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斌箴,男,漢族,1971年出生於山東利津縣。美學與文化創意產業博士研究生,擁有文學、歷史學兩個碩士學位。從事過教師、記者、編輯、編劇、策劃人、製片人,現為五洲傳播中心副編審。中國詩歌學會會員、中國電影家協會會員。長期擔任《大眾電影》專欄作者、《對外大傳播》特約記者。2008年4月,被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的《中國詩人大辭典》收入傳記詞條。著有詩集《雲上的日子》、傳記文學《從士兵到導演——李俊傳》,在《社會科學》、《當代電影》、《電視研究》等報刊雜誌上發表學術論文近100篇。參編著作12部。另外,在《閱讀與寫作》、《太湖》、《青春詩刊》等報刊雜誌上發表詩歌散文200多件。發表篆刻15方,繪畫5幅。擔任電視劇《情定愛琴海》,電視系列片《中國人的故事》、《神秘的彩陶》製片管理和編劇工作。
基本介紹
專著,參編,論文,影評、書評,影視創作活動,研討活動,文藝作品,
專著
1、《從士兵到電影導演——李俊傳》,中國電影出版社,2005年10月出版;
2、《雲上的日子》,台海出版社,2005年12月出版。
參編
1、《中國傳媒經濟研究(1949——2004)》,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10月;
2、《中國東西部傳媒經濟研究》,上海大學出版社,2004年7月版;
3、《經典影視理論導讀》,上海大學出版社,2005年11月出版;
4、《百年星辰》,中國電影出版社,2005年9月;
5、《走出國門——前驅先路的中外交往與文化交流的使者》,山東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
6、《五十年流行詞語(1949-1999)》,山東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版;
7、《智囊之首——外軍著名參謀長》,崑崙出版社,1999年1月版;
8、《邁向二十一世紀》,南海出版社,1998年11月版;
9、《著名政治家幽默趣談》,泰山出版社,1997年8月版。
論文
1、《電影《農奴》背後的西藏記憶》,《文匯報》,2009年3月20日;
2、《國慶獻禮影片《回民支隊》拍攝前後》,《百年潮》,2009年第3期;
3、《對外宣傳工作應改革開放而生——專訪新時期外宣事業的開拓者朱穆之》,《對外傳播》,2008年11期;
4、《“中國奧運城市之旅”受歡迎》,《人民日報》,2008年8月11日8版;
5、《中國奧運外宣品製作與傳播綜述》,《中國出版》,2008年7期;
6、《吳建民:把中國放在世界格局中》,《對外傳播》,2008年,第3期;
7、《2008北京奧運會國際新聞傳播與中國形象塑造》,《國際廣播影視學刊》,2007年10期;
8、《化不開的世界情懷——訪中國友協會長陳昊蘇》,《對外大傳播》,2007年10期;
9、《打造與世界媒體對話的隊伍——訪五洲傳播中心總編輯李向平》,《對外大傳播》,2007年8期;
10、《極目楚天舒——訪湖北省委外宣辦主任周藝平》,《對外大傳播》,2007年2期;
11、《另一種角度看中東》,《對外大傳播》,2006年9期;
12、《聆聽歷史的回聲——訪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原主任曾建徽》,《對外大傳播》,2006年8期;
13、《‘藝術學研討的方法與前景’學術研討會綜述》,《社會科學》,2004年第8期;
14、《反思與突圍——全球化語境中的民族電影》,《文匯報》,2004年6月21日第12版;
15、《美國當代電影新景象》被人大複印資料《影視藝術》2004年第4期全文轉載;
16、《“全球化語境中電影美學與理論新趨勢”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中央戲劇學院學報》,2004年4期;
17、《淺談‘中央電視台西部頻道’的經濟意義》,《電視研究》,2004年4期;
18、《美國當代電影新景象》,《湖南大眾傳媒職業學院》,2004年第2期;
19、《震撼人心的敘述與敘述策略的震撼——對謝晉電影大眾性的再關注》,《浙江藝術職業學院學報》,2004年第1期;
20、《音像業全球化趨勢與我國音像業對外經貿策略的創新》,《上海大學學報》,2004年第1期;
21、《迷失與拯救——塔爾科夫斯基<鄉愁>的哲意讀解》被人大複印資料《影視藝術》2003年第6期全文轉載;
22、《論廣告的道德負面影響及其規範》,《上海大學學報》,2003年第5 期;
23、《整體電影史觀的興起與評價》,《湖南大眾傳媒學院學報》,2003年第3期;
24、《迷失與拯救——塔爾科夫斯基<鄉愁>的哲意讀解》,《齊魯藝苑》,2003年第3期;
25、《一種新的電影史觀的興起》,《吉林師範大學學報》,2003年第5期;
26、《如何應對音像業全球化》,《出版廣場》,2003年第4 期;
27、《市場經濟條件下廣告與社會道德的關係》,《社會》,2001年第8 期;
28、《馬背上的旋風》,《世界文化》,2002年第4期;
29、《謝晉與20世紀中國電影文化學術研討會論綜述》,《大眾電影》,2003年第23期;
30、《海派影視學術研討會綜述》,《中國電影報》,2003年1月12日;
31、《影視教育與理論的雙軌探討》,《社會科學報》,2004年12月9日第3版;
32、《論美國的個人主義政治文化和公共責任》,《山東教育學遠學報》,2001年第5期;
33、《農村青年婚喪習俗文化調查研究》,《青少年研究》,1998年5期;
34、《中國電影史上一樁罕見的“撞車公案”》,《檔案春秋》,2007年5期;
35、《戰略論我國入世後的權利義務與法律對策》,《思考與運用》,2002年第1 期;
36、《電影票房調查研究》,《大眾電影》,2006年5期;
37、《影片〈南海長城〉拍攝內幕》,《檔案春秋》,2006年6期;
38、《電影〈閃閃的紅星〉攝製前後》,《百年潮》,2006年4期;
39、《電影美學向何處去?——“全球化語境中電影美學與理論新趨勢”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當代電影》,2004年5期;
40、《淺談青年學習的緊迫性和主動性》, 《山東省青年管理幹部學院學報》,1999年06期;
41、《托馬斯·傑弗遜的軍事思想》,《軍事歷史研究》,2001年第4 期。
影評、書評
1、《勾兌中國元素》,《全國新書目》,2008年第18期;
2、《“人文中國”書系著作權向韓國轉讓》,《人民日報》,2007年9月10日;
3、《面對七十年的距離——評〈風雲激盪七十年〉》,《中國新聞出版報》,2007年3月2日;
4、《穿行於歷史細節中——評〈中南海紀事〉》,《濟南時報》,2006年11月6日;
5、《‘小資’的電影症候》,《中國銀幕》,2006年第5期;
6、《‘一邊倒’的新中國早期進口片》,《大眾電影》,2005年第12期;
7、《看見斯琴高娃就換台》,《大眾電影》,2005年第7期;
8、《費翔的一根胸毛值多少錢》,《大眾電影》,2005年第4期。
9、《主持人‘沉默是金’》,《粵海風》,2004年第4期;
10、《莊子化蝶 亦戲亦真—品味張國榮的表演境界》,《電影》,2003年第6 期;
11、《八卦蓮花掌與張國立》,《大眾電影》,2003年第11 期;
12、《藝德不能good—bye!》,《大眾電影》,2003年第12 期;
13、《奧斯卡:一種風標》,《大眾電影》,2003年第14 期;
14、《現代電影誰當老大》,《大眾電影》,2003年第16 期;
15、《影視表演該擠水了》,《大眾電影》,2003年第17 期;
16、《孫海英VS孫紅雷》,《大眾電影》,2003年第20期;
17、《明星離藝術家有多遠》,《大眾電影》,2003年第23期;
18、《我是盜版我怕誰?》,《大眾電影》,2003年第24期;
19、《主持人,請閉嘴!》,《大眾電影》,2004年第1 期;
20、《電影的舌頭咋整?》,《大眾電影》,2004年第3期;
21、《忽悠點笑聲不容易》,《大眾電影》,2004年第5 期;
22、《殺‘機’給猴看》,《大眾電影》,2004年第6 期;
23、《鞏俐和她的兩個拐杖男人》,《大眾電影》,2004年第7期;
24、《作家觸電小心斷路》,《大眾電影》,2004年第9 期;
25、《勾兌的歷史劇沒味道》,《大眾電影》,2004年第10期;
26、《葛優這個小人》,《大眾電影》,2004年第12期;
27、《這事兒管一下好》,《大眾電影》,2004年第13期;
28、《懸在半空的陳道明》,《大眾電影》,2004年第15期;
29、《〈寬待俘虜〉:一部鮮為人知的紀錄片》,《大眾電影》,2004年第16期;
30、《用腳打耳光的陳寶國》,《大眾電影》,2004年第19期;
31、《麥克阿瑟與韓戰》,《老漫畫》,1999年3月;
32、《小品演員與電影自助餐》,《大眾電影》,2004年第20期;
33、《吳若甫還是很煩》,《大眾電影》,2004年第23期;
34、《姜文:霸氣成了脾氣》,《大眾電影》,2004年第24期;
35、《紀錄片〈康藏公路〉的拍攝故事》,《大眾電影》,2004年第24期;
36、《〈歸心似箭〉有真情》,《大眾電影》,2006年第22期;
37、《‘許茂’撞車記》,《大眾電影》,2006年第18期;
影視創作活動
1、2008年,擔任國務院新聞辦重點外宣片《中國人的故事》(10集)策劃、製片人;
2、2006年,擔任國務院新聞辦重點外宣片《神秘的中國彩陶》(6集)策劃、編劇;
3、2005年,擔任中國電影百年百位影星評審;
4、2005年,參與中央電視台電影頻道流金歲月欄目策劃;
5、2005年,參與電視劇《情定愛琴海》攝製工作;
6、2004年,參與全國第七屆大學生運動會開幕式策劃工作。
研討活動
1、2008年赴美國參加BEA國際圖書展覽;
2、2007年赴俄羅斯參加“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畫”活動;
3、2006年11月參加了由人民大學、奧運會人文中心聯合在人民大會堂舉辦的“2008奧運會與文化傳播國際學術研討會”,並提交論文《2008北京奧運會國際新聞傳播與中國形象塑造》;
4、2004年6月2日至4日參加全球化語境中電影美學與理論新趨勢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數位技術條件下電影審美特性的嬗變》收入《全球化語境中電影美學與理論新趨勢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5、2003年10月——2004年5月,參加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全球化進程中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研究——文化體制與對外文化經貿政策規章的歷史轉型》研究,完成子課題《音像業全球化趨勢與我國音像業對外經貿策略的創新》研究;
6、2003年10月25日——26日參加首屆中國新聞傳播學科研究生學術年會暨復旦大學新聞學院第三屆研究生學術年會,論文《論廣告的道德負面影響及其規範》收入《首屆中國新聞傳播學科研究生學術年會暨復旦大學新聞學院第三屆研究生學術年會論文集》;
7、2003年10月25日——26日參加中國東西部傳媒經濟發展研討會,論文《淺談‘中央電視台西部頻道’的經濟意義》收入《中國東西部傳媒經濟發展研討會論文集》;
8、2003年11月8日——9日參加謝晉與20世紀中國電影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震撼人心的敘述與敘述策略的震撼——對謝晉電影大眾性的再關注》收入《謝晉與20世紀中國電影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9、2003年11月30日參加全球化市場化高科化時代的大眾傳媒國際研討會,論文《音像業全球化趨勢與我國音像業對外經貿策略的創新》收入《全球化市場化高科化時代的大眾傳媒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10、2002年12月21日——22日參加海派影視學術研討會,論文《洋場都市語境下的市民劇——讀解〈萬家燈火〉中的海派文化》收入《海派影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文藝作品
在《黃河》、《銀河系》、《閱讀與寫作》、《太湖》、《娘子關》、《青春詩刊》、《湖南詩人》、《蒼生文學》、《文學與人生》等報刊雜誌上發表詩歌、散文200多件,篆刻15方,繪畫3幅。作品收入《中國當代微型文學作品選》第二卷。詩歌《春意》被湖南省選入中學生輔導教材。2008年4月,被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的《中國詩人大辭典》收入傳記詞條。
具像的詩 意象的影
——評崔斌箴詩集《雲上的日子》
張大森
支配藝術風格的人類原始藝術意志有兩種:移情衝動和抽象衝動。抽象衝動將外界事物抽象化和符號化,以使人在紛繁的現象流動中尋覓到簡潔穩固的形式,獲得靈魂的安息之所。移情衝動則堅持對外物進行如實的描繪,通過複製、摹仿事物達到對物的征服。詩是抽象衝動的典型風格,而電影則是現代藝術中僅有的移情衝動產物。崔斌箴以詩人而學電影,以電影人而寫詩,因此他的詩帶有兩門偉大藝術所留給他的深深烙印:多以具象景物描摹詩境,但詩所描繪出的光影世界又是空靈而含蓄的,在具象與意象之間顯出獨特的藝術魅力。
在這本詩集中,有超過一半的篇幅為抒情詩,但是詩人的抒情,往往卻是建立在對世界豐富而細膩的感性體悟上的。如《初冬》寫道“秋天已落成一片枯葉/冬的身軀卻在葉被中長大/拚命地吮吸著最後一絲花香/枯枝靜靜地歪著脖/想像被銀裝素裹的模樣/好為春作畫打個底子/有條河已瘦的不成樣子/搖晃著/向雪中走去/南方仍在下雨的日子/一個心急的北方過客/已在方格紙上採摘雪花”。在對枯葉、花香、枯枝、河、雪花等等極具季節特性的自然景物的描繪中,凸現出初冬的點點寒意。對細節的準確把握使得整首詩顯得立體、豐富,“有條河瘦的不成樣子/搖晃著/向雪中走去”這樣的句子在讀者面前活畫出河流漸枯、大雪將至的初冬景象,使讀者的想像有所依託。至於其他借綠枝詠春借蟬鳴喻夏借梧桐懷秋等等在詩集中俯拾皆是。即使是歌頌人事,詩人也善於以具體生動的形象表達出恰當的感情來。如《雷鋒》一詩中,詩人就用螺絲釘、雨傘、陽光、小草、大地、春天等細小而又貼切的形象,喻示出雷鋒精神的於平凡中見偉大。這些形象又不是隨便摘取的,螺絲釘、小草等都是雷鋒自己做過的比喻,曾經家喻戶曉,因而作者巧妙地把這些象徵物串聯起來,就不是簡單的一堆毫無生氣的物的堆砌,而是蘊含了巨大的信息量,引發讀者無限遐思,起到了“於無聲處聽驚雷”的效果。詩歌是非常講究語言的凝練的,詩人在這方面拿捏的非常到位,整首詩讀下來既顯得樸素自然,又能給人以無限的想像空間,這都歸功於作者對具象的準備捕捉,心中有想法,眼前有形象,所以這樣的詩讀起來妙趣橫生。甚至在描寫國慶的《十月的斷想》中,作者也沒有引頸高歌式的宏大敘事,而只是以“在蘋果落地的時刻”點明時間,以“弓形的身軀下泥土越發新鮮”來喻中國人民的勤勞成果,以“錘頭掄圓/陽光四射”指工業的發展,以“遍布世界的黃皮膚發來掛號的相思”說明中華民族的凝聚力,最終以“既然人已上路/就一定走到底”來祝福共和國的美好未來。這些具體、生動的形象比空洞的大話更能打動人,使我們國家欣欣向榮的面貌躍然於紙上。
但是,詩人又不單純停留在具象表達上,在以具體形象表達感情時,又注重挖掘形象物的內在涵義,力圖表達出自我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如《達利的緯度》中描繪了很多荒誕的形象,“一雙風乾的手/八連摘下來掛在樹上曬/兩隻裹著繃帶的耳朵/空蕩蕩的飄/頭髮蓬成瘋長的草/深處有隻眼睛在笑/當空懸一張嘴/收割著看不清顏色的舌頭/心掉在路上/像失水的魚亂跳/還有一匹穿著厚衣的馬/月光下咀嚼星星”,這些形象多半來自達利的畫,作者用凝練的語言把它們組織起來,展現在讀者面前的是一派雜亂無章的形象堆砌。但是正是這種雜亂性,恰當地代表了達利的藝術特色。達利的畫以探索潛意識的意象著稱,善於把夢境變成令人激動的形象。而詩人通過這首詩,很好地表達出了對世界的一種超驗性體悟,這與達利的風格是相一致的。詩人為了達到這種表現效果,甚至不惜打破正常的語法結構,使整首詩呈現出一種後現代風格。再如《以門的名義》中,詩人借一位老獵人修補柵欄,喻示現代人困於塵世的喧囂而堵上了心靈的門,成為流落街頭的孤獨者。現代人“為了擋狼”而“厚重斬斷了最後一個狗洞”,終於“貓眼成為了唯一的瞭望”。現代社會裡人與人的關係冷漠,每個人都是孤獨的,但又無可奈何,因為“在牆的要塞上/有一個洞/裡面是心靈/外頭是獵場”。在這裡,詩人選取門這個意象非常具有匠心,“門”恰當地表現了現代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防範與隔膜,同時又具體形象,人們的感情有了具體承載物而得以宣洩,這正是詩這種文學體裁的精妙之處。詩人不但會創造如夢如幻般的影像,而且在光與影的流動中透出自己的哲學思考,詩集中許多詩篇都是其思想火化的迸射。詩人善於捕捉生活的細節,並以恰當的形象表現出深遠的哲學意味,可以說已經領悟到了詩中三味。
回想起曾經求學的日子,常常見到崔斌箴於喧囂生活里沉浸在自己的小屋,寫詩作畫,筆耕不輟,頗有一份從容與寧靜,想來這就是詩人的氣質吧。熱愛詩歌的人,一定熱愛生命,所以常常能為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感動。“春天裡青草剛探出頭/就飛來的一隻蝶/夏天握一滴水/心中淌出的一條河/秋天想家的日子/淚流成的一江月/冬天不意抬頭/一隻攸然而過的鳥”,詩人的世界宛若童話般,既清澈明亮又韻味悠長,具象為形意象為神,形神兼備和諧融洽。讀崔斌箴的詩如飲甘醴如沐春風,這樣脫離凡俗的雲上日子,一生中多幾天該多好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