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炳亮

崔炳亮,為中國書畫藝術促進會理事,國家人事部中國書畫人才研修中心研修員,中國北蘭亭創始會員,山東省書法家協會會員,泰安市文聯委員,泰安市書法家協會理事。現任泰安市泰山區文學藝術界聯合會辦公室主任,泰安市書法家協會青年活動中心副主任,泰安市青年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泰安市泰山金剛經書法研究會副主席兼秘書長,泰山區書協副主席,華夏泰山書畫院藝術顧問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崔炳亮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職業:中國書畫藝術促進會理事
1992年畢業於中國書法函授大學,2006年畢業於中國書法家協會培訓中心。
他的書法從源頭甲骨文入手,遍習各種書體,涉獵各個朝代、各位名家,感悟於篆籀金文,廣泛吸取營養,筆法深厚、古淡清醇,追求高古大美,筆不染纖毫濁氣、俗氣,孜孜以求魏晉風韻、漢唐氣象,思想性、藝術性和觀賞性相統一,藝術追求獨特,藝術個性鮮明,審美品味高。
行草作品入展山東省書協、山東省美協等單位主辦的“走進社會主義新農村”書畫作品巡迴展; 甲骨文作品入選甘肅省書協“百年蘭大”全國書法展;大篆作品獲慶祝建國60周年“泰山杯”書畫大賽銀獎;篆書作品入選山西省書協等單位主辦的“和諧中國”全國書畫展;草書作品入選中國書協主辦的全國第二屆草書大展; 隸書作品參加中國書協等單位主辦的全國隸書展暨千人千郵展;楷書作品多次獲全國書法大賽金、銀獎……
藝壇才俊崔炳亮
王樹軍
筆走龍蛇驚風雨,大氣磅礴寫春秋。這是我觀崔炳亮書法作品時的第一感覺。
崔炳亮酷愛書法藝術,供職於泰山區文聯。現為國家人事部中國書畫人才研修中心研修員,中國北蘭亭創始會員,山東省書法家協會會員,泰安市書法家協會理事,泰安市青年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泰安市泰山金剛經書法研究會副主席兼秘書長,泰山區書協副主席,華夏泰山書畫院藝術顧問等。近年來,他的草書作品入選中國書協主辦的全國第二屆草書大展, 隸書作品參加中國書協主辦的全國隸書展暨千人千郵展,獲泰山書畫百家銀獎。。。。。。這些成績足以證明,崔炳亮已經成為泰山藝術界的一匹黑馬。
古人論書,一須人品高,二須師法古。
他生於泰安道朗農村,頗有齊魯人的稚朴豪放古風。這樣古風,在今天的商品社會裡,尤其顯得“亮色”。他尊師重道,謙以待人,總有一種學習的欲望,我總是能感覺到他對藝術的虔誠,而決不是虛誇。他努力在書風中追尋人格蘊涵。 “格,正也。”他的字有“清剛”之正。書風中精神之品,在“正雅”的白雲、清風間透出淡雅氣與清正氣。從技法上來看,他筆必懸落,線不柔懦,其筆不染纖毫濁氣,書之騰空與撇捺間,鑄就其清骨之相。
對於書藝的求精求益,他有幾多固執,些許矜持。
宋元以來,所謂“師法古”一般只在晉唐之間。由文字學、考據學興起,真正的古文字——商周金文開始普及書法領域,因王懿榮發現甲骨文,將“法古”的眼界上限又大大擴展了。當代書法作為書法史上的一個階段,那么它的特色不是別的,即在甲骨文和秦漢簡牘對書法創作的影響。
崔炳亮,作為一個本世紀書法藝術大潮中的追求者,書法的取材,多在於甲骨簡牘。他以篆入草,以草意篆,他追求的是高古的“大美”。已自覺注入“修身”的生命意義;這就是中國傳統藝術非常注重一種現實人生的情感體驗,並從中熔鑄了精神的感悟。他的筆法深厚,我以為全得力於篆籀金文,那就是三代書體沉凝朴美的內涵。這些高古的神韻,被他化得若神,雄渾中不失虛和,蒼勁中隱含靈動。線條的質感訴出的是圓、厚、沉、靈、雄、健、剛、雅、中、和。他從不無度恣意揮灑,情瀉於筆,筆瀉於紙,於規矩方圓中一張一弛,從無故意“炫技”的“縱筆”,這是學問供養而成,非讀書無以至此。下筆縱橫捭闔之中抱持“清、淡”之氣,任情適性,自得蹊徑,這詎非天授。
他草書以篆隸筆意入書,以《聖教序》、《書譜》為基,融合王羲之手札及《平復帖》,擷取甲骨文、《散氏盤》及漢碑之雄渾博大氣象,將韻與勢,神與意有機融合,同時又羼入今人林散之王友誼張旭光筆意,在對上古筆法深入理解把握的基礎上,使線條營構具有創造性、塑造感,孜孜以求魏晉風韻、漢唐氣象,思想性、藝術性和觀賞性相統一,富有開拓性和創造性,藝術追求獨特,藝術個性鮮明,審美品味高。觀之若澄然秋潭,皎然春月;冥冥中透著悠悠波瀾不已之志。於蕭散古樸中,磊磊落落,一派意態飛動的逸氣,似幽谷中伴著青燈古剎守望秦磚漢瓦的老僧。
他的甲骨文、金文書法,古淡清醇,一點一划,皆是無聲之境,觀之那心靈的淨化,仿佛歲月在倒流著。那些久遠的生命符號,在我們的心扉中清泉白石,皓月疏風,像那鯤鵬自得。黜媚而歸淡,似松林清風入胸懷,不著意於淡而淡之妙自臻。
透過崔炳亮的件件書法作品,不難看出他所訴求的“線性”是“大美”的。“大美”就是矛盾,是對立的統一,以哲學的術語來說,就是“道”。莊子在《知北游》中有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中國的書法和中國的哲學,在本質上是不可分的。書法因其特有的寫意性,因此它最能會意中國哲學的靈魂,它把中國人的生命用“意象”的態勢折射出來,這是東方精神深層的表達。中國古代把寫字稱為“書”,“書者如也”.“如”在古漢語裡有:“依照”、“狀態”的表示。也就是說,我們寫出來的字,是表示內心裡的想法與狀態的。
既然如此“好古”就自然應“古”到骨子裡去,把書法作一種文化現象,從文化的視覺去培養自己的藝術品味。
願崔炳亮創作出更多出自胸臆的優秀作品。
(此文原載泰安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辦《泰山》總第二十期)
志在翰墨 筆走龍蛇
——讀崔炳亮書法作品
魯風
盛世興書畫,近年國人學藝者甚眾,然真正成氣候者,寥寥。而崔炳亮先生確屬青年書法家中的佼佼者。
結識崔炳亮,先認其人後見其字,由淺入深,友誼漸厚,對其書,也漸次走入其間,自覺看出了點滴門道,在此就教於本人及其諸方家。
崔炳亮出道較晚,屬於厚積薄發。他是土生土長的泰安人。他為人處世,從文治藝,可概括為8個字:誠懇、樸實、勤勉、剛毅。炳亮原先供職於泰山電視台,擔任記者編輯、廣告中心主任、辦公室主任十幾年,近年在文聯工作,工作勤勤懇懇,兢兢業業。然而,這位聊城大學文史專業畢業生,並未只做老黃牛,他老早便開始了他在事業上的追求——練習書法。無論最初當教師時,還是做新聞工作,他都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一點不敢浪費寶貴的時間,將那些看似不起眼的零碎時間用在了他所追求的高尚事業——書法上。書,看過了一本又一本;紙,寫滿了一張又一張。終於,在那一摞摞書法書的基礎上,在那散發著墨香的一沓沓字紙的功夫下,他的字長勁了,他的“書”飛上了一個個新的台階。及至進入新世紀以來,他的書藝日臻成熟,多次在包括全國及省的各級展覽評比中捧回大獎,他終於以優異成績,一鳴驚人地出現在泰安書壇上。他潛心治書練筆修道,他筆下的甲骨、金文、篆書等古代金石文字的造型,已跨越了時空的局限,再現了古代先民那天真、爛漫、散淡、隨意的刀筆情趣,仿佛復活了那一個個跳宕不羈的故字,並賦予了古文字書法新的生命力。
唐張懷瑾《書斷》中提出 :“書者,如也,舒也,著也,記也。”是指書之作為信息載體的傳媒作用;而如也、書也,則是指的造型藝術的書法所具有的遙暢神舒懷,意氣風發,足以令人心曠神怡、遷想妙得而意存高遠的精神作用和審美意境。而孫過庭《書譜》中論篆、隸、章、草諸體之要領:“篆尚婉而通,隸欲精而密,草貴流而暢,章務檢而便。然後凜之以風神,溫之以妍潤,鼓之以枯勁,和之以閒雅。故可以達其性情,形其哀樂。”書法家的性情剛柔,心境悲喜,無不躍然紙上。書法之境界高低,乃是書家自身性情修養之自然流露。崔炳亮精神世界豐富,志趣高雅,志向宏大。他不僅功於甲骨、篆、隸,而近年來更專草書。草書放達、曠遠、豪邁、張揚,更能舒其胸懷,寄其情志。讀崔氏草書,如觀群馬賓士於原野,揚鬃奮蹄,氣勢凌厲;如賞錦上花朵竟開,異彩紛呈,奇葩爭艷。“一畫之間,變起伏於峰杪;一點之內,殊衄挫於毫芒。“濟南有一位畫家老老,別人問他何以畫得如此結實,他的回答樸素、實際,他說:”俺是用紙糟出來的“。是的,學書不同於寫作,甚至與繪畫也不相同,不僅需要廣為涉獵,善取眾家所長,而且要多寫多練,“用紙糟出來”,才能一點一划見功夫,一篇一章顯筆力。多少年來,崔炳亮或在星漢未落的凌晨,或在萬籟俱寂的夜晚,他師法晉唐,反覆揣摸二王,又細研歐、顏、柳、趙、虞、米諸家,及至古代晚期的清大家傅山、王鐸等,他無一不讀,無一不鑽,無一不臨,無一不學,才融眾長於己身,發妙力於筆端。在下以為,炳亮的草書,充分地把握和展現了其神彩,所以才取得了如此效果。漢字是偉大的,它是漢民族文化之根髓。“昔者蒼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那是指造字,不是指書法。而談到書藝,那就是更深更高的東西了,它必須具備哲學高度的巨觀,又須能技巧微觀入手才行。“神彩”是指相對“形質”而言的。如果說形質是指書法的用筆、結體、墨法等外在的視覺形象,那么神彩就是指作品的情感、個性、意境、時代氣息等內在的主體精神。讀崔炳亮先生那一幅幅各具特色保有其自己風格的或大幅或小張或條幅或橫聯的草書作品,點畫之間透靈氣,一字一行寄情濃。不錯,初看草書,如讀天書,多有不識之字,難以通認全篇。但即使是文盲來看它,也會覺得似有股“勁”在撼動;即使你是草書盲,也願將其懸之於堂上,便覺蓬蓽生輝。何也?就是因為它有書的“奧”,也有畫的美,有高閣之雅,也有草舍之俗,當然,還是方家和愛好者更對其喜歡。你看那貫篇長幅,一字一划細察慢閱,你會看出,炳亮的字勢,“古法一變,其雄秀之氣,出於天然”。因為古人曰“凡論書氣,以士氣為上”。炳亮草書,神彩煥發,這是動力與個性結合之結果,所以才能有力地高揚“逸趣”。而所謂“趣”,是指作品的趣格或審美的趣味。王世貞在《柳誠懸書蘭亭詩文》一文中說“凡書貴有天趣,既系百納,和由得佳”。我們知道,詩講韻律,音樂也講韻律,其實書法的“韻”也十分重要。書法的“韻”是其作品在讀者心中產生的節奏和韻律感。如讀一首詩,亦如聽一支優美的曲子,其節奏和韻律感不由得在心中產生,這是一種“氣韻”、“風韻”、“神韻”。有傳神、絕俗、含蓄、弦外之音、味外之旨。當然,這是抽象的東西,其實,它包括了類似風格、神態、時代精神等等,只可意會,不可言傳。黃山谷在論“書”時說“書畫以韻為主”(《山谷集》)。綜覽炳亮多幅草書,你會想像到,體味到,這位多年臨池不輟,如今工作之餘每日必抽三四個小時,伏案運筆,將蘊藏在心中的情感,通過富有節奏的表現手法,形之於筆墨之中,滲透於點畫之內,這便是他的作品充滿生命節律、產生優美境界的原因之所在。
典型的書法作品的“神采”是書法家功力、技巧、學識、思想、道德、修養的綜合表現。炳亮除學法史知識和書法美學知識,還常鑽研詩詞乃至小說、散文作品,掌握其旨趣,以豐富自己,提高自己,將其融會貫通到其書法中去。梅花香自苦寒來,寶劍鋒由磨礪出。未來的輝煌,屬於勤奮者,成功的碩果,只有不怕困難不畏艱險者才會採擷得到。
魯風先生,山東省泰安市著名作家。泰安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幹部。泰山文學成就獎得主,泰山國際文化交流有限公司簽約作家。
問渠那得清如許
--當代書法家崔炳亮印象
崔炳亮對我而言,是賞其書法在先。幾年來,我一直關注著書法展。一個人的書法作品擦亮了我的眼球,他便是崔炳亮。發現他竟將真草隸行篆書法諸體集於一身,且皆有獨到之處。這不得不讓我為之一震。學好一種字型尚且不易,現觀崔炳亮之書藝,竟精多種書體,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心想此君必是天賦超然,勤奮毅然。後來在朋友聚會上,認識了炳亮君。想不到他竟是個年輕人。炳亮人長得高大英俊,國字形的面孔泰然怡然,總是笑微微的,並不多言。杯到酒干,豪氣萬千,憨態十足,於大方淳樸之中透出一種頗具吸引力的真誠和篤實。再後接觸多了,對他便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在藝術道路上沒有捷徑。炳亮書藝有成,究其原因就是痴情加努力。
炳亮自幼對書法情有獨鐘。每逢快過年時節,他總要擠在鄰居家看老先生寫春聯。大年初一,他又一大早借拜年之機,到村里各家各戶門前細品春聯。還在蹣跚學步的炳亮便耳濡目染,書法浸潤了他幼小的心靈。崔炳亮記得很清楚的是,剛上育紅班(現在的幼稚園),剛剛學會寫字的他,得意地爬上太師椅,在牆上爸爸獎狀上歪歪扭扭寫下了“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好笑的是其中的“好”,“子”竟寫在了“女”的左面!現在看來,幼兒時期,重點是培養了他對書法的興趣和熱愛書法藝術的感情。感情一旦建立,便成了相守一生的契約。
書法藝術之所以在日本被稱為“書道”,實在是和修身養心、強體健魄有著內在的密切聯繫。因而方有“人品即書品,書品即人品”一說。人品與書品是相容的,是合二為一的。炳亮的好學精神,謙和待人,勤勉做事,都是自幼從書藝中汲取的營養。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1990年7月,崔炳亮參加工作後,就利用周日時間參加了中國書畫函授大學泰安分校的學習。正規的書法學習無疑為他打開了書法視界兩扇窗戶,斗室不僅透進了清新的空氣,且能使他推窗見山。書法如泰山,巍峨雄奇,他眼前為之一亮,心胸為之一振。大有心韻噴張,意氣風發之氣概。晉成公綏在《棄故筆賦》中道:“治世之功,莫尚於筆,能舉萬物之形,序自然之情,即聖人之至,非筆不能宣,實天地之偉器也。”他下決心要握緊這一“偉器”,書寫抱負於天地之間。在函大學習的兩年里,崔炳亮遍習歐顏柳趙虞楷書諸家,臨摹二王,研習秦篆漢隸,潛心孫虔禮、張旭、懷素草書。“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書法諸體兼修,這為炳亮持之以恆地走書藝道路,打下了十分厚重堅實的基礎。
2006年,他又利用工余時間,參加了中國書法家協會培訓中心函授學習。唐張懷瓘在《書斷》中指出:“書者,如也,舒也,著也,記也。”明確提出了書法造型藝術必須具有舒展自如,達到遷想妙得,意存高遠的審美境界,使人得到心曠神怡的觀賞效果。孫過庭在《書譜》論及篆隸章草等主體之鎖鑰,言 “篆尚婉而通,隸欲精而密,草貴流而暢,章務檢而便。然後凜之以風神,溫之以妍潤,鼓之以枯勁,和之以閒雅。故可達其情性,形其哀樂”。在浸淫於書法理論研習同時,在靜心諳悟書學精神後,經過反覆揣摩,他悟到對古往今來書法諸帖,不僅要臨其形體,更要得其神態。要得而化之,要真正成為自己的東西。托爾斯泰說過:“人人都想改變世界,卻沒有人想改變自己。”熱愛書法的人都在攀登,都在征服書藝高峰。卻沒有人從改變自我主觀世界入手去邁向成功。炳亮認識到,過去注重臨摹,研究不足。只顧低頭拉車,不能抬頭看路。要想在書壇立足,必須將書法當做學問來鑽研,作為事業去追求。這就要求他清醒思考,追根逆源,從漢字形成、衍變,去挖掘,去探尋。
倉頡造字,促進了華夏民族原生態向文明社會的轉變,可以是文化意義上的混沌初開,是文明意義上的開天闢地。而文字在產生的同時,它的藝術性和哲學意念即如影隨行了。文為物象之本,逐漸進步演化。雖然那過程十分緩慢及漫長,但一直在前進著進化著。惟其緩慢,才能使字在與物質世界的契合過程中穩步前行;惟其漫長,才能使人的主觀意識逐步滲透進去,並與之融合成在形體美與意義所知吻和的廣度和深度上得到升華。文字之始,其形如畫,見其形而知其意,實際上是已具有了寫實性和意向化。但同時具有了抽象化和形而上。
於是,崔炳亮開始從商周甲骨、金文入手,探求漢字書法之源泉,於其稚氣和樸拙中汲取原生態營養液,並將其精髓運用於各種書體,因形因意而揉合之、融會貫通合之,使書藝成了有源之水,有根之木。就這樣,炳亮筆法感悟於甲骨金文,廣取博蓄於歷朝書體,從而達到了高古大雅、渾厚清醇,得到了魏晉風韻、漢唐氣象,避免了為書而書的濁氣和俗氣,使書藝思想性藝術性和觀賞性得到了有機統一,且彰顯了特立獨行的藝術個性,取得了真骨凌霜和高風跨俗的審美品位。此後二至三年內,他的行草作品入展山東省書協 “走進社會主義新農村”書畫作品巡迴展;甲骨文作品入選甘肅省書協“百年蘭大”全國書法展;金文作品獲慶祝建國60周年“泰山杯”書畫大賽銀獎;篆書作品入選山西省書協等單位主辦的“和諧中國”全國書畫展;草書作品入選中國書協主辦的全國第二屆草書大展;隸書作品參加中國書協等單位主辦的全國隸書展暨千人千郵展;楷書作品多次獲全國書法大賽金、銀獎。被泰安市文聯、泰安市文化局、泰安日報社聘為“泰山書畫(百)家”。展覽是練兵,是參與,是檢驗,是交流,是為書法藝術這一人類文化中的奇葩澆水施肥,發揚光大。他從中得到了激勵,也獲得了情趣。
談起參與中國書協主辦的全國第二屆草書大展來,崔炳亮感觸頗多。那時他按照領導要求,靠在泰山區科技指揮部,主要從事泰山高科技產業園建設工作。時間緊,任務重,他們這個小組經常是5加2、白加黑。那段時間正逢草書展徵稿。工作的繁忙讓他一度放棄了參與的念頭。臨近截稿,酷愛書法、念念不忘書法的他“突然”有了創作靈感—-寫漢簡草書參展!
近幾十年,中國大批簡牘書法經考古問世。書法家們驚奇地發現簡牘書法是中國書法的珍貴遺產,並大有與帖、碑鼎立而三之勢。漢簡草書把草書甲骨文字,秦漢時期的草篆、草隸三種草有機地結合起來,開了草書先河。漢簡草書的自然、純樸、率真、恣意、縱情是其它書體難以超越的,而且在古代書法演變的過程中,漢簡草書是起著決定性作用的重要一環。漢簡草書一般是寫在竹簡和木牘上。材質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它的點畫特徵。由於工作忙,崔炳亮不能坐下來寫字。於是突發奇想,在指揮部到清地現場的林蔭道上,崔炳亮用手指在樹上“寫”起字來。邊走邊寫邊感悟,尋找漢簡草書的感覺。晚上回到家,再整理思路,落實到紙上。到了截稿那天下午郵局打烊前,他終於請假把作品圖片寄了出去。由於處理好了工作與愛好的關係,2008年,他的草書作品從全國20000餘件作品中挺進900強,入選了中國書協全國第二屆草書大展,成為山東省書協會員;在指揮部工作突出,被區委表彰為先進個人。2007年,崔炳亮與潘殿敏、趙超等同道倡議成立了泰安市青年書法家協會,並擔任副主席兼秘書長,為青年書法家和愛好者提供了學習交流的平台。青年書協一成立,即以“千人共寫望岳詩”為主題,舉辦了高規格高水平的“望岳女兒茶”杯全國青年書畫大賽。全國各省市自治區,僅西藏、台灣沒有參與者,2000餘名中國書協會員、省級會員、書法精英積極、認真參了此次活動。泰安市人大、政府、政協領導出席了格調高雅、氣象恢弘、陣容強大的頒獎儀式。協會還邀請獲獎作者來泰山舉辦研討活動。大眾日報社及當地日報社、電台、電視台對活動進行了全程採訪報導。整個活動在中國書法家網、書法網、書法江湖、書藝公社等國內知名網站進行了圖片和視頻跟蹤報導,在全國形成了轟動效應。以後,協會每年推出一項大型交流活動。舉辦了“山魂海魄”山東泰安、浙江台州青年書法篆刻展,與勝利油田、江蘇建湖、德州臨邑等地進行了書法交流展。這些開創性的做法和成果,較好地宣傳了泰山、泰安,在泰安乃至全省文學藝術界產生了強烈反響。 2007年12月,他提議成立了中國第一個單元石刻書法研究組織--泰安市《泰山金剛經》書法研究會。《泰山金剛經》是我國著名摩崖刻石,刻於五嶽獨尊的泰山南麓斗母宮東北一公里處的花崗岩溪床之上,是漢字刊刻面積最大的作品。書體在楷隸之間,偶有篆意草情,古拙樸茂,靜寫安詳,為歷代書家所推崇,被冠以“大字鼻祖”、“榜書之宗”的美稱。《泰山金剛經》大型摩崖石刻,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泰山中華書法名山的成功申報。研究會成立後,作為秘書長兼副主席的他履職盡責,廣泛組織開展活動,研究會知名度、影響力逐年擴增。目前,在泰山腳下,研習此碑帖的人與日俱增。他們還到外地辦展覽,搞交流,為弘揚泰山文化起到了積極有效的作用。
我們都知道油畫《蒙娜麗莎》的作者名叫達文西。他指出,所有透視圖像的實例都可以用數學家的五個術語來說明:點、線、角、表面和立體。中國的書法藝術恰是點與線的藝術,線與線相交時產生了角。書法作品是一個平面,充分體現著書法藝術“用筆、結構、章法”等三要素的實質與效果。但由於運筆及字型結構的變化,字有著立體的視覺效果。我從崔炳亮的草書作品讀到了這一點。線條點畫的長短、粗細,墨色的濃淡虛實,架構的上下左右因筆鋒運行,疏密不同而包含陰陽遠近高低,給人以疊梁架屋、高屋建瓴的氣勢。或削劈勢如破竹;或輕描淡寫如彈箏輕撥慢挑;或如觀長江大河,濁浪滔天,氣勢磅礴,摧枯拉朽,勢不可擋;或如觀雨後崇山峻岭,既有澗水深流,又有疊泉飛瀑;既有峭壁千仞,又有古樹盤踞;既有亂雲飛渡,又有雲海翻騰……氣與勢,張與馳,聲與色,神與品皆融入其中,觀賞其作品,眼中、耳中、心中皆有承接,皆有感悟,且將人帶入萬千的遐想夢境之中,達到藝術客體與觀賞者主體相互滲透和感動的心靈互動與感應。脂硯齋評《紅樓夢》道“陰陽交接變天倫,幻境生時即是真;我愛世緣隨分定,至誠相感做痴人”頗有深意。藝術的最高境界即“幻”,藝術家的最高境界即“痴”。只有痴人才能忘情,只有幻才能忘我。只有忘我,才能做到“相與於無相與,相為於無相為”,如魚相忘於江湖,人相忘於道術,從而步入做人與做藝術的最高境界。很難想像,背負著世俗欲望的大山,怎么放開手腳做人,放開手腳從事藝術的。正如崔炳亮書寫的條幅“萬法唯心,無欲是道”。看來崔炳亮對“法”與“欲”是有著獨到感悟的。所謂書品即人品,在這裡找到了註腳。
據史載,明代遺民呂留良誓不仕清,削髮為僧,居於石門,自題聯曰“囊無半卷書,惟有虞廷十六字;目空天下士,只讓尼山一個人”。“尼山一個人”是指孔子。“虞廷十六字”是指《尚書·大禹漠》中“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這十六字,意思是只有精益求精,專心事之,心無二物,才能登堂入室,悟其真諦,得遊刃有餘,出神入化之自由。人是食人間煙火的,所以需要互相尊重和理解,需要包容和寬容,需要真誠。藝術是不食人間煙火的,她或高踞雲端,或端坐壁龕之中,她需要求道者虔誠膜拜和努力登攀。我想,崔炳亮無論做人還是做事,還是從事其孜孜以求的書畫藝術,無不在貫徹這十六個字,執著堅定地實踐著。
崔炳亮是我崔氏宗族之人,是我所敬重者。本人最忌評書論藝,只是談些印象或感受。一言中的者有之,胡言亂語者亦有之。在此求教於方家。最後贈炳亮二聯為本文結。一聯曰:天賦如趵突之泉,無用斧鑿便噴涌數尺。勤奮似黃河之水,何須揚鞭即流瀉千里。二聯為清代陳白崖題書齋聯,曰:事能知足心常愜,人到無求品自高。
作者崔西明,原名崔希明,曾用名崔兮明,號天慶子,山東省新泰市人。退休前系泰安市文聯《泰山文學》編輯、文學創作室副主任,國家一級作家,先後創作並發表、出版詩歌、散文、小說、紀實文學300多萬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