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縣難處理金礦選礦試驗研究》是中國地質科學院鄭州礦產綜合利用研究所為主要研究單位,岳鐵兵、曹進成、楊繼東、王燕、郭珍旭、李世華、王天堯、楊卉芃、王秋霞、李迎國為主要完成人的科研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嵩縣難處理金礦選礦試驗研究
- 依託單位:中國地質科學院鄭州礦產綜合利用研究所
- 完成人:岳鐵兵、曹進成、楊繼東、王燕、郭珍旭、李世華、王天堯、楊卉芃、王秋霞、李迎國
- 類別:科研項目
基礎信息,項目摘要,
基礎信息
獲獎序號 | 20040025 | ||
項目名稱 | 嵩縣難處理金礦選礦試驗研究 | ||
主要完成單位 | 中國地質科學院鄭州礦產綜合利用研究所 | ||
主要完成人 | 岳鐵兵、曹進成、楊繼東、王燕、郭珍旭、李世華、王天堯、楊卉芃、王秋霞、李迎國 | ||
獲獎證書編號 | KJ2004-2-17 | ||
獎種 | 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 | ||
等級 | 二等 |
項目摘要
嵩縣難選金礦選礦試驗研究屬於礦業工程中選礦技術研究領域。 河南省嵩縣金牛公司二選廠日處理含金礦石300噸,入選金品位5克/噸左右,隨著礦石原生程度的增加,採用常規的全泥氰化工藝流程,金浸出率由原90%降為64%左右,尾礦品位達1.8克/噸,造成資源嚴重浪費,企業生存困難。2003年7月,嵩縣金牛公司委託中國地質科學院鄭州礦產綜合利用研究所對二選廠難處理金礦石進行提高金回收率的選礦試驗研究。 多種選礦工藝試驗方案研究表明,採用單一全泥氰化工藝金回收率低,鑑定表明此類型礦石自然金單體粒度細小,均小於20微米,金與黃鐵礦關係密切,部分金以不可見形式分布在黃鐵礦中,而另約有20%的黃鐵礦粒度小於10微米,被包裹在絹雲母,高嶺石,石英等脈石礦物中,因此浸出效果差,而採用浮選工藝不能回收脈石中的金,因此選用浮選-氰化浸出聯合的工藝流程是提高金回收率的關鍵。 專題組通過大量的試驗研究,針對金不能完全浸出的現狀和有用礦物嵌布粒度細且氧化礦石和原生礦石混雜的特點,創造性的提出了原礦直接浮選,浮選精礦和尾礦分別氰化浸出提取成品金,浮選精礦浸渣作為金精礦出售,從而最大限度的提高了金回收率。最終試驗指標為:浮選精礦產率6.36%,金精礦浸渣金含量為26.8克/噸,尾礦浸渣金品位0.55克/噸,金總回收率為89.24%。其工藝指標先進,與原工藝相比可提高金回收率25%左右,同時由於可充分利用選廠改造前的兩個氰化浸出系統,技術改造難度小,改造投資少,生產成本較全泥氰化成本增加較少,且選別工藝流程簡單,回收效益高。這種浮選—氰化聯合的工藝工藝流程可靠,較好的適應了目前選廠礦石來原較廣,礦石性質複雜的特點。 2003年3月研究所提交試驗報告後,金牛公司隨即採納該工藝流程進行選廠技術改造,並於2003年5月投產運行,經過一年的生產運行證明該生產工藝穩定可靠,生產技術指標達到試驗指標。2003年年終結算,年增經濟效益1089.6萬元,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充分利用了國家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