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思樓

崇思樓

崇思樓,上海市優秀保護建築,徐匯區文物保護單位。學校現占地38.6畝,建築面積24882平方米。崇思樓是1915年始醞釀新建的校舍。當時由比利時神父、建築師第斯尼(中文姓為葉氏)設計草圖並任督工,1917年1月8日安置第一塊基石,清朝上海縣知事沈寶昌出席奠基禮。1918年6月20日落成,滬上名流雲集落成儀式,淞滬護軍使盧永祥將軍出席典禮,時稱“新校舍”。1992年原任校長汪勁松將其重新命名為“崇思樓”。江澤民同志1940年代在交通大學就讀時曾寄宿於徐匯中學,曾在新校舍的小禮堂前留影紀念。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崇思樓
  • 外文名稱:Chongsi Building
  • 占地面積:24882平方米
  • 建造時間:1917年1月8日~1918年6月20日
  • 地址:虹橋路68號
  • 舊稱:新校舍
結構,景觀,

結構

新校舍的外立面為磚石結構,內部以木結構為主,共四層。外牆由水磨紅磚與人工鑿毛的花崗岩為主材構築而成。以小禮堂正門為軸線,兩側則各有9根高達頂樓的科林斯式柱子,成為主要的藝術風格體現。東西兩側的入口廊柱也為科林斯柱式。古希臘的柱式由多立克式、愛奧尼式,進而演變為科林斯式,據說其創作靈感源於設計師將一隻花籃搬至柱頭的美好願望。
崇思樓

景觀

西方藝術史家李格爾在《風格問題》一書中考證,科林斯式柱頭的裝飾紋樣為“莨苕葉紋樣”,是由古埃及象徵太陽的蓮花紋、棕櫚葉紋樣變化而來的。柱頭上的莨苕葉紋被作為花下的杯狀環托,而花則由棕櫚葉紋構成。由於莨苕葉紋具有很強的“適合紋樣”的特點,也就為建築師處理整幢樓的建築雕飾提供了統一基調,他把小禮堂正門的圓拱形磚雕門飾、圓弧形窗楣紋樣裝飾,通過“填充適合”、“連貫呼應”等藝術手法,使莨苕葉紋的線條變為生命化的有機組合,產生的藝術效果使人愉悅地聯想到鮮花、綠葉、陽光、波浪。正如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希臘當代詩人埃利蒂斯熱情吟誦的“暢飲科林斯的太陽,細察大理石的紋理”、“越過海洋和葡萄園”,古希臘的經典藝術在中國徐家匯熠熠生輝。這幢樓的頂部採用了西班牙建築風格,可惜在20世紀90年代初因屋漏嚴重而拆除,重建後風貌不再,大大影響了該樓的整體風格。
崇思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