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淵源
北宋建隆元年(960年),宋太祖
趙匡胤奪取周政權,建立了趙家王朝,改朝宋,歷320年。
北宋靖康二年(1127年)宋都汴京(今河南開封)失,宋高宗
趙構遷都臨安(今杭州),是為南宋。之後,朝綱不振,國力日衰。1276年,元兵攻入臨安,恭帝趙顯及百官降元。只度宗淑妃楊氏攜子趙和異母弟趙昺,及陸秀夫、張世傑等忠臣義士,堅貞不屈,出臨安到永嘉(浙江溫州)。五月轉福州,擁立益王趙為帝,改元景炎,冊封楊淑妃為皇太后。招集兵將,以繼續抗元。十一月,元軍南下追迫,宋行朝率十數萬軍隊入海南逃。1278年(宋景炎三年、元至正十五年)三月到達硇洲(今湛江硇洲島)駐蹕。四月少帝病逝,趙昺即位,改元祥興。六月,高雷失守,硇洲不保,張世傑以崖門可恃,便遷行都於崖山。
少帝昺與眾臣退守崖山後,建行宮30間,正殿為“慈元殿”,宮外建立行朝草市,建軍屋3000間,號令各地軍民前來護駕勤王,各地紛紛回響,集結官民將士20餘萬,訓練士卒,製造兵器、船艦,以圖中興。1279年(宋祥興二年)正月,元軍追至,張世傑指揮宋兵在崖內集結船艦千餘艘,結成海上長城,與元軍決戰。宋軍敵慨同仇,英勇抵抗,元軍幾次進攻未成。二月初六日,元將張弘范、李恆分兵前後夾攻宋營,潮退從北攻其後,漲潮從南攻其前,從早到晚,宋軍最後不能支持而被元軍攻破。張世傑帶少數戰船,乘霧突圍出海,後在南恩州平章港(今陽江海陵島)遇颱風,舟覆人亡。陸秀夫負少帝昺蹈海殉國,後宮諸臣紛紛投海,楊太后聞帝昺死,亦投海死節。宋亡。
崖門海戰後,元政權對宋室遺裔、宋朝遺臣和宋代遺民實施砍盡殺絕政策,得以逃生者便改姓埋名流落民間。元初,各地抗元復宋的鬥爭此起彼伏。
至明朝推翻元朝後,為紀念忠烈,樹立民族正氣,相繼於宋行宮故址建慈元廟、大忠詞、義士詞等(今為崖山詞),廢而復建,世代不斷,延續至今。
文化特徵
主要內容
宋元崖門海戰民間流傳故事內容廣泛、豐富、生動、傳奇。是海戰後,民間懷念民族英雄、忠臣義士,根據海戰時期以及後來所發生的人和事形成的民間口頭文學,並經過幾百年來的傳頌和演變發展而來。雖然一些已經失傳,但經過民間的代代傳承,一直流傳至今的大致可以分為:
1.關於海戰戰況的故事
有《崖門史話》《義師雲集》《天台雁飛》《長眠赤灣》。
2.關於玉璽的傳說故事
有《陳白沙與崖門失璽》《崖門撈璽》等。
3.宋室君臣的流傳故事
有《黃龍現海》《九牛浮海面》《慈元太后的滾龍袍》《胡妃逃難》《文天祥的祖墳》等。
4.宋室遺裔、遺臣流落民間、繁衍皇族村的故事
有《皇裔春秋》《“八十公公二十妻”的傳說》《老夫嫩妻》《浮鵝遺澤》《趙族敬林人》。
5.南宋宮廷技藝傳入新會的流傳故事
有《古井燒鵝》《新會古琴譜》。
6.與海戰相關的地方風物流傳故事
有《纏龍山桔》《奇石》《奇石滄桑》《白鷳殉主》《三合樹的傳說》《“宋樹”啟祥》《金枝玉葉》。
7.抗元復宋的流傳故事
有《抗元復宋》《烏利單刀》。
後人懷(紀)念英烈的流傳故事。有《陳白沙煙雨吊崖門》《崖門祭璽》《義建崖山全節廟》《楊太后顯夢》《義建詞廟》《崖山三絕》等。
主要特徵
1.地方性
宋元崖門海戰事件發生在新會,這些流傳故事產生於新會,故事內容都與新會的地域、新會的人事和景物相關,因此,具有很強的地方文化色彩和特徵。
2.局限性
這些流傳故事產生於過去的封建社會,受封建迷信思想與文化的影響,都或帶有一定的神奇、荒誕、迷信色彩。
3.民眾性
這些流傳故事由民間口頭創作,在民間廣為流傳,曾深受民眾喜愛,具有深厚的民眾基礎。因此,得以在民間一直傳承下去。
4.變異性
由於是口頭創作文學,也是通過口頭傳承,因此,同一故事,在不同地域,經過不同人的傳譯,會產生變異而有不同版本。如關於玉璽的流傳故事有《陳白沙煙雨吊崖門》《陳白沙與崖門失璽》《崖門祭璽》等版本;關於纏龍山桔的流傳故事就有《纏龍山桔(之一)(之二)》和《慈元太后的滾龍袍》《九牛浮海面》之異;關於三合樹的流傳故事便有《三合樹的傳說》與《“宋樹”啟祥》兩種版本,等等。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歷史價值
1.曾起到激發廣大民眾的民族正義感和愛國情懷,喚發民眾,奮起抵抗外敵的作用。
2.是過去文化落後、信息閉塞年代,民間講述歷史、了解歷史,宣揚民族英雄、褒貶歷史人物,教人不忘歷史、不忘祖宗,積德行善、樹立正氣的一種途徑。
3.是文化生活貧乏年代民眾喜聞樂道的一種文化消遣。
4.崖門海戰事件及流傳故事,給一代一代的新會人,特別是皇族村趙族人的成長,以及新會的民情民風帶來深刻的影響。
現實價值
1.是愛國主義教育的一種很好的鄉土教材。通過海戰故事的傳播,教育人們不忘歷史,不忘英烈,不忘祖宗,增強人們的愛國愛鄉熱情。
2.通過崖門海戰民族英雄事跡的宣傳,提高人們的正義感,樹立社會正氣。
3.為文藝創作提供參考素材。文藝工作者根據史實,運用流傳故事,創作了大量的文藝作品。如20世紀50年代末,由馮錫鑾趙秀棠創作、新會縣粵劇團集體編劇並演出的新編古代歷史粵劇《崖門失璽》;1991年陳澤儒創作、新會粵劇團演出的大型粵劇《崖山忠烈傳》;1996年陳占標創作出版的長編歷史小說《崖海魂》;2004年,由新會文化館幹部李曉波創作並編導、業餘舞蹈隊演出的舞蹈《崖海魂》;2007年王娟恆創作出版的長篇小說《伶仃洋》;以及眾多詩詞作者創作的大量詩詞等。這些文藝作品,既豐富了人民民眾的文化生活,同時也傳承了這些流傳故事。
研究價值
1.對研究崖門海戰歷史事件具有一定的輔助作用。
2.對研究相關歷史人物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3.有助當時新會的社會狀況和民風民情的研究。
4.有助皇族村的形式與發展的。
傳承狀況
崖門海戰流傳故事經過幾百年來的傳頌和演變發展而來,其內容廣泛、豐富、生動、傳奇,經民間集體傳承,並流傳於新會崖門一帶。
社會影響
欄目展出
2022年7月8日,崖門海戰流傳故事在《新會非遺》專欄第5期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