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姓(崖(姓氏))

崖姓(姓氏)

崖(姓氏)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崖”讀音:在現代漢語裡,“崖”字有兩個讀音。《現代漢語詞典》對“崖”的注音是:“yá(又讀ái)”。“崖”在古音、地名、姓氏、方言和民歌中常念“ái”,但在現代漢語國語里規範讀音應念“yá”。“崖”姓注釋:“崖”乃僻姓也,自古有之,至早追溯及唐宋。清通志氏族略》:“西夏、吐蕃有厓氏;蜀有厓氏。”《中華萬姓淵源》:“厓”氏當為吐蕃之後。《中國姓氏大全》記載:“崖”姓,罕見姓,原為吐蕃(唐朝時)和西夏(宋代時)姓氏,後裔流入內地。今南北均有此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崖姓
  • 中華姓氏: 姓氏介紹
編者簡介,姓氏起源,主要分布,

編者簡介

編者為崖氏後人,廣西環江縣川山鎮人氏。自高祖開創基業至我輩已十三世,世居於此地。今編撰“崖姓”詞條,一為方便同姓族人增加聯絡,共同追本溯源,為族人答疑解惑,豐富中華文化寶庫;二為參考,說明“崖姓”歷史來源,介紹本姓族人現狀。
崖姓

姓氏起源

關於崖姓起源,廣西曾於崖姓族人2011年有過聚首,廣西環江、都安、南丹三縣族人於南丹縣中坪村,會聚一堂,尋根考察。得到幾種說法,現做一說明:
1、“崖”姓自古有之,至早追溯及唐宋。①《中國姓氏大全》記載:“崖”姓,罕見姓,原為吐蕃(唐朝時)和西夏(宋代時)姓氏,後裔流入內地,今南北均有此姓。②《宋朝事實?兵刑》和《環江毛南族自治縣誌》記載:區希范,環州思恩縣人,嘗舉進士試。景祐五年(1038年),應募從官軍擊安化州叛蠻,既而詣登聞求錄用。下宜州,而知州馮伸己言其妄要賞,朝廷遂編管全州。未幾輒遁歸,其族百餘人謀為亂,殺馮伸己,而曰:“若得廣西一方,當建為大唐國。”遂建制稱尊,推白崖山酋蒙趕為帝,叔區正辭為奉天開基建國桂王,區希范為神武定國令公桂牧,崖盈為節度使。慶曆四年正月十三日,遂領眾二千餘人,破環州,劫州印,以環州為武成軍。又破鎮寧州及普義寨。宜州捉賊李德用出韓婆嶺,擊卻之,獲偽將崖盈、譚護二人。後得希范等十數人,剖其腹,繪五臟圖,仍醢之以賜諸溪洞(今環江洛陽一帶)。③南丹莫氏土司史料記載:北宋淳化元年(990年),莫洪燕亡故無子,其弟洪皓繼襲土官。清順治九年(1652年),莫伋故後,其子莫自乾承襲土官。莫自乾年老,前妻莫氏無生育,再妻蒙氏生有三子,但年幼難以勝任,妾崖氏生六子均已成人,自乾只得擇崖氏長子莫與崇為繼承人。
2. “崖”姓始祖於明初由魯入桂,嗣裔分枝三地。①都安始祖宗田公墓碑文記載:吾祖原籍山東。間之物有本末,事有終始而。吾人生斯世,豈無宗祖兒孫乎?如我始祖宗田公,乃係重蘊之曾孫,柳公之孫,文廣公之三子。其自明末,由南丹遷居宜山拉那莊(今都安縣下坳鎮吉隆村下拉納屯)斯土,已有數百餘年。
3. “崖”姓始祖於清初由晉入桂,原籍山西。①環江川山崖氏宗族相傳:始祖崖布武,據知原為山西人氏,於清初遷居廣西思恩縣(今環江縣)。(“仕郎”→“崖亞”→“文光,字國堂”→“崖柳”→“鏡海”→“布武”)②山西運城“聖像碑記”記載:清乾隆年間山西運城有崖氏;③《山西人口姓氏大全》收載:“崖”氏屬漢族姓氏,主要分布在山西運城、大同、陽泉、忻州和臨汾等地。_____(編者為本系崖氏)
崖姓
崖姓
4.(未考證說法)“崖”姓系“崔”姓所改.
5. (未考證說法)“崖”姓系“石”姓所改.
(糾正)中文百科“崖”字詞條有說崖姓全為崔姓所改,此說法有些牽強,並無證據。並說“文化大革命時期為了逃避,將崔改崖姓,分布在全國各地隱姓埋名”,此說法更是站不住腳,為不實之說。
古語有云:“參天之木,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我們的根在哪裡?源於何處?這種尋根問祖的心情,人性使之。
願掌握本姓氏信息的同姓族人,或者是有所研究的熱心同胞,都可引經據典,完善本詞條。或與編者聯繫探討。
註:本文引用史料為崖崇票整理。

主要分布

山東、廣西、上海、雲南等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