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鎮海寺

崇明鎮海寺

崇明鎮海寺有著悠久的歷史,據上海崇明老縣誌記載,及附近老年信眾所述:鎮海寺始建於明末清初,當時因海坍不止,危及村民生命財產,於是當地鄉紳籌款在北海灘上造一所寺廟,一開始叫做龍王廟,寺內供奉龍王、觀音、石神、地藏等諸佛菩薩及各類神將,確是釋道混供的廟宇。後來廟宇規模壯大,改為鎮海寺。說也奇怪,自建寺以後,不但海坍停止,還一直向北漲出新土地。每逢節日,來龍王廟敬香禮佛者很多。當時主持廟務者為比丘昌福,抗戰前有一些居士亦居此。該寺在抗日戰爭時期遭受焚毀,之後於1946年重建;但又在文革中慘遭拆除,佛事活動亦隨之終止。後當地村民,鄉紳名仕自發籌資重建鎮海寺,在老年信眾們心中,鎮海寺是不可替代的;即使只有一間瓦房,但他們始終相信鎮海寺諸佛會庇佑他們,因此鎮海寺香火依舊不斷。2013年上海市崇明縣政府及民族宗教事務辦公室批准恢復重建鎮海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崇明鎮海寺
  • 地理位置:上海崇明縣
  • 占地面積:約5000平方米
歷史由來,發展,地理位置,現狀,

歷史由來

鎮海寺,坐落於崇明仙橋村,明末清初,當時因海坍不止,危及村民生命財產,於是沿海建立鎮海寺,內供龍王、觀音;建寺以後香火即旺,不但海坍停止,還一直向北漲出新土地(摘自崇明縣誌)。每逢節日,來龍王廟敬香禮佛者很多。後來廟宇規模壯大,改為鎮海寺。鎮海寺緊鄰漁港碼頭,相傳自建寺開始,當地漁民在出海打魚前都會到鎮海寺祭拜。凡祈求過的漁民,均能平安歸來,而且都會收穫頗豐。而那些沒有祈求過的漁民打回的魚很少而且還發出陣陣的惡臭,甚至有的遇到大風浪沒有再回來。漁民打魚回來,會通過一座橋到寺廟,當時稱作鮮蝦橋,漁民在橋下把打到的魚蝦洗一下,就能保持魚蝦新鮮賣個好價錢,久而久之當地漁民就養成了出海前都來鎮海寺祭拜祈福,歸來時去鮮蝦橋洗魚蝦的風俗。後來這條橋慢慢被叫做仙蝦橋。仙橋,這也是現在仙橋村的由來。鎮海寺前面那條馬路也改名為仙橋中路,正是早年鎮海寺連著漁港的那座仙橋引申過來的。
崇明鎮海寺

發展

1940年前鎮海寺經過信徒多年的修葺,已然頗具規模。鎮海寺也被用做求雨之地,當地一直風調雨順。抗日戰爭時期,鎮海寺因收容救治抗日戰士及愛國同胞並且掩埋新四軍戰士屍體,日本侵略者得知後一怒之下燒毀了鎮海寺。然後儘管沒有了寺院,還是有很多信眾在老廟基上燒香祈福,可見鎮海寺在當地民眾的心裡地位是非常高的。
1946年當地村民,鄉紳名仕為了祭奠那些抗日的戰士和愛國同胞,自發籌資重建了寺廟。重建後的寺廟主殿是香樟木的大佛,偏殿是龍王,而之前供奉的是石佛。
1968年“文革除四舊”鎮海寺又一次遭受嚴重的破壞,寺廟被拆。香樟木的大佛被毀,在村落里燒了幾天都燒不掉,在燒佛的地方被掩埋無論怎么找都找不到。而那些毀壞寺廟的人,以後不是坐牢就是生病,不得善果。
文化大革命過後,村民自發捐款,重建寺廟。雖然規模大不如前,只有一間瓦房,可對當地村民來說,鎮海寺還是他們心中信仰棲息之地,故仍舊被稱之為“寺”。(在中國寺、廟是嚴格區分的。主尊供奉佛菩薩的為寺;主尊供奉鬼神的為廟。)
老人們說,每當村民身體不適時,都會借寺廟菩薩的披風蓋著睡到寺廟朝北廂房裡,睡上幾天,冥冥之中好像得到諸佛庇佑,身體自然康復。因此鎮海寺在當地村民心中的地位極高,1986年村民自發在原址重修鎮海寺。
而後1998年,當地村民集體上訪,希望鎮海寺能夠得到重建,這是仙橋村所有村民的心愿。
為滿足當地村民的心愿,還村民一個心中的鎮海寺。在崇明縣民族宗教事務辦公室的倡議下,經崇明縣政府批准,該寺於2013年籌備重建。
崇明鎮海寺

地理位置

鎮海寺,位於上海市崇明縣豎新鎮仙橋中路以北,張漲港路以西,仙橋北路以南。
靠近設計豐收,接張漲港路,交通便利,景觀資源豐富,區域條件良好。

鎮海寺在設計豐收以東靠近張漲港路
崇明鎮海寺

現狀

2013年崇明縣政府決定立項重建鎮海寺,並成立鎮海寺重建籌委會,由寺院方丈印照法師擔任重建籌委會主任;李建新任重建籌委會副主任,現鎮海寺已在籌建階段。預計2015年3月開工,2016年3月左右竣工。
崇明鎮海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