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賢館藏書:鐘球齋臉譜集(套裝共2冊)》為系列書籍中的兩本,為套裝書籍,包括:崇賢館藏書系列:鐘球齋臉譜集一;崇賢館藏書系列:鐘球齋臉譜集二;書中讓我們感受到了鐘球齋臉譜的文化,從新領略到了文化的意義。
基本介紹
- 書名:崇賢館藏書:鐘球齋臉譜集
- 出版社: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 頁數:81頁
- 開本:8
- 作者:江洵 孫世樑
- 出版日期:2013年9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50211056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內容簡介
崇賢館藏書以安徽涇縣宣紙為材料,徽墨印刷,保證千年不褪色、不腐蝕、久折不斷;全部宋式手工裝幀,以錦絲為繩,莊重典雅,堅韌耐久,便於翻閱;花綾封面,耿絹包角,廣膠粘頁,雅致精美,平滑牢固,是值得珍藏的宣紙精品,藏書涵蓋經、史、子、集四庫精華及歷代碑刻書畫真跡,既囊括經天緯地之道,又攬集修身齊家之學,全部繁體豎排,極具古書風韻,堪稱“中華傳世珍本藏書”,具有增值保值特性,如今已成為各地藏家的新寵。目前已形成“家無線裝,絕非藏家;書無崇賢,妄稱尊者”的流行趨勢。
圖書目錄
崇賢館藏書系列:鐘球齋臉譜集一
崇賢館藏書系列:鐘球齋臉譜集二
崇賢館藏書系列:鐘球齋臉譜集二
序言
鐘球在懸,自異凡響
—至奇至美的《鐘球齋臉譜集》
翁偶虹先生是一位集大成的臉譜收藏家和研究家,他的平生所藏,囊括了京、昆、秦、晉、滇等各個劇種,而且,他對臉譜藝術的研究和闡述,也是系統的、客觀的、科學的,有真知灼見的。我們現在能見到的翁氏遺稿,計如《偶虹室秘藏臉譜》《偶虹室臉譜集珍》《偶虹室藏武王伐紂臉譜集》《偶虹室藏花雅五十醜扮相譜》《鐘球齋臉譜集》等等,記錄了近千種臉譜譜式,應當說,這些瑰麗繽紛的臉譜,都有著難以估量的藝術價值和文獻價值。
在這批臉譜資料中,有一部作品顯得尤為獨特和珍貴,這就是《鐘球齋臉譜集》。
《鐘球齋臉譜集》,現藏於國家圖書館,已經不再對外公開,據見過原本的翁門弟子、臉譜畫家傅學斌先生記錄,這套臉譜的外觀為“木面冊頁,以灑銀瓷青為本色紙鑲邊,裝裱古樸典雅。每頁一圖,數十幀側面臉譜,近似皮影頭茬”。翁老為冊頁自提的序文中,稱這部作品系“供奉王翁所藏本,多破碎,譜共七十幀,而迷離不可辨識者二,實存六十八幀”。翁老為了保存譜式,“施碧研朱,珍重摹寫,兩月始成”。當然,翁老對這部作品的重視,不僅僅體現在當年“珍重摹寫”這一方面,即便是翁老在步入耄耋之年後,對這部作品依然記憶猶新。當得知弟子傅學斌發現並重摹這部《鐘球齋臉譜集》後,翁老難掩睹物憶舊之情,專門撰寫了《探古勾奇一夢中—收藏臉譜瑣記》一文,抒發得失之慨。他不但在文中不吝筆墨地列舉了《鐘球齋臉譜集》中的三十五種名貴譜式,還在文尾處援引明朝張岱的《陶庵夢憶》序,總結自己“春夢婆娑,痴且不諱”的臉譜收藏生涯。由此可見,翁老對這部《鐘球齋臉譜集》傾注了多么大的感情!
那么,這部久歷歲月的《鐘球齋臉譜集》,究竟有著怎樣的魅力,竟能如此牽繞見多識廣、法眼如炬的翁老的情懷呢?作為後學者,我覺得,《鐘球齋臉譜集》的卓絕之處,恰在一“奇”一“美”之間。
翁老蒐集臉譜的原則之一,即是“攬佚勾奇”,他的目光,更多地傾注在那些散佚不傳的內廷臉譜、堪稱典範的名家名作,以及鮮見於京華舞台的地方戲臉譜上,他的藏品,無一不瑰麗奇絕,無一不稀世而珍。而這部《鐘球齋臉譜集》,則集中體現了翁老藏譜的這一特點。
一方面,是這部作品的來歷之奇。我們都知道,翁老的齋號是“六戲齋”,室名是“偶虹室”,他的幾乎所有臉譜圖冊,都以“偶虹室”命名,唯獨這部《鐘球齋臉譜集》,卻別易其名,號為“鐘球”。所謂“鐘球”,是古代的一種樂器。清代《昭琴館詩文集箋注》中收有劉肅的詩句:“鐘球絕響久銷沈,誰蘊天香爇古心。寂寞孤村蠡水上,亂山殘月夜橫琴。”《宋史》卷一百二十七《樂志二》中也曾寫道:“以之播鐘球、文羽龠,用諸郊廟,告於神明,曰大且安,誠得其正。”以“鐘球”為齋名,當是喻以“鐘球在懸,自異凡響”。
據翁老所寫的序文可知,目前我們所見到的這部《鐘球齋臉譜集》,乃是翁老的臨摹本,它的原件持有者,是不傳名諱的王姓內廷供奉,而它的原作者是誰,已經無從考證了。僅以“鐘球”二字判斷,這部臉譜集的作者,當是一位雅興極深的顧曲者。同時,根據翁老在序文中提供的線索,我們可以得知,翁老摹成這部作品的時間是“己卯年佛臘日”,即一九三九年七月十五[農曆],而原本的成稿時間,據翁老鑑定,應為“同光間物,距今將百年”。可見,《鐘球齋臉譜集》的作者,當是一位較翁老更早的臉譜研究者。而原本的持有者王翁,自稱“供奉”,加之這部臉譜集所涉及到的劇目,許多都是內廷獨有,所以,我們不妨可以認為,《鐘球齋臉譜集》當是清廷內府有關人員所制,也未可知。
那么,翁老何以鑑定這部作品為“同光間物”呢?這就涉及到了《鐘球齋臉譜集》另一方面的珍奇之處,即選材之奇。
通覽這部臉譜集,我們不難發現,其中收錄的臉譜,不僅有京劇的譜式,如《連環套》竇爾墩、《奪太倉》沐英、《蓮花湖》秦尤、《絕纓會》先蔑;也有昆弋的譜式,如《刺虎》卞莊、《十面》項羽、《坐化》魯智深;甚至還有個別譜式疑似梆子的畫法,如其中《擊獒》的屠岸賈,一反常態地勾作奸白臉,我們知道,崑曲的屠岸賈,例屬“七紅八黑三僧四白”的“七紅”,應當勾紅臉,傳至京劇亦然,唯獨早年的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勾作奸白臉,所以,我猜測,《鐘球齋臉譜集》中應當也有梆子臉譜的一席之地。
除了在選擇劇種方面廣徵博採,我覺得,這部作品所收錄臉譜的時間跨度也比較大。其中昆弋臉譜如《釣魚》的秦英、《負荊》的李逵、《中庸解》的周處、《撞幽州》的楊七郎、《未央天》的聞朗,取法甚古,類似於梅蘭芳先生所藏的清初戲劇臉譜。據考證,梅先生所藏的那批臉譜,繪製年代應不早於乾隆十一年[一七四六],因此,《鐘球齋臉譜集》所收錄臉譜的時間上限,也不會早於乾隆十一年[一七四六]。而另有一部分昆弋臉譜,如《艷雲亭》的畢弘、《賺戟》的典韋、《奪袍》的許褚,則花紋繁複、構圖講究,已脫去古意,完全是晚近勾法。同樣,臉譜集中收錄的許多京劇譜式,如竇爾墩、先蔑等,也已相當成熟,與現今舞台通用譜式差別不大。所以,這部作品應當是在一個戲曲發展承前接後的時間被集繪完成的,從這點看,這部作品的成稿時間,確實應在“同光”年間。
遙想當年,昆弋盛極而衰,亂彈方興未艾,引起“花雅之爭”,我們通過這部《鐘球齋臉譜集》,不難想像出當時那幅各劇種聚集京華,在大交鋒中進行著大融合的傳統文化的盛世鴻圖。特別是這部作品所涉及到的劇目極為豐富,其中不少已鮮見於今日,更直接印證了當時的戲曲發展已步入一個黃金時期。例如,《東天門》講的是后羿除妖的故事;《觸天》講的是共工、顓頊之戰的故事,這兩齣劇目,涉及上古神話。《射趙》講的是陸壓助姜子牙射殺趙公明的故事;《五嶽圖》講的是張奎連斬黃飛虎、崇黑虎等五嶽主神,後被楊戩所殺的故事;《反殷郊》講的是紂王之子殷郊違叛師命,助紂反周,受犁耕而死的故事……這些劇目,涉及小說《封神演義》。《賺戟》講的是胡車兒盜戟,襲殺典韋的故事;《奪袍》講的是曹操命諸將較力比武,許褚奮勇奪袍的故事……這些劇目,涉及小說《三國演義》。《伏犼》講的是孫悟空請觀音大士降服犼怪賽太歲的故事;《小雷音》講的是黃眉童私設假西天,孫悟空請彌勒降妖的故事……這些劇目,涉及小說《西遊記》。《下書》講的是劉唐奉命往鄆城縣傳信宋江,宋江坐樓殺惜的故事;《負荊》講的是李逵大鬧忠義堂,知悔請罪的故事;《坐化》講的是魯智深夜宿杭州六和寺,聽得錢塘江潮信,頓悟坐化的故事;《琵琶亭》講的是浪裏白條張順與黑旋風李逵因爭鬥而相識結交的故事……這些劇目,涉及小說《水滸傳》。
除此以外,如《牡丹亭》《曇花記》《未央天》《蝶歸樓》《九蓮燈》《艷雲亭》等,涉及到明清傳奇劇目;《渡海》《刺虎》《龍戰》《十面》《水漫盜草》《花盪》《嫁妹》等,乃是昆弋單折戲;《勸善金科》《混元盒》等,屬清宮昆弋大戲;《太平橋》《清河橋》《蓮花湖》《連環套》等,是亂彈單出戲。更有《坎離山》《借刀》等幾齣劇目,筆者見聞也陋,竟查無所出,不知是什麼內容。僅就以上所列,可見《鐘球齋臉譜集》選材何等之廣,又是何等之奇!
另外,《鐘球齋臉譜集》的構圖方式也算一奇,我們通常繪製臉譜,一般會採用六分側、八分側和正臉的形式,像《鐘球齋臉譜集》這樣,通篇使用側臉形式的,當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如傅學斌先生所言“近似皮影頭茬”,我想,原作者之所以用這種構圖形式,或許也是以寓莊於諧的小品心境和快樂灑脫的遊戲態度來作畫的吧。
作為一部“勾奇”之作,《鐘球齋臉譜集》也同樣具備高度的美學價值,是一部美不勝收、妙不可言的作品。臉譜集中收錄的六十八幀臉譜譜式,無一不精彩絕倫,令人過目難忘。例如,《牡丹亭》的胡判官,勾金額藍膛的花元寶臉,紅鼻窩虬然若龍蟠,不但色彩上匠心獨運,結構上也古雅大方,與眾不同;《天波樓》的焦贊,正中黑通天頂端,勾出正反捲雲,鼻窩上方飛出長髭,氣魄不同凡響;《萬瑞朝天》的大孔雀,正額畫出雀翎,滿面金碧輝煌,法相莊嚴;《觸天》的共工氏,勾紅色正三塊瓦,灰眉子中迴環金鉤,神采飛揚;《東天門》的山魈,勾五彩歪臉,滿面紋理縱橫錯亂,極狀其妖,使人望而生怖;《十面》的項羽,高聳眼窩,內實眼珠,喻為“重瞳”,正額寫藍色“壽”字而不勾壽眉,清靈脫略,俊朗辨潔……這些臉譜,從美學的角度上看,無論繁簡,無論京昆,其美的內質是相同的,其給人們帶來的美的感官也是一脈相承的。同時,由於翁老精於筆墨,繪製頗工,臨摹每個譜式都傾注了一番心血,因此,我們觀賞《鐘球齋臉譜集》,傳統藝術的獨特之美是始終充溢於我們的心靈的。
前文提到,目前,這部至奇至美的《鐘球齋臉譜集》收藏於國家圖書館。至於翁老何以將這部摯愛之作交付館藏,箇中原由,已非我們後學者所能探明。文革之後,翁老的弟子傅學斌先生曾專門將這部作品轉摹出來,經翁老鑑定頷許,昭布於眾。而我的老師、同樣身為翁門弟子的張金梁先生,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末任教於中國戲曲學院時,也曾輾轉求索,發現了這部臉譜集,並在和圖書館方多次溝通交流後,斥資將這部臉譜集全部影印成冊,珍藏篋中,以為至寶。我於二○○三年從張老學畫臉譜,張老贈送傳授給我的第一套臉譜資料,就是這部《鐘球齋臉譜集》的影印件。
如今,張老已登仙境,我每每翻看這部《鐘球齋臉譜集》的影印資料,總能回憶起張老的音容笑貌,回憶起張老教導我時的一謦一欬。為了不使翁老的曠世絕藝失傳,也不使張老的傳薪之情空流,我把這部已成海內孤本的《鐘球齋臉譜集》影印件複製多套,饋贈於眾多喜歡臉譜的師友們,並熱切盼望大家勤奮臨摹,使之廣泛流傳。在諸位獲贈孤本的好友中,孫世梁師兄不愧是矢志於承繼翁派臉譜藝術的有心人,他不但一絲不苟地摹繪了這部臉譜集,還聯繫出版社,準備將摹繪成果出版面世,立志為弘揚翁派藝術再添薪柴。
實際上,孫兄早在多年前就已對翁派臉譜藝術葵傾不已。他一九八七年拜翁老弟子田有亮先生為師,並曾受過翁老的當麵點撥和提攜。多年來,他一直以“繼虹”為齋號,藉齋號明心明志,踐行多年而未忘其履,在傳承翁派臉譜藝術的道路上不斷求索,且廣有收穫。特別是近些年,孫兄堅守翁派旗幟,不斷豐富藝術閱歷,提高藝術修養。通過辛勤搜求,他挖掘蒐集到不少散落在民間或是束之於館藏的翁老遺作,掌握了翁老生前收藏摹記的臉譜作品達七八百種。對這些臉譜進行蒐集、整理、摹繪的過程,也是孫兄再煉、再提高的過程。通過進一步掌握、了解翁老的生平積累與創作,孫兄更加領略到翁派臉譜藝術的魅力,他曾用“經典”和“純粹”兩個詞來概括自己對翁老的崇仰;同時,這種崇仰的情懷也更加堅定了他不忘宗派、立志追尋翁老足跡的信念,他願立足翁派、發展翁派,使翁派臉譜藝術薪火相傳。
此次孫兄出版《鐘球齋臉譜集》,同樣也是秉承了“繼虹”的志向,完全按照翁老原作的風格和筆法,以復原如舊的精神畢恭畢敬地將全部鐘球齋譜式進行了摹繪。同時,孫兄還特意約我撰寫前言、圖解等文字部分。為此,我著實做了一番煞費苦心的考究工作。從追憶舊知以闡明“鐘球”之義,到通讀《古本戲曲叢刊》《明清抄本孤本戲曲叢刊》《故宮珍本叢刊》等文獻以查證劇目出處,其苦何哉!卻又其樂何哉!
在撰文和考究的過程中,我的收穫是巨大的。例如,我從前一直以為《鐘球齋臉譜集》中涉及到的《渡海》出自明代張鳳翼的《祝髮記》傳奇,直到如今,才糾正了這個錯誤:《祝髮記》中有“渡江”一折,講的是達摩一葦渡江,而真正寫達摩折蘆“渡海”的,是明末阮大的《牟尼合》。又如,《鐘球齋臉譜集》中收錄的《定天山》猩猩膽臉譜,勾紅色額頭,譜式奇特,一般京、昆各劇,這個角色都應勾藍色[或白色]鳥臉,只有梆子才有勾紅臉的舊例,通過這次查證資料,我才發現,原來《定天山》一劇,是清代周淦所寫的傳奇,亦屬於昆弋劇目範疇,既非梆子、也非京劇。再如,涉及胡大海臉譜的《盜葫蘆》一劇,原本我也不知劇情,只知舊劇中有關於孟良盜火葫蘆的劇目,而孟良和胡大海又是不同時代的人物。為了查明此戲來源,我重讀了描寫朱元璋反元興明的小說《英烈傳》,並無收穫,又詳細查閱了評書《明英烈》的有關文字記載,才算釋然:這裡的《盜葫蘆》,乃是湯雲、徐芳師徒聯合盜取張合燮的毒葫蘆法寶的故事,與孟良盜葫蘆風馬牛不相及!
為了把我的查證所知儘可能多地分享給廣大讀者,我不但對《鐘球齋臉譜集》中所收錄的所有譜式進行了簡要講解,還把這些臉譜所涉及到的劇情,以及編劇者的情況都作了簡要的交待。然而,畢竟我的見聞有限、知也不廣,所作文釋,難免掛一漏萬,更難免出現訛誤,成為孫兄圖稿白璧上刺眼的瑕疵。因此,也渴求廣大讀者、專家多予指正和批評,我將不勝感激!
江 洵
—至奇至美的《鐘球齋臉譜集》
翁偶虹先生是一位集大成的臉譜收藏家和研究家,他的平生所藏,囊括了京、昆、秦、晉、滇等各個劇種,而且,他對臉譜藝術的研究和闡述,也是系統的、客觀的、科學的,有真知灼見的。我們現在能見到的翁氏遺稿,計如《偶虹室秘藏臉譜》《偶虹室臉譜集珍》《偶虹室藏武王伐紂臉譜集》《偶虹室藏花雅五十醜扮相譜》《鐘球齋臉譜集》等等,記錄了近千種臉譜譜式,應當說,這些瑰麗繽紛的臉譜,都有著難以估量的藝術價值和文獻價值。
在這批臉譜資料中,有一部作品顯得尤為獨特和珍貴,這就是《鐘球齋臉譜集》。
《鐘球齋臉譜集》,現藏於國家圖書館,已經不再對外公開,據見過原本的翁門弟子、臉譜畫家傅學斌先生記錄,這套臉譜的外觀為“木面冊頁,以灑銀瓷青為本色紙鑲邊,裝裱古樸典雅。每頁一圖,數十幀側面臉譜,近似皮影頭茬”。翁老為冊頁自提的序文中,稱這部作品系“供奉王翁所藏本,多破碎,譜共七十幀,而迷離不可辨識者二,實存六十八幀”。翁老為了保存譜式,“施碧研朱,珍重摹寫,兩月始成”。當然,翁老對這部作品的重視,不僅僅體現在當年“珍重摹寫”這一方面,即便是翁老在步入耄耋之年後,對這部作品依然記憶猶新。當得知弟子傅學斌發現並重摹這部《鐘球齋臉譜集》後,翁老難掩睹物憶舊之情,專門撰寫了《探古勾奇一夢中—收藏臉譜瑣記》一文,抒發得失之慨。他不但在文中不吝筆墨地列舉了《鐘球齋臉譜集》中的三十五種名貴譜式,還在文尾處援引明朝張岱的《陶庵夢憶》序,總結自己“春夢婆娑,痴且不諱”的臉譜收藏生涯。由此可見,翁老對這部《鐘球齋臉譜集》傾注了多么大的感情!
那么,這部久歷歲月的《鐘球齋臉譜集》,究竟有著怎樣的魅力,竟能如此牽繞見多識廣、法眼如炬的翁老的情懷呢?作為後學者,我覺得,《鐘球齋臉譜集》的卓絕之處,恰在一“奇”一“美”之間。
翁老蒐集臉譜的原則之一,即是“攬佚勾奇”,他的目光,更多地傾注在那些散佚不傳的內廷臉譜、堪稱典範的名家名作,以及鮮見於京華舞台的地方戲臉譜上,他的藏品,無一不瑰麗奇絕,無一不稀世而珍。而這部《鐘球齋臉譜集》,則集中體現了翁老藏譜的這一特點。
一方面,是這部作品的來歷之奇。我們都知道,翁老的齋號是“六戲齋”,室名是“偶虹室”,他的幾乎所有臉譜圖冊,都以“偶虹室”命名,唯獨這部《鐘球齋臉譜集》,卻別易其名,號為“鐘球”。所謂“鐘球”,是古代的一種樂器。清代《昭琴館詩文集箋注》中收有劉肅的詩句:“鐘球絕響久銷沈,誰蘊天香爇古心。寂寞孤村蠡水上,亂山殘月夜橫琴。”《宋史》卷一百二十七《樂志二》中也曾寫道:“以之播鐘球、文羽龠,用諸郊廟,告於神明,曰大且安,誠得其正。”以“鐘球”為齋名,當是喻以“鐘球在懸,自異凡響”。
據翁老所寫的序文可知,目前我們所見到的這部《鐘球齋臉譜集》,乃是翁老的臨摹本,它的原件持有者,是不傳名諱的王姓內廷供奉,而它的原作者是誰,已經無從考證了。僅以“鐘球”二字判斷,這部臉譜集的作者,當是一位雅興極深的顧曲者。同時,根據翁老在序文中提供的線索,我們可以得知,翁老摹成這部作品的時間是“己卯年佛臘日”,即一九三九年七月十五[農曆],而原本的成稿時間,據翁老鑑定,應為“同光間物,距今將百年”。可見,《鐘球齋臉譜集》的作者,當是一位較翁老更早的臉譜研究者。而原本的持有者王翁,自稱“供奉”,加之這部臉譜集所涉及到的劇目,許多都是內廷獨有,所以,我們不妨可以認為,《鐘球齋臉譜集》當是清廷內府有關人員所制,也未可知。
那么,翁老何以鑑定這部作品為“同光間物”呢?這就涉及到了《鐘球齋臉譜集》另一方面的珍奇之處,即選材之奇。
通覽這部臉譜集,我們不難發現,其中收錄的臉譜,不僅有京劇的譜式,如《連環套》竇爾墩、《奪太倉》沐英、《蓮花湖》秦尤、《絕纓會》先蔑;也有昆弋的譜式,如《刺虎》卞莊、《十面》項羽、《坐化》魯智深;甚至還有個別譜式疑似梆子的畫法,如其中《擊獒》的屠岸賈,一反常態地勾作奸白臉,我們知道,崑曲的屠岸賈,例屬“七紅八黑三僧四白”的“七紅”,應當勾紅臉,傳至京劇亦然,唯獨早年的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勾作奸白臉,所以,我猜測,《鐘球齋臉譜集》中應當也有梆子臉譜的一席之地。
除了在選擇劇種方面廣徵博採,我覺得,這部作品所收錄臉譜的時間跨度也比較大。其中昆弋臉譜如《釣魚》的秦英、《負荊》的李逵、《中庸解》的周處、《撞幽州》的楊七郎、《未央天》的聞朗,取法甚古,類似於梅蘭芳先生所藏的清初戲劇臉譜。據考證,梅先生所藏的那批臉譜,繪製年代應不早於乾隆十一年[一七四六],因此,《鐘球齋臉譜集》所收錄臉譜的時間上限,也不會早於乾隆十一年[一七四六]。而另有一部分昆弋臉譜,如《艷雲亭》的畢弘、《賺戟》的典韋、《奪袍》的許褚,則花紋繁複、構圖講究,已脫去古意,完全是晚近勾法。同樣,臉譜集中收錄的許多京劇譜式,如竇爾墩、先蔑等,也已相當成熟,與現今舞台通用譜式差別不大。所以,這部作品應當是在一個戲曲發展承前接後的時間被集繪完成的,從這點看,這部作品的成稿時間,確實應在“同光”年間。
遙想當年,昆弋盛極而衰,亂彈方興未艾,引起“花雅之爭”,我們通過這部《鐘球齋臉譜集》,不難想像出當時那幅各劇種聚集京華,在大交鋒中進行著大融合的傳統文化的盛世鴻圖。特別是這部作品所涉及到的劇目極為豐富,其中不少已鮮見於今日,更直接印證了當時的戲曲發展已步入一個黃金時期。例如,《東天門》講的是后羿除妖的故事;《觸天》講的是共工、顓頊之戰的故事,這兩齣劇目,涉及上古神話。《射趙》講的是陸壓助姜子牙射殺趙公明的故事;《五嶽圖》講的是張奎連斬黃飛虎、崇黑虎等五嶽主神,後被楊戩所殺的故事;《反殷郊》講的是紂王之子殷郊違叛師命,助紂反周,受犁耕而死的故事……這些劇目,涉及小說《封神演義》。《賺戟》講的是胡車兒盜戟,襲殺典韋的故事;《奪袍》講的是曹操命諸將較力比武,許褚奮勇奪袍的故事……這些劇目,涉及小說《三國演義》。《伏犼》講的是孫悟空請觀音大士降服犼怪賽太歲的故事;《小雷音》講的是黃眉童私設假西天,孫悟空請彌勒降妖的故事……這些劇目,涉及小說《西遊記》。《下書》講的是劉唐奉命往鄆城縣傳信宋江,宋江坐樓殺惜的故事;《負荊》講的是李逵大鬧忠義堂,知悔請罪的故事;《坐化》講的是魯智深夜宿杭州六和寺,聽得錢塘江潮信,頓悟坐化的故事;《琵琶亭》講的是浪裏白條張順與黑旋風李逵因爭鬥而相識結交的故事……這些劇目,涉及小說《水滸傳》。
除此以外,如《牡丹亭》《曇花記》《未央天》《蝶歸樓》《九蓮燈》《艷雲亭》等,涉及到明清傳奇劇目;《渡海》《刺虎》《龍戰》《十面》《水漫盜草》《花盪》《嫁妹》等,乃是昆弋單折戲;《勸善金科》《混元盒》等,屬清宮昆弋大戲;《太平橋》《清河橋》《蓮花湖》《連環套》等,是亂彈單出戲。更有《坎離山》《借刀》等幾齣劇目,筆者見聞也陋,竟查無所出,不知是什麼內容。僅就以上所列,可見《鐘球齋臉譜集》選材何等之廣,又是何等之奇!
另外,《鐘球齋臉譜集》的構圖方式也算一奇,我們通常繪製臉譜,一般會採用六分側、八分側和正臉的形式,像《鐘球齋臉譜集》這樣,通篇使用側臉形式的,當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如傅學斌先生所言“近似皮影頭茬”,我想,原作者之所以用這種構圖形式,或許也是以寓莊於諧的小品心境和快樂灑脫的遊戲態度來作畫的吧。
作為一部“勾奇”之作,《鐘球齋臉譜集》也同樣具備高度的美學價值,是一部美不勝收、妙不可言的作品。臉譜集中收錄的六十八幀臉譜譜式,無一不精彩絕倫,令人過目難忘。例如,《牡丹亭》的胡判官,勾金額藍膛的花元寶臉,紅鼻窩虬然若龍蟠,不但色彩上匠心獨運,結構上也古雅大方,與眾不同;《天波樓》的焦贊,正中黑通天頂端,勾出正反捲雲,鼻窩上方飛出長髭,氣魄不同凡響;《萬瑞朝天》的大孔雀,正額畫出雀翎,滿面金碧輝煌,法相莊嚴;《觸天》的共工氏,勾紅色正三塊瓦,灰眉子中迴環金鉤,神采飛揚;《東天門》的山魈,勾五彩歪臉,滿面紋理縱橫錯亂,極狀其妖,使人望而生怖;《十面》的項羽,高聳眼窩,內實眼珠,喻為“重瞳”,正額寫藍色“壽”字而不勾壽眉,清靈脫略,俊朗辨潔……這些臉譜,從美學的角度上看,無論繁簡,無論京昆,其美的內質是相同的,其給人們帶來的美的感官也是一脈相承的。同時,由於翁老精於筆墨,繪製頗工,臨摹每個譜式都傾注了一番心血,因此,我們觀賞《鐘球齋臉譜集》,傳統藝術的獨特之美是始終充溢於我們的心靈的。
前文提到,目前,這部至奇至美的《鐘球齋臉譜集》收藏於國家圖書館。至於翁老何以將這部摯愛之作交付館藏,箇中原由,已非我們後學者所能探明。文革之後,翁老的弟子傅學斌先生曾專門將這部作品轉摹出來,經翁老鑑定頷許,昭布於眾。而我的老師、同樣身為翁門弟子的張金梁先生,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末任教於中國戲曲學院時,也曾輾轉求索,發現了這部臉譜集,並在和圖書館方多次溝通交流後,斥資將這部臉譜集全部影印成冊,珍藏篋中,以為至寶。我於二○○三年從張老學畫臉譜,張老贈送傳授給我的第一套臉譜資料,就是這部《鐘球齋臉譜集》的影印件。
如今,張老已登仙境,我每每翻看這部《鐘球齋臉譜集》的影印資料,總能回憶起張老的音容笑貌,回憶起張老教導我時的一謦一欬。為了不使翁老的曠世絕藝失傳,也不使張老的傳薪之情空流,我把這部已成海內孤本的《鐘球齋臉譜集》影印件複製多套,饋贈於眾多喜歡臉譜的師友們,並熱切盼望大家勤奮臨摹,使之廣泛流傳。在諸位獲贈孤本的好友中,孫世梁師兄不愧是矢志於承繼翁派臉譜藝術的有心人,他不但一絲不苟地摹繪了這部臉譜集,還聯繫出版社,準備將摹繪成果出版面世,立志為弘揚翁派藝術再添薪柴。
實際上,孫兄早在多年前就已對翁派臉譜藝術葵傾不已。他一九八七年拜翁老弟子田有亮先生為師,並曾受過翁老的當麵點撥和提攜。多年來,他一直以“繼虹”為齋號,藉齋號明心明志,踐行多年而未忘其履,在傳承翁派臉譜藝術的道路上不斷求索,且廣有收穫。特別是近些年,孫兄堅守翁派旗幟,不斷豐富藝術閱歷,提高藝術修養。通過辛勤搜求,他挖掘蒐集到不少散落在民間或是束之於館藏的翁老遺作,掌握了翁老生前收藏摹記的臉譜作品達七八百種。對這些臉譜進行蒐集、整理、摹繪的過程,也是孫兄再煉、再提高的過程。通過進一步掌握、了解翁老的生平積累與創作,孫兄更加領略到翁派臉譜藝術的魅力,他曾用“經典”和“純粹”兩個詞來概括自己對翁老的崇仰;同時,這種崇仰的情懷也更加堅定了他不忘宗派、立志追尋翁老足跡的信念,他願立足翁派、發展翁派,使翁派臉譜藝術薪火相傳。
此次孫兄出版《鐘球齋臉譜集》,同樣也是秉承了“繼虹”的志向,完全按照翁老原作的風格和筆法,以復原如舊的精神畢恭畢敬地將全部鐘球齋譜式進行了摹繪。同時,孫兄還特意約我撰寫前言、圖解等文字部分。為此,我著實做了一番煞費苦心的考究工作。從追憶舊知以闡明“鐘球”之義,到通讀《古本戲曲叢刊》《明清抄本孤本戲曲叢刊》《故宮珍本叢刊》等文獻以查證劇目出處,其苦何哉!卻又其樂何哉!
在撰文和考究的過程中,我的收穫是巨大的。例如,我從前一直以為《鐘球齋臉譜集》中涉及到的《渡海》出自明代張鳳翼的《祝髮記》傳奇,直到如今,才糾正了這個錯誤:《祝髮記》中有“渡江”一折,講的是達摩一葦渡江,而真正寫達摩折蘆“渡海”的,是明末阮大的《牟尼合》。又如,《鐘球齋臉譜集》中收錄的《定天山》猩猩膽臉譜,勾紅色額頭,譜式奇特,一般京、昆各劇,這個角色都應勾藍色[或白色]鳥臉,只有梆子才有勾紅臉的舊例,通過這次查證資料,我才發現,原來《定天山》一劇,是清代周淦所寫的傳奇,亦屬於昆弋劇目範疇,既非梆子、也非京劇。再如,涉及胡大海臉譜的《盜葫蘆》一劇,原本我也不知劇情,只知舊劇中有關於孟良盜火葫蘆的劇目,而孟良和胡大海又是不同時代的人物。為了查明此戲來源,我重讀了描寫朱元璋反元興明的小說《英烈傳》,並無收穫,又詳細查閱了評書《明英烈》的有關文字記載,才算釋然:這裡的《盜葫蘆》,乃是湯雲、徐芳師徒聯合盜取張合燮的毒葫蘆法寶的故事,與孟良盜葫蘆風馬牛不相及!
為了把我的查證所知儘可能多地分享給廣大讀者,我不但對《鐘球齋臉譜集》中所收錄的所有譜式進行了簡要講解,還把這些臉譜所涉及到的劇情,以及編劇者的情況都作了簡要的交待。然而,畢竟我的見聞有限、知也不廣,所作文釋,難免掛一漏萬,更難免出現訛誤,成為孫兄圖稿白璧上刺眼的瑕疵。因此,也渴求廣大讀者、專家多予指正和批評,我將不勝感激!
江 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