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項目名稱:崇義竹洞畲族山歌
- 認證級別:省級
- 項目分類:傳統音樂
- 國家:中國
- 起源時間:歷史已較難考證
- 認證時間:2010年
- 認證批次:第三批
- 申報地區或單位:中國江西省贛州市崇義縣
簡介,歷史淵源,基本內容,基本特徵,主要價值,
簡介
竹洞畲族山歌是盛行在江西省贛州市崇義縣聶都鄉竹洞畲族村的民間歌謠,是人們在生產、生活中,為抒發感情而傳唱的歌謠。以獨唱或對唱形式出現,內容以表現勞動與愛情生活為主。具有比較自由的節奏,音調高揚,聲音綿長響亮,獨具自己個性真聲假聲靈活運用的特點。竹洞畲族山歌用客家話兼粵語話唱,基本是四句七字型,第一、二句押韻,三、四句相對隨意;用口口相傳的傳統曲調,唱時往往即興即情,脫口而出,情纏意綿;唱腔豐富多彩,節奏自由又富於變化。
歷史淵源
畲族山歌是中華民族音樂大觀園中的一朵艷麗奇葩。它源於古代民歌,伴隨畲族先民從高山地區遷徙而來。可以說是歌隨人走,繁衍八方。
占村總人口80%以上的畲族同胞和漢族的客家人在竹洞這塊神奇的土地是繁衍生息,創造著富裕和文明。大約在500多年前唱腔獨特、節奏明快、韻味悠長的畲族山歌便唱響在竹洞村的田頭地角、山坑溪旁。是人們在生產、生活中,為抒發感情而傳唱的歌謠。以獨唱或對唱形式出現,內容以表現勞動與愛情生活為主。
流傳在竹洞的山歌歷史已較難考證,老人說小時候就聽太公、太婆唱,從輩份時間差來算山歌在村里流傳至少已有一百多年。
基本內容
演唱場合。畲、客中老年村民基本都會唱這種山歌,且一般在田野勞作、婚嫁儀式、貴賓來訪等場合演唱,因為內容多為描寫男女之間的愛情生活,所以嚴禁在屋裡唱,也不在長輩和同輩的親人面前唱。
歌曲結構。歌詞多為觸景生情而即興編創,使用客家話兼粵語話唱,基本是四句七字型,第一、二句押韻,三、四句相對隨意。基本曲調只有一個,為重複型雙句樂段體,句法結構平衡、規整。
演唱形式。演唱形式主要為獨唱和對唱,真聲假聲運用自如。
基本特徵
竹洞畲族山歌用客家話兼粵語話唱,結構短小,基本是七字一句,四句一首;講究方言押韻,一般第一、二句押韻,韻味和諧,琅琅上口,好記好唱;曲調簡單,一般用口口相傳的傳統曲調。唱時往往即興即情,脫口而出,信手拈來,即編即唱。表現形式活潑、淳樸、自然、真實,情纏意綿;唱腔豐富多彩,節奏自由又富於變化。這種自由的唱法、質樸的情感,加上即興創作的樂趣,形成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具有濃烈的鄉土氣息,形成了鮮明的藝術特色。
主要價值
竹洞人用山歌來歌唱勞動生活、抒發情思和鼓舞鬥志,用它來交流感情,聯絡友情,娛樂身心。山歌被竹洞人一代接一代的口口相傳,並已形成了獨特的傳承體系,是竹洞人生產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畲鄉人口頭創作的文學,是畲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作為畲族人的口頭文學和情感傳遞、交流的手段和工具,自古以來,畲家人上山唱,下田唱,成為畲族人獨有的精神生活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