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文社學

崇文社學

清末,番禺縣茭塘司崇文二十四鄉,中心在西塱,但決策權力機構,是建於西塱大橋鄉的崇文社學,崇文社學建於鴉片戰爭初期,由二十四鄉捐資興建,一般人叫它“三聖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崇文社學
  • 地位:番禺縣茭塘司崇文二十四鄉
  • 中心:在西塱
  • 建於:西塱大橋鄉
這二十四鄉,即當時湛涌、永安、南安、江夏、麥村、螺涌、大橋、鶴洞、東塱、新爵、南滘、沙涌、壑頭、坑口、西坑、招村、鐘秀(涌口)、東漖、南村(黃墩)、大堅、汾水、茶滘、策溪(花地)、芳村等二十四個村鄉。社學組織由每鄉派一人參加理事會,公推三人作為值理,處理社學日常工作。
崇文社學在鴉片戰爭時期,它確曾起了組織鄉民,抵抗外國侵略的作用。第一次鴉片戰爭後,1843年開埠,英國人一直希望在十三行對面的河南及芳村石圍塘、寺岸村等地取得地皮.曾開展土地勘察與租地洽商的活動,但都遭到各地鄉民的抗拒。崇文社學還為此發出揭帖,帖義正詞嚴,痛斥了漢奸走狗,表示了鄉民的抵抗決心。英人懾於民眾之威力,也不敢強購芳村之地。由此可見,當年崇文社學確起了保衛鄉土的重大作用。
崇文社學的另一個作用,是調解鄉里的民事糾紛。一般是鄉中發生糾紛,由鄉中自行解決,但有些較為重大的問題,鄉中不能解決的,則提請社學,召集各鄉理事(鄉紳)作出裁決。鄉與鄉之間有矛盾瓜葛,社學就要出頭,辨明是非,加以調解。
崇文社學的第三個作用是聯防護衛地方治安及抗擊外來侵略。平時各鄉都有自已的丁壯民團,以保護自己的鄉村,一旦有事則互相支援。如當時約定的告警信號,是“鐺、鐺、鐺”兩點連續的鑼聲。那個鄉有事發出告警信號,附近鄉聽到警號,也要敲響警鑼,一路傳去。這時,各鄉民團則向出事地點集中,團總等社學頭人,都要親臨以統一指揮調度。
可惜的是,後期的崇文社學作用已經減弱,甚至走向反面。民國初年,崇文社學屬下的西塱、沙螺兩堡聯防團局,遷到招村東面的“棉州書院”。鐘秀鄉的彭礎立擔任團總時,仇視蓬勃興起的農民運動。一九二四年,廣州市郊一區農民協會,在芳村中市謝家詞成立,當年十二月十三日,彭礎立派出反動武裝,襲擊農會幹部,殺害了市郊一區農民協會委員長林寶宸。此事發生後,引起芳村地區,人民的極大憤怒,紛紛要求懲辦兇手。當時的廣東省政府也覺得事態嚴重,將彭礎立拘留,令其交出兇手,並將兩堡聯防團局封禁。此後崇文社學名存實亡,完全失去它原有的作用,日本侵占芳村期間,社址被當地封建勢力拆毀,曾經發揮過重大作用的崇文社學,再也找不到它的痕跡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