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洪武二年(1369年),孫輝從安徽省遷此建村,取名東水庵。幾年後,因村莊向西擴建至大崖山山後,故改名崖後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崖後村
- 所屬地區:山東省海陽市
- 面積:7平方公里
- 人口:1325人
- 耕地面積:173公頃
地理條件,文教科技,大事記,基層組織建設,地圖信息,
地理條件
自然村於家庵系清嘉慶年間(1796-1820年),杜格莊一于姓居此看庵,繁衍成村,與本村為一個行政村。 崖後村位於海陽市西部,西與萊陽市李樹圈村、向陽嶺村接壤,南鄰司馬官莊,北連安夼村和東、西董格莊,東與西寨頭村相接,距市政府駐地約37公里,隸屬小紀鎮。 全村轄區東西長,南北窄,約有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73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地瓜、芋頭、花生等。 2002年,全村480戶,1325人,有孫、於、蘇、宋、辛等姓,均為漢族。
文教科技
1930年,成立崖後村國小,後改為崖後完小。隨著教學設施不斷完善,教育質量逐步提高。到2002年,全村兒童入學率達到100%,全村考入大中專院校者102人。 人民生活建國前,村民常年人均糧食不足100公斤,全年過著吃糠咽菜的生活。建國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57年,人均糧食150公斤。1978年,人均糧食250公斤。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人均糧食400公斤。2002年,全村人均存款1200元,有各種農用車126輛,中型客車1輛,機車20輛,彩電200台,電冰櫃30台,電話200部。 村莊建設建國前,村民居住以草房為主,人均居住面積不足5平方米。到2002年,全村建新房350棟,人均居住面積18平方米。 集體福利1983年,村購置電影放映機,自放電影。同年村投資8萬元,全村用上電網供電。2000年,採取集體出部分款、村民集資的方式,對村內電網進行了改造。
大事記
1940年八路軍進駐,本村解放。
1942年6月20日(農曆五月初七日)日軍飛機轟炸崖後村,投彈3枚,炸死村民1人,燒毀房屋100餘間。 1955年成立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
1956年成立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
1957年黨支部組織全村勞力,肩挑人抬,築起東山水庫壩,水庫南北長150米,東西寬80米,水深4米,庫容4萬立方米。
1965-1996年黨支部帶領全村民眾建水庫3個,庫容3萬立方米;挖大口井1眼。使全村土地灌溉面積達到33.3公頃。
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2000年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全村土地延長承包期,30年不變。
基層組織建設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42年,村成立黨支部。1949年黨員身份公開,有黨員25名。2002年,全村有黨小組6個,黨員62名。曾有孫樹增、孫殿興、孫太金、孫明江、孫奉榮、孫作瑞、孫德海、孫守健、孫奉亭、孫維仁任黨支部書記。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1年設村公所。1943年改稱村政府。1958年,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改稱革命委員會。1980年12月,復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84年,始稱村民委員會,下設調解、民政、民兵、治安、婦女等組織。曾擔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的有孫明堂、孫樂家、孫孔先、孫德順、孫明新、孫明江、孫奉榮、孫守國、孫德民、孫作瑞、孫德海、孫一夫、孫奉亭、孫守健。1999年孫守健當選為首任直選村委會主任。
地圖信息
地址:煙臺市海陽市黃行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