崑崙南緣縫合帶。該縫合帶目前有很多分歧,以往名稱也很多,有叫秀溝-瑪沁縫合帶,也有叫瑪沁-略陽縫合帶,西段曾叫麻扎-康西瓦縫合帶,或者叫木孜塔格-崑崙山口-瑪沁縫合帶;甚至有人根本否認該縫合帶的存在。然而綜合近年來的工作成果表明,縫合帶的存在是無疑的;不僅東段的扎陵湖、花石峽、瑪沁一帶有蛇綠岩存在,而且近年來在西段的木孜塔格北坡、康西瓦以東亦有蛇綠岩發現,與其伴生的還有深海沉積、滑塌堆積等。中段崑崙山口一帶雖未見蛇綠岩,否認縫合帶存在者也不得不承認混雜岩石普遍存在的;經過強烈變形,規模巨大的糜棱岩剪下帶也十分完好,缺乏蛇綠岩的一種解釋有可能是受後期大規模走滑斷層的影響結果或年輕地層的覆蓋。由於該縫合帶恰好是崑崙山的南界,因此,稱它為崑崙南緣縫合帶比較恰當。從目前已獲得的資料看,縫合帶中蛇綠岩的時代亦為石炭紀和二疊紀,雖然亦有人提到過三疊紀的蛇綠岩,然而經過詳細分析資料並不十分可靠。該帶蛇綠岩的性質、發育歷史與環境、縫合帶的焊接時間等都與金沙江縫合帶十分相似,而且晚古生代至三疊紀時期崑崙山與羌塘在地質上具有一定的對稱性,所有這些特點都說明它們有可能屬同一洋盆產物,或許它與金沙江縫合帶遙相對應,是古特提斯多島洋盆的另一側邊界。該縫合帶的極向是向北消減碰撞的,崑崙山中大量年齡值為2.7-1.8億年的花崗岩和晚石炭紀至三疊紀末的火山岩就是與其匹配的岩漿火山弧,火山岩從中基性到酸性的演化序列也十分清楚。該縫合帶是一條強烈變形帶,地層的強烈膝褶、片理化和構造透鏡體,同時伴有變質作用,形成一套千糜狀的腸狀混合岩,大規模的糜棱岩帶沿縫合帶到處皆可找到,主變形期大約發生在三疊紀末期,沿該帶後期變形也十分強烈,大規模的左旋走滑運動是目前最顯著的運動形式,並由此而改造了縫合帶的本來面目,甚至出現許多小的拉分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