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嶗山綠石
- 外文名:Laoshan pyrochlore
- 又名:嶗山綠玉
- 產於:山東省青島嶗山東麓仰口灣畔
名石產地,修剔工藝,石質成份,藝術價值,歷史追溯,綠石特點,
名石產地
修剔工藝
板子石大多呈長方形板塊狀結構。以六個面均有自然包殼、無斷裂者為佳。附著在板面上的一層翠綠色的結晶體,呈纖維狀密集平行排列,所形成的平面稱為"翠面"。翠面晶瑩光潤,色澤變化不定,纖維狀晶體分層出現端頭,並呈鱗次櫛比排列。治石者按纖維走向以端頭朝上垂直將石板擺放,擺正之後再修剔刷磨,使之符合畫意。由翠面作出的畫是靠垂直層次來表現意境的,有類似淺雕的風格。
鑲嵌石的特徵是"翠"成束狀、縷狀,彎曲糾結在許多小塊綠石之間,擠壓成塊狀結構,多以方塊及斜塊組成。其翠的晶瑩度稍差於圖紋石的平面翠,硬度也稍軟,但色彩更豐富多變,綠色中摻雜著黃、白、赭、紅,如湍流穿石,彩雲流錦。鑲嵌式結構的綠石,是一層厚約一至三厘米不等的石英狀粘層把許多小塊固結在一起的。在造型時,根據構成狀況,可順其紋理動錘,或劈或鑿。其石質一般較為堅硬,細密,加工後既圓且潤。
仰口海灣距青島市區有百里之遙,灣畔有兩條顏色特異的石脈蜿蜒入海中。一條偏向東南方,石質稍軟,顏色呈翠綠;一條偏向東方,石質稍硬,顏色呈墨綠。石脈越深入海底,質地越好,色澤越純。在秋冬季節農曆初一和十五前後,海水退潮綠石灘露出海面時方宜採石。
二十世紀九十年中期以後,"鑲嵌石"漸成嶗山綠石的主流,海坑石告磬後,"果老嵌石"上的旱坑石被開掘,此後的許多佳石,多采於此山之旱坑。因該石資源有限,以及為保護仰口景區的景觀,現產出嶗山綠石的幾個海坑、旱坑已被國家徹底封閉保護。
石質成份
嶗山綠石的礦物學名稱為蛇紋玉或鮑紋玉,主要礦物組成是綠泥石、鎂、鐵、矽酸鹽,雜有葉蠟石、蛇紋石、角閃石、絹雲母、石棉等,質地細密,晶瑩潤澤,有一定的透明度。嶗山綠石其色彩絢麗,以綠色為基調,有墨綠、翠綠、灰綠,以翠綠為上品,間有紫、赭、黃、白、灰等顏色,深淺變幻各不相同。多數綠石為層狀結晶,有的排列均勻,有的厚薄懸殊,少數呈絲狀、放射狀結晶或雲母結晶(有金星閃爍);在石膚表面或石縫的夾層間有針狀結晶的,俗稱"掛翠",常出現奇峰雲谷、空山煙霞、石上清流等景觀,具放射狀結晶者有的呈現出奇峰高聳、嶺脈延伸之景觀,此為佳品。嶗山綠石具有玉石的性質,含翠,散螢光,光潔細膩,硬度適中,經雕鑿磨光,即呈現出晶瑩潤美的光澤。並有色彩多變、質地多變、結晶形體多變的特色。
藝術價值
嶗山綠石按礦脈走向可分為水石和旱石:水石承受億萬年海水衝擊浸透,光瑩油潤,適合雕琢的多為水石;旱石則經風蝕日剝,雖粗疏單調卻盡顯古樸,未曾雕琢的表面呈現潮水般紋理,如水墨山水畫,極具蒼茫悠遠之意。
嶗山綠石按其產出形態主要分二種:即以翠面為主要特徵的圖紋石,亦稱"板子石",供欣賞的是平展翠面所呈現之精彩圖案;以石、翠混雜糾結成塊為主要特徵的造型石,亦稱"鑲嵌石",所展示的是立體的山川景觀或各種抽象形態。
歷史追溯
嶗山綠石的開採和欣賞已經能有百年悠久的歷史。在宋代,文獻中已有嶗山出綠石的記載;在元代,用嶗山綠石製作的“墨硯”曾名揚天下;在明代,文人雅士競相收藏把玩嶗山綠石,《嶗山志》中稱“邑多好之”;至清代,嶗山綠石成為貢品,據《即墨縣誌》載,即墨參將白壁以兩尊嶗山綠石獻貢,龍顏大悅。古往今來,嶗山綠石佳品迭出,其中以“六雁屏”、“山高月小”、“老叟觀瀑”、“高山積雪”最為罕見、名貴、奇特和精雅,並稱四大嶗山綠石。
綠石特點
嶗山綠石三大主要特點:
一是色彩絢麗,以綠色為基調,盡顯變幻之美;
二是結晶奇妙,絕大多數綠石為層狀結晶,與不同色彩交相輝映,更奇者為放射性結晶,有奇峰高聳、嶺脈延伸之奇景出現;
三是石質細密潤澤,石質細密晶瑩,如若切片觀察,還有一定的透明度。
如何鑑別嶗山綠石
一要看色彩的變化。嶗山綠石以綠色為基調,但又不是單一的綠色,色深者墨綠濃黑,色淺者粉綠微藍,再加上黃 、白、赭等色塊條紋,變化無窮。
二要看結晶的變化。絕大多數嶗山綠石為層狀結晶,不同色彩濃淡交錯,其斜面斷層常呈現出多種多樣的曲線紋彩,異常美麗。也有的在透明的綠石中雜有雲母結晶,呈現出眾多閃爍發光的金星顆粒。
三要看石質的變化。嶗山綠石的礦物組成主要是綠泥石。用顯微鏡切片放大觀察,可以看到多種美麗的結晶,略經琢磨,即可出現玉石的光澤。在石質方面的選擇,應以細密堅實、晶瑩潤澤為上品。
四要看形體的變化。嶗山綠石的形體不像太湖石那樣裙皺洞穴通體相連,不可能要求其皺、透,但仍要求其藝韻之秀,體形之瘦,氣勢之雄,風度之“自然典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