嶂下村地處廣東龍川回龍鎮東北角。
處於龍川回龍大塘肚、興寧大坪鎮雙頭山、興寧蘿崗鎮潘洞、龍川回龍羅豐上下畲之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嶂下村
- 外文名稱:zhangha
- 別名:楊梅嶂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中國華南
- 電話區號:0762
- 郵政區碼:517353
- 地理位置:廣東省河源市龍川縣回龍鎮大塘村嶂下村
- 面積:5平方公里
- 人口:134
- 方言:客家話
- 氣候條件:常年溫暖濕潤
- 著名景點:楊梅嶂、南瓜坑、老齊坑、八月十三圳、分水坳
- 機場:無
- 火車站:無
- 車牌代碼:粵P
- 產業:柚子、油柑、板栗、高山茶油
地理位置
現狀
行政區劃
地理環境
自然資源
人口民族
經濟概況
歷史文化
為了擺脫被圍的險境,臨委作出決定,選準突破口,趁夜把剩下100多名起義軍撤出敵人包圍圈。行經赤光地區時,被當地反革命武裝截擊,折回興寧,隊伍化整為零,並將其中一部分人員分散在興龍中北部邊境掩蔽起來。此部分起義隊伍轉移到興龍邊境不久,為了重新組織革命力量,“臨委”在東江特委劉琴西指導下,選擇了龍川縣大塘肚為革命根據地(實際指揮機關在嶂下)。
1928年3月間,中共東江特委指派羅屏漢、劉光夏、藍勝青、陳錦華、胡燧良專責籌建大塘肚根據地。同年10月16日,在大塘肚舉行300多人集會,宣布大塘鄉農民協會成立。
鄉農民協會成立之後,發動民眾抗租抗債、消滅地方地主惡霸以及反動軍閥等行動,讓廣大農民得以翻身解放,革命行動也得到勞苦大眾的熱烈支持與回響,革命隊伍不斷擴大,1929年初,大塘肚根據地成立龍川縣臨時革命委員會、龍川縣遊記大隊、赤龍鐵區聯隊。大塘肚革命根據地和東江游擊隊的建立,大長革命人民的士氣。進軍鶴市失利與神光山暴動失敗而分散掩蔽的共產黨員、革命戰士羅柏松、潘火昌、劉裕齋、古漢中、崔蘭、鄭強、鄭美等,紛紛趕來大塘肚,革命聲勢復振,農會組織很快擴展到興龍平尋邊境的大片山村。
1929年3月,80多位來自五興龍三縣的工農兵代表在大塘肚根據地開會,通過成立了閩粵贛邊五興龍蘇維埃政府。蘇維埃政府的成立猶如一把尖刀插入粵贛邊反動統治的心臟,從1929年6月至1930年冬,敵人進行多次武裝進犯。由於嶂下處於大塘肚的東北部地區,南接大塘肚、東接興寧大坪鎮雙頭山、北接興寧蘿崗潘洞村及羅浮鎮,為三岔路口的中心是三不管地帶。而且坐擁南瓜坑、老齊坑、分水坳、楊梅嶂、尖頂峎等險要關口屬易守難攻的地點,當敵人進攻根據地時,革命隊伍和老百姓於是撤離至嶂下進行隱蔽和休整。
1929年6月,龍川反動縣警大隊長蔡雷鳴,糾集赤光區、龍母區、羅口鄉反動團警四百餘人竄犯大塘肚,我縣區游擊隊、村赤衛隊300餘人在縣大隊長羅柏松、區聯隊長鄭強的指揮下,並得到婦女和小孩吶喊助威,分兵搶占了水口對峙兩座山頭,與敵人激戰五天五夜,終因我軍武器差,欠缺彈藥,被迫掩護民眾撤至嶂下村。此戰根據地損失重大,以是將部分赤衛隊員到大信進行休整。根據地指揮機關以及根據地兵工廠也搬至嶂下。
1930年10月,國民黨反動派糾集1800多人,實行所謂“五縣大會剿”,兵分三路對大塘肚革命根據地進行燒殺搶掠,蘇區遭受嚴重破壞。五興龍縣委和龍川縣黨政機關穩不住腳,被迫轉移到平遠和大信,再遷到尋烏縣大同,留下兩名革命同志留守在嶂下負責聯絡繼續發展革命,擴大革命隊伍規模。
1930年12月,中共五興龍縣黨員代表大會在東江特委劉琴西同志指導下,在江(西)廣(東)蘇區上南扒召開,大會時間七天,通過了成立中共五興龍縣委和改組縣蘇政府等領導機構的決議。經改組後的縣蘇政府主席為劉裕齋,將各縣游擊隊統一於中心縣,改稱為五興龍縣游擊總隊,羅柏松任總隊長,鐘其、曾森榮、鄭強分別擔任第一、二、三中隊長。從此五興龍三縣的革命領導中心由興龍邊的大塘肚轉移到興平尋邊南扒村。
1931年4月底,受到“AB團”事件及“左傾”冒險主義思想影響等因素,導致革命隊伍損失嚴重,五興龍蘇維埃政權曾一度癱瘓,革命陷入低潮。為了保護革命的火種,1932年鄭強、羅屏漢率領短槍隊進駐嶂下繼續進行革命戰鬥。
紅軍隊伍的進駐,受到嶂下人民的熱烈歡迎,村民安排革命戰士一起和村民住在老屋場,同食共寢。革命隊伍東進羅崗羅浮抓捕土豪劣紳,南進雙頭山太坪鎮與地方民團和軍閥作戰,西出回龍赤光擴大根據地,革命隊伍不斷擴大,最多時擁有20多人的規模。為了防止敵人偷襲,鄭強的媳婦刁氏在南瓜坑設定瞭望所,當有敵人大部隊來時,就馬上預警,從楓樹背撤離至尖頂峎的密林深處,尖頂峎至今還有很多革命時期遺留下來的鍋碗瓢盆的殘餘碎片。在殘酷的敵我鬥爭中,嶂下唯一的房屋先後三次被國民黨反動派燒毀,造成我軍民的重大損失。但嶂下村民還是一如既往全力以赴地支持革命事業,與紅軍戰士們同甘共苦,羅屏漢也親切稱呼嶂下村民鐘懷堂為“啊六哥”,甚至連隊伍的活動經費也交由村民吳氏進行保管。
1934年底,敵人從八月十三圳半夜偷襲嶂下駐地,鄭強同志為了掩護其它同志轉移,自己來不及撤離的緊急情況下,村民吳氏一把將鄭強同志拉進牛欄並用牛糞覆蓋其身上,以躲避敵人的搜查。敵人搜查未果後,發現牛糞堆有異樣,遂亂槍掃射,致鄭強同志當場不幸犧牲。由於敵人未發現紅軍,遷怒於吳氏,然後用槍托砸向吳氏胸部,造成吳氏傷重不治。
1935年4月,留守嶂下紅軍戰士共20多人奉命北上與紅二十四師會師,當行至定南鵝公鎮時,遭敵人伏擊,包括已經有身孕的鄭強媳婦在內的全體戰士壯烈犧牲。當噩耗傳來,嶂下全體村民無比悲痛,嶂下的紅色革命也進入了低潮,在全國轟轟烈烈的革命歷史潮流中,嶂下作為紅色革命鬥爭史的一部分,逐漸被遺忘在歷史的長河中。
追憶歷史,山河共榮,嶂下及嶂下先輩們,在殘酷的革命鬥爭中,作出了應有的貢獻和犧牲。飲水思源累世不忘祖輩志,莘火相傳多年牢記先烈恩。我們應繼續秉承先烈遺志,將革命優良傳統繼續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