嶄露頭角,成為藏東文化的一枝奇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