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崔吉俊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中國山東無棣
- 出生日期:1953年
- 職業:科學 火箭發射專家
- 畢業院校:國防科學技術大學
- 信仰:中國共產黨
- 主要成就:參與發射神舟七號
人物檔案,多獲攫升,人物生平,航天權威,崔吉俊與神七,
人物檔案
崔吉俊少將,1953年出生,山東省無棣縣車王鎮崔家什坊店村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發射場系統總指揮、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主任。1978年畢業於國防科學技術大學飛行器自動控制專業,後在該校獲得工程碩士學位,長期從事航天試驗工程技術和技術管理工作。
多獲攫升
總裝酒泉發射基地作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發射場,深受海內外關注。而執掌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的發射將軍,需具備極強的專業化背景,均為軍中優中選優的國防科技人才,故多獲攫升。譬如:總裝備部副部長、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指揮張建啟,就擔任過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主任,參與了從“神一”到“神五”的發射。
另外,崔吉俊少將的前任、原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主任張育林曾執掌“神六”發射系統。這位不足五十歲的自動化控制博士,已升任國防科技大學校長,進入中國軍隊“大區副”序列,仕途進一步看好。
人物生平
走進紅柳生長的地方
1973年,19歲的崔吉俊從黃河岸邊的無棣走進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為發射測試崗位上的一名操作手。
當時的無棣是山東最窮的縣之一。然而,從鹽鹼地來到戈壁灘的崔吉俊還是感嘆,沒想到這裡比家鄉還窮、還荒涼。
細心的崔吉俊喜歡家鄉的紅荊條,更喜歡戈壁灘上的紅柳樹。他說,這兩種植物都有著頑強的生命力,無論環境多么惡劣,都能長得鬱鬱蔥蔥。
就像紅荊條和紅柳樹,崔吉俊和戰友們在“天上無飛鳥,地上不長草,長年不下雨,風吹石頭跑”的戈壁灘上建設出了一個世外桃源般的航天城,把衛星和各種太空飛行器送上了太空。而在發射測試崗位上成長為技術能手的崔吉俊被保送到國防科學技術大學飛行器自動控制專業學習。後來,他又在這所大學獲得了工程碩士學位。
從大學回到發射中心,崔吉俊擔任了發射測試站站長和“零號指揮員”。發射測控站是飛行器測試和發射的“前線指揮所”。而“零號指揮員”就是在發射前10秒喊倒計時口令的那位。
1970年,如今的載人航天工程副總指揮、當年的“零號指揮員”胡世祥就是在這個崗位上,按下了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的點火按鈕。
樹人大計
載人航天對衛星發射中心來說是新任務。崔吉俊擔任發射測試站站長之初,就面臨著充實組建載人航天發射隊伍,探索載人航天發射模式的任務。
當時的情況是,載人航天發射隊伍中的新學員都是剛剛畢業的大學生,沒有參加過大型發射任務,也沒有接觸過航天發射。地面發射勤務隊伍大都是剛剛入伍的新兵,更無經驗可談。於是,從戰士成長為專家的崔吉俊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人才的培養上。
今天,談起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的載人航天發射,讓崔吉俊最感欣慰的,就是這支技術過硬的隊伍。
崔吉俊常對年輕人說,我們所從事的航天事業,可能不會讓我們乾一輩子,但是,乾一次,就得乾好。對我們每一個人來說,我們的成績或許離開載人航天隊伍後就得不到承認,但鍛鍊出的素質和能力將伴隨我們終生。
詩如其人
“有一個神奇的地方/巴丹吉林把它深深掩藏/胡楊是天然迷彩/大漠是蜿蜒屏障……”
很難相信,這樣美麗的詩句,出自航天試驗工程專家崔吉俊之手。
30多年前,在那個文化荒蕪的年代,崔吉俊偶然間買到了著名詩人李瑛的詩集《棗林村集》。從小夢想成為作家的崔吉俊如獲至寶,一篇篇、一頁頁誦讀模仿,開始了詩歌創作的艱難探索。
多年後,當崔吉俊手捧第一本個人詩集初稿請李瑛指正時,老作家深深為之感動,欣然提筆寫下了《大漠深處的歌》,為這位大漠航天城的詩人叫好、喝彩。 崔吉俊是矛盾的。從事著嚴謹科學事業的他卻有著浪漫的詩情。他這樣描繪戈壁灘的季節:“戈壁的春光懶洋洋地搭在駝背上/人們見慣了它的躊躇和蹣跚/只是今年,春的腳步更慢/人們不免發出幾聲感嘆……”
崔吉俊是敏銳細膩的。在詩作《歸去來兮》里,他把盼望飛船返回的心情刻畫得入木三分:“……喧鬧的工廠惦記著你/惦記你的筋骨可否受傷/多希望煉爐里的心血和智慧/鑄成你永遠折不斷的鋼鐵翅膀/豐收的大地盼望著你/盼你帶回嶄新的理想/那一顆顆奇妙的太空種子/定會為田野生出新的生命和希望……”
崔吉俊又是開放的、大氣的。地理環境封閉的戈壁並沒有隔斷他思維的翅膀。在《不要戰爭》中,崔吉俊寫下了參觀聯合國總部時引發的詰問:“……誰的內政被粗暴干涉/誰的主權得不到維護/誰在用槍炮大聲說話/誰在默默忍受著屈辱/在這個世界上/罪惡可能被張揚/正義可能被褻瀆/人們期待的和平的曙光/何時才能降臨在/每一個國度……”
詩如其人——崔吉俊,兼備理性與感性、科學與浪漫氣質的航天人。
航天權威
當火箭運行正常的數據一個接一個傳來的時候,離發射塔1500米遠的指揮大廳內,一位山東籍將軍的臉上又一次綻出了慣有的笑容。 這位將軍,就是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副主任崔吉俊。一位長期從事航天發射試驗技術和管理工作,參與多項衛星工程和“神舟”飛船發射任務組織領導,曾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與航天基金獎的載人航天權威。
首枚遠程運載火箭的操縱手
“實踐八號”已是崔吉俊參與的第23顆返回式衛星發射。1972年,19歲的崔吉俊從黃河岸邊的山東無棣,首次走進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為發射測試崗位上的一名操作手。“那時的發射中心還比較荒涼,幾乎沒有商業,只有個別小賣部,賣些牙膏牙刷之類的日用品。”
但崔吉俊很快喜歡上了戈壁灘,尤其是那裡生命力十分堅強的胡楊林。像胡楊林一樣,他和戰友們開始了在這裡的奮鬥歷程,在戈壁灘上建設出了美麗的航天城,把衛星和從神一到神六的系列“神舟”飛船送上了太空。
崔吉俊永遠記得1980年5月18日參加的第一次重要任務。“那是中國第一枚遠程運載火箭發射,我擔任操縱手。電鈕一按下去,就應該是宣布了我們國家擁有了遠程運載火箭,同時也宣布了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誕生了第6個第一。”
在發射測試崗位上成長為技術能手的崔吉俊,很快被送到國防科學技術大學飛行器自動控制專業學習,並獲得工程碩士學位,又一步步成長為將軍,把最美好的青春歲月留給了那片熱土。在一首詩中,他寫道:“我很渺小,在地球上找不到自己的坐標;我也偉大,因為我融入了宏偉的事業。”
航天發射隊伍成長曆程發射測試站,是中國國組建最早、任務最重、功勳卓著的一支航天發射部隊。
崔吉俊曾在1995年到1999年任發測站站長,參與了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發射場系統的建設,是發測站執行神舟一號飛船任務前期準備工作的主要領導。
“那時發測站任務不多,但趕上載人航天工程建設,我們幹的事就是為載人航天事業打基礎、育人才,在發射專業培養出高層次人才,造就一支跨世紀的專業技術過硬的人才隊伍。”崔吉俊說:“充實組建載人航天發射隊伍是從1995年底開始的,大概在1996年初基本完成了編制調整,後來又招收了一些新學員,載人航天發射隊伍才算是充實起來。”
由於招收的新學員都是剛剛畢業的大學生,地面發射勤務隊伍也大都是剛剛入伍的新兵,更沒有經驗可談。崔吉俊和他的戰友們提出:可以放走某個人,但不能放走這一代人。由於大家齊心做工作,當時培養出了一批後來神舟飛船一號到六號發射的骨幹人才,包括現任站長郭保新在內的火箭各個分系統的指揮員,都是那個年代培養出來的。
每一次發射都讓他激情難忘
崔吉俊是一位將軍,也是一位軍旅詩人。
“風,來得快/來得猛/喚起浩歌和風唱/戰旗獵獵壯軍容/……/今天,出征的大旗迎風卷/颯爽了航天員的風姿/壯美了飛天的征程/……”這是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號飛船發射後,崔吉俊即時賦下的一首詩。
作為詩人,崔吉俊是敏銳細膩的,也是開放的、大氣的。但是,作為將軍,他又是嚴肅的、一絲不苟的。而很多時候,詩人和軍人的氣質在將軍的身上是融合在一起的。
“在我眼裡,每一次衛星和飛船發射都是激情難忘的。神六發射讓我激情難忘,還跟發射時的戲劇性氣候變化有很大關係。”崔吉俊說:“英雄常與風雪相伴。古代戍邊將士很多都是在風雪中出征的,非常悲壯。而神六發射,正是乘著風雪出征。”
“神六發射點火2小時45分鐘前,天上還飄著大雪。我當時正在塔架上,要乘電梯上頂部察看,可是由於風雪太大,連電梯門都打不開。十多分鐘後,我問氣象人員雪能不能停,他們果斷地說,一會兒就過去了。果然,航天員進艙後,雪慢慢停了下來———在幾分鐘的時間裡,雪停了,風也停了。當時真有‘天助我也’的感覺。”
崔吉俊說,從神一到神六,每一次發射都不是上一次發射的簡單重複。“神一發射,對我們來說主要還是一個鍛鍊,很多東西我們都不太熟悉,包括控制措施。到神四時,整個發射都已走向規範。而神六與神五相比,變化也比較明顯。到神七時,我們的航天員還要出艙,並釋放小衛星。”
崔吉俊與神七
崔吉俊笑對狂風:航天人有能力保證神七正常發射 2008年9月24日清晨,酒泉突然颳起狂風,門窗不時發出哐哐的響動,旗幟呼呼作聲,高聳的白楊被吹得左右搖擺,揚起的沙塵甚至令人難以睜眼。
神舟七號飛船預計2008年9月25日-30日擇機發射,這樣的天氣狀況假如持續下去,或甚至變得更加惡劣,會不會影響飛船發射呢?
神七載人航天工程總指揮、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主任崔吉俊為記者解除了疑慮。
崔吉俊透露,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有自己的氣象站,制定了詳細的保障服務實施方案,成立了專門的服務領導小組和技術專家組。工作人員2008年7月便對場區氣象嚴密監測,通宵達旦地工作,每天多次做出預報。
據悉,2008年7月,內蒙古氣象部門有200多人直接參與到“神七”氣象服務保障工作中,他們在高空和地面監測、信息傳輸、預報預測、現場服務等崗位上日夜奮戰,嚴密監視著陸場天氣,正在為“神七”安全落地、航天員安全回家日夜奮戰。
崔吉俊笑稱,“這裡在秋季颳風是很正常的,我們早已習以為常,這樣的天氣對飛船發射是沒多大影響的。”
發射視窗選定經過多年實踐驗證
崔吉俊告訴記者,發射視窗是指較適合運載火箭升空的時間範圍,選擇載人航天飛船的發射視窗更需考慮多方面因素,包括天體運行軌道、飛船運行軌道、太陽光照輻射、飛船姿態控制等,同時需要確保飛行時的太陽、地球、飛船三者處於合適的位置。經航天專家詳細測算,發射視窗在9月和10月最適合。
由於神七將執行太空行走任務,9月底升空時的太陽夾角更適合航天員出艙活動。具體到一天內,發射一般有兩個視窗,早上和晚上,總指揮部和技術人員為神七飛船選擇晚間發射的原由,主要是考慮航天員出艙的便利及飛船返回的時間——專家認為晚間發射能確保航天員約兩天后出艙活動時有陽光,而當航天員完成任務返回飛船時,天還沒黑下來。飛船在白天返回則比較有利於地面人員進行搜尋,“夜間黑燈瞎火的不容易找到目標啊。”崔吉俊笑稱。
酒泉人完成神七發射
崔吉俊告訴記者,當初有關部門選擇在祖國大西北的巴丹吉林沙漠邊緣設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是經過充分科學分析論證和研究的。1958年10月組建至今,發射中心已完成了千餘枚火箭的測試發射與航落區測量任務,成功發射了41顆衛星和6艘神舟飛船,創造了包括第一枚飛彈發射、第一次飛彈核子彈兩彈結合試驗發射、第一顆衛星發射、第一次為國外提供搭載服務、第一艘試驗飛船發射、首次載人航天飛行飛船發射等我國航天史上具有標誌性的“十一個第一”,已成為蜚聲世界的“中國航天第一港”。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自成立以來,還沒有出現過任何事故,這裡每個人都以百倍的熱情、激情勤奮工作著,將哪怕一點微小的隱患消滅在萌芽中。這些以往的成就說明,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是完全有能力有把握完成神七飛船發射任務的。”崔吉俊充滿信心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