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島鶇台灣亞種
- 拉丁學名:Turdus poliocephalus niveiceps
- 別稱:白頭鶇
- 界:動物界
- 門:脊索動物門
- 綱:鳥綱
- 目:雀形目
- 科:鶲科
- 亞科:鶇亞科
- 屬:鶇屬
- 分布區域:台灣等
基本信息,形態特徵,生態習性,生存環境,繁衍方式,叫聲,食性,分布地區,瀕危等級,
基本信息
島鶇台灣亞種(學名:Turdus poliocephalus niveiceps)為島鶇的亞種之一,俗名白頭鶇。多見於分布在海拔1100-3000米闊葉林中以及覓食於森林中上層部分。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台灣。
島鶇原是由 Swinhoe 於1864年在台灣發現,命名為“Turdus albiceps”迨1919年,Hellmayr 提出“albiceps”已被用於本屬的另一種,因而改為“niveiceps”。
關於島鶇的分類地位,Hachisuka 和 Udagwa (1951)認為是一個獨立種;鄭作新(1958,p.161)卻把它作為“Turdus poliocephalus的一個亞種。 Ripley(1964)亦同 意島鶇不外是個亞種。它究竟應認為是一個獨立種,或只是Turdus poliocephalus的一個亞種,這個分類問題恐尚需待日後對此進行系統分類研究,才能得到解決。
形態特徵
體型略小(21厘米)的鶇。特徵為腹部赤褐色,頭及喉白色。雌鳥頭頂及上體深橄欖褐色,眉紋白,喉近白,頸背具褐色雜斑,中覆羽具淺色橫紋。
虹膜-褐色;嘴-黃色;腳-黃色。
生態習性
生存環境
分布在海拔1100—3 000米闊葉林中稀有的留鳥。主要覓食於森林中上層部分。繁殖時期常成小群活躍於枝椏間。
繁衍方式
繁殖於5—6月間,5月底在溪頭發現不少。築巢於離地2—3米的樹枝上及筆筒樹上,以芒草葉、草莖、細樹枝及柔軟的葉子為材料。每窩產2—3枚卵。卵呈橢圓形,綠白 為底密布著黑褐色的斑點,尤以鈍端部位最密。卵大小為15×18毫米。
叫聲
鳴聲宏亮、噪雜、持續不斷的圓潤哨聲,曲調曲折而變化多端,鳴聲似小卷尾。
食性
昆蟲,蚯蚓,或食果實。
分布地區
台灣,我國特有種。
瀕危等級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 無危(IUCN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