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根據塔旁現存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所立石碑碑文記載,此塔是明萬曆十九年(1591年)李世達(號漸庵)主持重修寺院時建議建塔的。它始建於明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在李世達倡導並主持下,由南京鎮江一帶工匠施工,於明萬曆三十三年(1605年)竣工,歷時13年。該塔每年修建一層,每層均刻有捐資人的姓名,修至第9層時李世達死亡,由其女繼承父願於明萬曆三十三年(1605年)竣工,因而民間流傳有“溫尚書修橋真修橋,李漸庵修塔修死他”的傳說。據有關文獻記載,明清時塔的周圍建有富麗堂皇、規模宏大的佛寺,占地面積為4.8萬平方米,中軸線上依次排列有山門、關帝殿、羅漢殿、圓覺殿、藥師殿、天王殿、大雄寶殿,兩側有鐘鼓樓、樂樓、東西寮房等,清代末年寺院毀於戰亂,僅存磚塔在山門。
《鐵佛崇文塔寺常住田供眾記》碑石這樣描述:“縣東南舊有鐵佛寺,在今寺北,年久傾壞,其移西南建,有塔也。”與塔同時還建造有佛寺,清代同治元年(1862年),佛寺毀於戰亂。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涇陽崇文塔得到了充分的重視和妥善的保護。
建築特色
涇陽崇文塔為磚造,磚木混合結構,平面星八邊形,13層,總高度為87.2米,底層每邊各長9米,塔身座落在磚砌須彌座上,座高1.8米。塔底層作重檐,正南面辟拱形券門,門額上鐫刻有“崇文寶塔”四字,字跡剛勁有力。其它各面均設有佛龕。從第2層開始一直到塔頂層,在每層上均辟四個拱形券門、四個佛龕,上下層之間的拱形券門、佛龕將依次相錯,每個龕內均置有石刻佛像1尊,這些石刻佛像坐、立姿態各異,雕刻手法細膩,形象生動精美。在塔內第二層置有金屬鑄成立佛1尊,似為唐造。在塔外每層塔壁用磚雕刻出角倚柱,呈圓柱形,每層之間均做疊澀出檐,並仿照木構建築睢出椽頭、斗拱、額枋、菱角牙子、平座欄桿,在每層檐角均懸掛出風鐸,清風吹過時,鐸聲四起,頗具一番景色。
在塔身2、4、6層上增設有垂蓮柱,並將各面分成3間,頂部用青磚收分向中心聚攏,其上安置銅質寶瓶式塔剎,並在塔剎周圍砌築有城垛式護牆。塔體結構為單壁中空,每層均用青磚疊澀做出斗八穹頂,並設磚階梯盤旋面上,直至塔頂,每層內外均可觀覽,當天氣晴朗時,站在塔頂可以望見西安。在塔身第2層一直到第10層的磚券拱門,佛龕旁邊均置有磚雕燈龕1對。
文物遺存
涇陽崇文塔塔體各級,除頂層外,均有四門四龕。各層間門龕交錯。龕內均置石佛一尊,或站或坐,形態各異。門通腰檐,可步出塔體,沿腰檐繞塔遊覽。各門原均安有木門,後毀,1990年修復。塔龕內置石佛48尊。塔頂暗藏鎏銅造像8尊,系釋迦牟尼、如來佛、彌勒佛及天王等,為明代珍品。
文物價值
崇文塔雖然是磚木結構樓閣式塔,但是建築的設計和營造技術上集中反映了明代建築的特徵,它體態雄偉,結構巧妙,設計合理,內部空間層層升高並向中心聚攏,外觀從第二層開始逐層向里收分,形成了曲線柔和的外輪廓,整個塔體給人以高聳挺拔之感覺。該塔是中國現存最高的座磚塔,具有比較高的歷史和科學研究價值。
歷史文化
涇陽崇文塔每逢傳統節日或廟會時,塔身層層設定燈火十分壯觀。每年農曆正月二十三日,二十四日兩天為民眾登塔會期,熙熙攘攘、甚是熱鬧。
李世達(1533~1600年)字子成,號漸庵,晚年更號為廓庵,諡號敏肅,享年67歲,關中涇陽人。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中進士,步入仕途,曾任戶部主事、吏部考功司主事、右部御史、右副部御史、南兵部右侍郎、南吏部尚書等職。
文物保護
1956年8月6日,陝西省人民委員會公布涇陽崇文塔為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92年,陝西省政府劃定了保護範圍。重點保護區:塔基、碑石;一般保護區:塔基四周各外延50米;建築控制地帶:一般保護區外延80米。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涇陽崇文塔位於陝西省
鹹陽市涇陽縣城東南10千米的崇文中學院內。
交通信息
自駕路線:從西安北站出發,經正陽大道行駛13.2千米,之後轉入涇河大道行駛740米即到。
乘車路線1:後衛寨乘坐880路公交,可直達崇文塔景區。
乘車線路2:城北客運站乘坐涇西一號線至茯茶鎮,之後換成涇陽7號線,經8站,抵達崇文塔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