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沙燕

崖沙燕

崖沙燕(學名:Riparia riparia)又名灰沙燕,為燕科燕屬的鳥類,體長約11-14厘米,背羽褐色或砂灰褐色;胸具灰褐色橫帶,腹與尾下覆羽白毛,尾羽不具白斑。成鳥上體暗灰褐色,額、腰及尾上覆羽略淡;眼先黑褐;耳羽灰褐;至頸側灰白;灰褐色胸帶完整;覆及尾下覆羽白毛;兩翅內側飛羽和覆羽與背同色,外側飛羽和覆羽黑褐;腋羽灰褐色;尾羽黑褐沾棕。兩性同形。虹膜深褐;嘴黑褐;趾灰褐色,爪褐色。

分布於全世界,澳大利亞除外。歐亞大陸的鳥冬季南遷至東南亞及菲律賓。生活於沼澤尤其是有沙灘的河流。營巢於河岸洞穴。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崖沙燕
  • 拉丁學名:Riparia riparia
  • 別稱灰沙燕、土燕子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鳥綱
  • 亞綱:今鳥亞綱
  • 雀形目
  • 亞目:燕雀亞目
  • 燕科
  • 燕屬
  • :崖沙燕
  • 亞種:8亞種
  • 命名者及年代:Linnaeus, 1758
  • 英文名稱:Sand Martin
  • 英文名稱:Bank Swallow
  • 英文名稱:European Sand Martin
外形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外形特徵

崖沙燕雌雄羽色相似。上體從頭頂、肩至上背和翅上覆羽深灰褐色,下背、腰和尾上覆羽稍淡呈灰褐色具不甚明顯的白色羽緣。飛羽黑褐色,內側羽緣較淡。外側2或3枚初級飛羽羽軸亮黑褐色,其餘飛羽羽軸亮栗褐色,反面全為白色。尾呈淺叉狀,顏色與背同、但較暗,除中夾兩對尾羽外,其餘尾羽均具不甚明顯的白色羽緣。眼先黑褐色,耳羽灰褐或黑褐色。頦、喉白色或灰白色,有時此白色擴延到頸側;胸有灰褐色環帶,有的灰褐色胸帶中央部分還雜有灰白色,亦有少數個體胸帶中部向下延伸至上腹中央;腹和尾下覆羽白色或灰白色,兩脅灰白而沾褐色,腋羽和翼下覆羽灰褐色。
幼鳥羽色與成鳥相似,但背部具較寬的淡色羽緣,頦和喉黃褐色。
虹膜深褐色,嘴黑褐色,跗跖灰褐或黑褐色。
大小量度:體重♂ 12-16 g,♀11-17g;體長♂125 -135 mm,♀110 mm-143;嘴峰♂ 4.5-7 mm,♀5-8 mm;翅♂93 -106 mm,♀96-108mm;尾♂47-59 mm,♀49-56 mm;跗蹠♂10-12 mm,♀9-12 mm。(註:雄性——♂;雌性——♀)

棲息環境

喜棲於湖泊、泡沼和江河的泥質沙灘或附近的土崖上,主要棲息於溝壑陡壁,山地岩石帶。

生活習性

常成群生活,群體大小多為30-50隻,有時亦見數百隻的大群。一般不遠離水域、常成群在水面或沼澤地上空飛翔,有時亦見與家燕、金腰燕混群飛翔於空中。飛行輕快而敏捷,常穿梭般地往返於水面,且邊飛邊叫,但一般不高飛。休息時亦成群停棲在沙丘、沼澤地或沙灘上,有時亦見停棲於路邊電線上和水稻田中。
崖沙燕主要以昆蟲為食。捕食活動在空中,專門捕食空中飛行性昆蟲,尤其善於捕捉接近地面和水面的低空飛行昆蟲。所吃食物種類主要有鱗翅目、鞘翅目、膜翅目、同翅目、雙翅目和半翅目昆蟲,此外也吃浮游目昆蟲。其中較為常見的有蚊、蠅、虻、蟻、葉蟬、小甲蟲和蜉蝣。

分布範圍

分布於阿富汗、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安哥拉、安圭拉、安提瓜和巴布達、阿根廷、亞美尼亞、阿魯巴、奧地利、亞塞拜然、巴哈馬、巴林、孟加拉國、巴貝多、白俄羅斯、比利時、貝里斯、貝寧、百慕達、不丹、玻利維亞、波士尼亞和黑塞哥維那、波札那、巴西、保加利亞、布吉納法索、蒲隆地、高棉、喀麥隆、加拿大、維德角、開曼群島、中非共和國、查德、智利、中國、哥倫比亞、剛果、哥斯大黎加、象牙海岸、克羅地亞、古巴、賽普勒斯、捷克共和國、丹麥、吉布地、多米尼加、多明尼加共和國、厄瓜多、埃及、薩爾瓦多、厄利垂亞、愛沙尼亞、衣索比亞、芬蘭、法國、法屬蓋亞那、加彭、甘比亞、喬治亞、德國、加納、希臘、瓜德羅普島、瓜地馬拉、幾內亞、幾內亞比索、蓋亞那、海地、宏都拉斯、香港、匈牙利、印度、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愛爾蘭、以色列、義大利、牙買加、日本、約旦、哈薩克斯坦、肯亞、朝鮮民主人民共和國、大韓民國、科威特、吉爾吉斯坦、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拉脫維亞、黎巴嫩、賴比瑞亞、利比亞、列支敦斯登、立陶宛、盧森堡、馬其頓、馬達加斯加、馬拉威、馬來西亞、馬爾地夫、馬里、馬爾他、馬提尼克島、茅利塔尼亞、墨西哥、摩爾多瓦、蒙古、黑山、蒙特塞拉特、摩洛哥、莫三比克、緬甸、納米比亞、尼泊爾、荷蘭、尼加拉瓜、尼日、奈及利亞、挪威、阿曼、巴基斯坦、巴勒斯坦、巴拿馬、巴拉圭、秘魯、菲律賓、波蘭、葡萄牙、波多黎各、卡達、羅馬尼亞、俄羅斯聯邦、盧安達、聖基茨和尼維斯、聖露西亞、聖皮埃爾和密克隆、聖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沙烏地阿拉伯、塞內加爾、塞爾維亞、獅子山、新加坡、斯洛伐克、斯洛維尼亞、索馬里、南非、南蘇丹、西班牙、斯里蘭卡、蘇丹、蘇利南、史瓦濟蘭、瑞典、瑞士、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塔吉克斯坦、坦尚尼亞聯合共和國、泰國、多哥、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突尼西亞、土耳其、土庫曼斯坦、特克斯和凱科斯群島、烏干達、烏克蘭、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英國、烏拉圭、烏茲別克斯坦、委內瑞拉玻利瓦爾共和國、越南、維京群島、西撒哈拉、葉門、尚比亞、辛巴威。
旅鳥:汶萊、葛摩、馬爾維納斯群島、法羅群島、印度尼西亞、賴索托、塞席爾。
崖沙燕分布圖崖沙燕分布圖

繁殖方式

崖沙燕繁殖期5-7月,成群在一起營群巢,通常10多隻至數十隻在一起營巢,也有上百隻或數百隻在一起營巢的,巢洞一個接一個,彼此挨得很近。通常營巢於河流或湖泊岸邊沙質懸崖上,由雌雄成鳥輪流在沙質懸崖峭壁上用嘴鑿洞為巢,巢呈水平坑道狀,深度為0.5-1.3米。有時洞道多少有些彎曲。洞口扁圓或呈橢圓形,大小直徑為5-10厘米或6-12厘米,平均5.9厘米7.1厘米。洞末端擴大成巢室,其大小為高8-11厘米,寬10-14厘米。巢即築於室內,淺盆狀。巢材主要有蘆葦莖和葉、枯羊草和鳥類羽毛。巢的大小為外徑10-13厘米,內徑6-8厘米,深1.5-2.0厘米,高2.0-3.5厘米。巢洞鑿成一般需13-14天。每窩產卵46枚。卵白色、光滑無斑,大小為12-14毫米或17-12毫米,重1.3-1.9克。孵化期12-13天,育雛期19天。
崖沙燕在中國主要為留鳥,僅個別為候鳥,需作遷徙。每年通常在4月末5月初開始遷來,9月末10月初開始南遷。常呈數十甚至上百隻的大群遷徙。

亞種分化

崖沙燕(8亞種)
中文名稱學 名
1
Riparia riparia diluta
2
崖沙燕以色列亞種
Riparia riparia eilata
3
Riparia riparia fokienensis
4
Riparia riparia ijimae
5
Riparia riparia innominata
6
崖沙燕指名亞種
Riparia riparia riparia
7
崖沙燕埃及亞種
Riparia riparia shelleyi
8
Riparia riparia tibetana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低危(LC)。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