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崮山中學
- 簡稱:崮中
- 創辦時間:1964年2月
- 校訓:認真做好事,用心做好人
- 主要獎項:威海市中國小教育科研優秀實驗學校
威海市教育科研先進集體
威海市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先進集體
山東省規範化學校
山東省綠色學校 - 知名校友:唐超
- 所屬地區:威海經濟開發區崮山鎮
- 類別:公立中學
- 類型:綜合
- 現任校長:王剛
- 占地面積:67000 m
- 教職工:100
學校簡介,學校現狀,地圖信息,
學校簡介
- 崮山中學自創建以來先後經過數次搬遷與更名。1964年2月,學校在崮山鎮嶺西村建成,命名為“崮山農中”,當時只有3間校舍,一個教學班,共有學生42人,教師2人;1965年2月,校址第一次搬遷至崮山鎮西村,共有校舍12間,共2個教學班,有學生60多人,教師6人;1968年初,學校更名為“崮山高中”;1970年5月,校址第二次搬遷至崮山井東村北,有校舍68間,共4個教學班,有學生200餘人,教師12人;1971年8月,學校更名為“威海市第六中學”;1981年高中班全部取消,學校只剩有6個國中班,學生300多人,教職工20人;1985年,崮山鎮政府又在原威海市第六中學校舍西征地30畝,投資40餘萬元,建成了一所建築面積為3928平方米的新校舍,1986年8月,全鎮原有的三處國中(威海六中、崮山聯中、皂埠聯中)合為一處,當時共有19個教學班,學生976人,教職工70人,學校定名為“威海市第六中學”;1993年8月,鎮政府又在學校後面征地6畝,投資70萬元,擴建了一幢建築面積為1337平方米的新教學用房;1994年11月,投資4萬元,建成了一幢建築面積為77平方米的教師食堂;2003年6月劃歸經區管理,學校更名為“威海經濟技術開發區崮山中學”;2007年9月,區、鎮兩級政府投資400萬元,建成一幢面積為3200平方米教學樓,現已投入使用;2007年底,再投資300萬餘元,建一幢面積為3100平方米的多功能教學樓,計畫三年內逐步完成崮山中學綜合實驗樓、崮山中學辦公樓基礎設施建設,達到省級規範化學校標準。幾十年來,通過師生的共同努力,學校先後榮獲“市級規範化學校”、“市級校園園林綠化先進學校”、“市級電教示範校”、“山東省民主管理先進單位”、“全國教育科研”,“九五”規劃“整體構建學校德育體系的深化研究與推廣實驗先進實驗學校”、“全國百所“創新寫作教學研究與實驗課題先進實驗學校”、“山東省研究性學習優秀實驗基地等榮譽稱號”;學校先後被各級教學研究主管部門確定為:全國教育科研“十五”規劃“整體構建學校德育體系的深化研究與推廣實驗”國家重點實驗學校、省級研究性學習實驗基地、“十五”重點科研課題“創新寫作教學研究與實驗”實驗學校。隨著現代教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本著立足現實、自主創新的思路,創建的學校網站被評為威海市一類校園網,並在2006年全省校園網評比中榮獲中學組三等獎。
- 校訓:校風:有序和諧,向上、向善
- 教風:認真、奉獻、和諧、進取
- 學風:團結、緊張、嚴肅、活潑
- 管理理念:規範+創新
學校現狀
- 2007年,崮山中學已經進入了高速發展的快車道。學校現占地面積67000平方米,建築面積4615平方米,學校現有教職工100人,33個教學班,在校學生1400人。學校在積極探索新課程改革的新思路下,注重加強班級凝聚力、加強班主任與學生、家長之間的溝通,全面推行用班主任的名字來給班級命名,實行“班級實名制”,每個班自設班級宣言、班微、班旗、與班歌;制定了“班級雙周目標考核”,每雙周公布一次,讓“班級實名制”更富於其應有的魅力;利用課餘時間開展豐富多彩的學生活動,建立了 “清風”記者團和“春蕾”電視台,提出了“學中央電視台主持人,做焦點訪談記者”的口號,極大提高了學生實踐操作的能力,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形成了“清風一吹春蕾開,才華展示在舞台”的校園文化亮景。
- 學校基礎設施齊全,擁有50個多媒體教室,400米標準塑膠體育場;擁有電子閱覽室、電子探究實驗室、電子錄播室等現代化教學設施;餐廳1500平方米,可同時容納1000多人就餐;圖書館藏書6萬多冊。學校堅持內涵發展,全面提升辦學“軟實力”。採取“研訓一體”校本教研模式,引領教師專業成長;成立鄉村少年宮,開設紙漿工藝、四驅車等20多個活動班,全面提升學生綜合素質;採用“講練達標課堂”,教學質量連創新高。
地圖信息
位置:威海經濟技術開發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