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義田

崔義田(1906—1989)遼寧錦西人。早年就讀於遼寧醫學院。1938年參加新四軍。任新四軍後方醫院院長。194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任新四軍江南指揮部軍醫處處長,蘇北指揮部軍醫處處長,新四軍衛生部副部長、部長。解放戰爭時期,任新四軍兼山東軍區衛生部部長,華東軍區和華東野戰軍衛生部部長,第3野戰軍後勤部衛生部部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上海市衛生局局長,華東軍政委員會衛生部部長,國家衛生部副部長,對外文化友好協會副會長,中華醫學會副會長。1989年6月12日在北京逝世。曾主編和撰寫了《新四軍衛生工作》、《白衣戰士憶陳總》、《粟裕同志關懷部隊衛生建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崔義田
  • 國籍中國
  • 籍貫:遼寧錦西
  • 出生日期:1906年9月
  • 逝世日期:1989年6月12日
  • 畢業院校:遼寧醫學院
  • 女兒:崔亞莉 
人物生平,

人物生平

崔義田,號禮門,遼寧錦西人,1906年9月生,1935年畢業於遼寧醫學院。畢業後留任附屬醫院外科住院醫師。他熱愛自己的專業,但卻不能忍受在殖民地生活的屈辱,積極與同學商量,設法到關內尋求抗日救亡的道路。1938年春,他放棄優厚的待遇,找到八路軍駐長沙辦事處,經徐特立介紹,直趨南昌參加新四軍,成為創建新四軍衛生工作的高級醫師之一。
1938年夏,崔義田被任命為新四軍後方醫院院長,初建的醫院物質條件極差,崔義田帶領剛剛離開城市的醫生、護士,自己動手,就地取材,付出了艱苦的努力。1939年5月,受陳毅指派,崔義田帶領一部分醫務人員由皖南奔赴溧陽水西村新四軍一支隊駐地。1939年11月7日,一、二支隊合併,成立了新四軍江南指揮部,崔義田被任命為軍醫處處長。
1940年6月,陳毅率主力部隊渡江北上,開闢蘇北抗日根據地,軍醫處和醫院暫留江南。主力北上後,為保證傷病員安全,軍醫處和醫院轉移到敵人據點密布的“梅花樁”茅山地區,利用這一帶民眾政治條件比較好,傷病員大部分分散隱蔽在民眾家中。崔義田帶領醫務人員也換上老百姓的衣服,在民眾的掩護下,走村串戶巡回醫療。對需要實行較大手術的傷員,則在預先準備好的情況下,白天在竹林深處進行手術。日寇掃蕩時,傷病員和醫務人員乘坐早已準備好的船隻轉移到蘆葦盪里隱蔽。當時正值炎夏之際,船小人多,悶熱難受,蚊子叮人刺癢難忍。但是,大家都嚴守紀律,無人吭聲。就是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中,崔義田和他的戰友們一起,出生入死,英勇頑強地保護和救治著傷病員。
同年7月,陳毅、粟裕電令陳丕顯率朱毅、崔義田隨帶少數醫務幹部到江北。陳丕顯、崔義田等一行10餘人,身著便衣,在我地下人員的護送下,通過敵偽軍層層封鎖線,克服了重重困難,終於到達泰州湯頭鎮新四軍蘇北指揮部。陳毅見他們順利到達蘇北,笑呵呵地說:“我們的醫生和財神同志來了,好嘛,好嘛!你們要做準備工作,部隊馬上要向黃橋挺進,要打仗,正需要你們來。”
國民黨頑固派韓德勤不顧蘇北人民的願望和我黨團結抗日的呼籲,調集數萬大軍,破壞協定,向我黃橋進攻,妄圖消滅我軍主力。我軍被迫自衛,以保全抗戰力量。在敵軍數倍於我、我軍處於背水作戰的困難情況下,陳毅、粟裕決定以黃橋為軸心,誘敵深入,各個擊破。對李明揚、李長江和陳泰運各部則爭取其保持中立。與此同對,我軍進行了廣泛深入的政治思想工作,號召全軍為打敗頑軍的進攻而戰。陳毅同志在向部隊作黃橋決戰動員時,還特別興奮地指出:“有崔義田大夫在這裡為我們治傷、治病,同志們勇敢地打吧!”
動員會後,陳毅留下崔義田叮囑:“這次戰鬥規模大,時間緊迫,沒有後方安全地區,傷員可能很多,你們要做好戰傷救治的組織和醫療技術力量、藥品器材的準備。”
對崔義田來說,這是他參軍以來第一次接受組織領導大規模運動戰的戰傷救治任務。他立即在前後方醫務部門中進行思想動員,使大家明確這次戰役的重要意義,樹立必勝信念,克服一切困難,努力做好一切準備工作。同時,增強第一線救護人員的訓練和急救藥品器材的準備,要求有條件的旅團設立救護所,重傷員直達指揮部軍醫處醫院。他把指揮部軍醫處醫務人員按戰傷分類進行分工,組織了輕傷和重傷病房,要求對危重傷員要立即進行手術,提出“前方不丟掉一個傷病員,後方盡力治好每一個傷病員”的號召。
戰鬥打響後,前線各團衛生隊從水上、陸地絡繹不絕地把傷員送來,三天三夜的戰鬥,收治傷病員千餘人。崔義田帶領醫務人員夜以繼日地忘我工作。對危重傷員和胸、腹部傷員,他都親自做手術。很多危重傷員,經過崔義田同志搶救和手術治療後都轉危為安,很快恢復健康,重返前線,有不少同志後來成為新四軍高級將領。如彭壽生營長在戰鬥中,上肢、胸部均受重傷,由於失血過多,導致嚴重休克,血壓也難測到,一直處於昏迷狀態。崔義田同志晝夜守護,積極搶救,很快使病人脫離了危險。但由於彭營長上肢傷特別嚴重,加上伴發氣性壞疽感染,必須早做截肢手術,不然向上蔓延發展至全身,就無法挽救。傷員顧慮很大,產生了悲觀情緒,又是崔大夫耐心地說服解釋,消除了他的顧慮,並親自為他做了截肢手術,從而挽救了彭壽生同志的生命,使其恢復了健康,又重返工作崗位。在這次戰役中,經崔義田同志搶救和治療過的傷員均轉危為安,重上前線參加戰鬥和工作。至今,許多曾經經他搶救治療而恢復健康的同志追憶往事,記憶猶新,都充滿感激之情地說:“我們之所以能活下來,是崔部長救了我們,給了我們第二次生命。”同志們都親切地稱崔義田同志是“戰場的守護神,傷員的好醫師”。
崔義田在總結黃橋決戰前後方的戰傷救治經驗時特別指出:野戰醫院必須靠近前線,傷員一定要施行早期手術,使傷口達到早期癒合,才能真正提高戰傷救治水平。
黃橋決戰後,部隊出現了大批的霍亂病人。大家忙著做搶救工作,崔義田同志親自為病人檢查、治療、掛鹽水(皮下注射),每天總要忙到下午一兩點鐘後才能吃上午飯。有一天,他也突然得了霍亂,把全院的人急得夠嗆。當醫生替他掛鹽水時,他說:“我現在體會到傷病員掛鹽水有多么的痛苦,如果我們有靜脈注射的鹽水葡萄糖液該多好!”經全體醫務人員的努力,霍亂病人都慢慢地痊癒了,沒有一個死於霍亂的。
接下來,曹甸戰役、蘇中七戰七捷、泗洪戰役、濟南戰役、淮海戰役、渡江戰役、上海戰役等,後方的醫院衛生工作都是在崔義田的部署協調下進行的。對前方有求必應,一切付出為了戰爭這個大局。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順利保障了大量傷病員的收治,加速了戰爭的勝利。
崔義田同志也是一位治學嚴謹的醫學教育家,一直重視醫學教育工作,把培養衛生幹部作為一項戰略任務常抓不懈。在各級軍政首長的關心下,抗日戰爭時期,他先後培訓各類醫務技術人員1萬餘名;三年解放戰爭時期,通過各種辦學形式,先後培訓出3萬多名各類醫務技術人員,輪訓6000多名衛生幹部,保障了部隊作戰和發展的需要,並支援了地方衛生建設。正如一位老同志所說的:“江水何滔滔,廣納百川水;山花何燦燦,根系深土內;義田何睿智,眾才皆為用”。
1954年4月,由周恩來總理提名,崔義田調國家衛生部任副部長,分管醫學教育、外事和幹部保健工作。他嘔心瀝血,為新中國衛生事業的建設、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在“文化大革命”中,崔義田同志受到無端誣陷和殘酷迫害,身心受到嚴重摧殘。但他堅持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進行鬥爭,表現出了共產黨人的堅定信念。粉碎“四人幫”後,他得以徹底平反,任衛生部顧問。他不顧年老體衰,關心改革,組織並自己動手總結歷史經驗,撰寫回憶錄。主編了《白衣戰士憶陳總》,撰寫了《雪裡傲青松》、《粟裕同志關懷部隊衛生建設》、《新四軍的衛生建設》、《新四軍重建軍部以後的衛生工作》、《永存的記憶——回憶少奇同志對衛生工作的關懷》等。他為我國的衛生事業盡了最後的餘力。
1989年6月12日,崔義田部長因病在北京逝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