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嵋拳(峨眉拳)

峨嵋拳

峨眉拳一般指本詞條

武術拳法的一種,始為道姑所創,為出家女子的一種防身拳術,原稱“蛾眉拳”後諧音“峨眉”。該拳技擊性強,不先發手擊人,以後發制人為根本法。主要步型有虛步、長山步(錯步),主要步法有蛇型步(之宇步)、箭步(換跳步)、兔子步、梭步、兩並步等。身法的要求有吞、吐、浮、沉、騰閃、鑽等變化。發勁時要以身帶臂。擊法突出關、點、盤、提四法。特點是動作小、變化大,借力使力,以巧打人。攻防時多以一臂液壓來拳之後,順勢前鑽借力反擊。進攻時講究探、隨、逼、騙、頂、閃。讓、打八字法則

峨眉拳系是指以峨眉山為中心的四川拳系,它是在中國南方地區僅次於南拳第二大拳系。

峨眉山雄跨於四川中部,北瞰邛崍,南鄰小相、大涼眾山,東有岷江,西有大渡河,雄渾高峻,綿亘百里,盡得巴山蜀水之靈氣。其主峰高達3099米,遠在武當,嵩山之上,原來為遊覽勝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峨眉拳
  • 外文名:emei fist
  • 流行地區:四川
巴渝拳法,拳法特點,峨眉拳系,本土拳術,四個大類,文化內涵,武術源流,奠基於神巫,升華於道佛,雛形於歌舞,融合於雜家,拳法秘籍,讚歌,拳志,心解篇,神形說,剛柔說,攻守秘訣,看家歌訣,技擊要點,手法要求,眼法要求,身法要求,步法要求,意念要求,單練要求,不接手法,攻法簡析,

巴渝拳法

拳法特點

武術拳法的一種,始為道姑所創,為出家女子的一種防身拳術,原稱“蛾眉拳”後諧音“峨眉”。該拳技擊性強,不先發手擊人,以後發制人為根本法。主要步型有虛步、長山步(錯步),主要步法有蛇型步(之宇步)、箭步(換跳步)、兔子步、梭步、兩並步等。身法的要求有吞、吐、浮、沉、騰閃、鑽等變化。發勁時要以身帶臂。擊法突出關、點、盤、提四法。特點是動作小、變化大,借力使力,以巧打人。攻防時多以一臂液壓來拳之後,順勢前鑽借力反擊。進攻時講究探、隨、逼、騙、頂、閃。讓、打八字法則。
武當、南拳、形意、太極、八卦者大拳系也都有拳路傳人四川,有的已經衍化為峨眉拳系的一部分。

峨眉拳系

指以峨眉戲頌芝霉山為中心的四川拳系,它是在中國南方地區僅次於南拳第二大拳系。
峨眉山雄跨於四川中部,北瞰邛崍,南鄰小相、大涼眾山,東有岷江,西有大渡河,雄渾高峻,綿亘百里,盡坑蒸得巴山蜀水之靈氣。其主峰高達3099米,遠在武當,嵩山之上,原來為遊覽勝地。
峨眉山是中國佛教的四大名山之一,相傳是普賢菩薩的道場,山上寺觀眾多,有不少名剎。
據說峨眉山上的和尚道士很早就有練武的傳統,但史料很少記載。明代中期,抗倭名將唐順之寫了一首《峨眉道人拳歌》,生動描寫了峨眉拳法的快速靈巧。唐順之本是武林高手,曾向戚繼光傳授過槍法。他以行家眼光看拳,其描寫自然不同於一般文人的誇誕之筆。由此可見,當時的峨眉拳法已相當成熟,在少林拳法之外自成一格。
大概在唐順之推許峨眉拳法的同時,峨眉的器械水平也正在悄然完成著質的飛躍,其標誌著峨眉槍法名揚天下。峨眉槍法為峨眉山普恩禪師所傳,至明末時已傳四代,少林僧洪記也曾學得這一槍法。生活在明末清初的吳殳是普恩禪師的第四代傳人。吳殳是一代武林高手,尤精槍法。他曾匯集各種槍法五百餘種,推峨眉槍法為第一。明代中期,峨眉的槍法,福建泉州的棍法和劍術,都曾獨步天下,其水平遠在嵩山少林寺之上,而且後來都曾對少林武術的發展產生促進作用。同樣地,少林拳法對峨眉拳系的最終形成也產生過重大影響。

本土拳術

峨眉拳系中也包括一部分土生土長的拳種。像余門拳就是東鄉縣(今宣漢縣)余氏家族的祖傳拳術,到清乾隆中期始傳外姓。白眉拳相傳為峨眉山白眉道人所授。化門拳相傳為峨眉山修德禪歸墊肯鴉師所傳。峨眉拳系中還有一些罕見的象形拳,趨循淚像慧門拳中有蛤蟆拳、蝴蝶拳各一路。余家拳中有一路“攀花拳”,動作模仿蜂蝶飛舞花叢之態,輕盈靈巧,多縱跳閃躲,講究沾手連發。峨眉拳系中還有一套黃鱔拳,為安岳陳氏家傳拳術。

四個大類

峨嵋拳系已知有200多個拳路,可歸納為峨嵋高樁拳、峨嵋矮樁拳、峨嵋客架拳、峨嵋法象拳四大類。
第一類:峨嵋高樁拳
這類拳術,拳架高,步勢活,擊法嚴密,手法豐富,拳腳敏捷,掌指並用。主要技法有盤、破、標、鏟盼謎體、騰、挪、閃、撞、吞、浮、沉等,講究“功法一體,以氣催力,內外兼修,動靜結合”。突出地使用“五峰”(即頭峰、肩峰、臀峰、肘峰和膝峰),“六肘”(砸肘、頂肘、撞肘、盤肘、壓肘和架肘)各種擊法,具有“一撒通身皆是手”的特點。在散手較技時,強調“偏(側)身而進”,“疾進速退”、“擒拿封閉、挨肩擠靠、封襠鎖腳地淋立”,要求“軟迎柔化、閃躲圓滑”、“遠打近抓挫肩撞”以及“強打蜻蜓點水,弱打猛虎撲食,逢強智取,遇弱活拿”等戰術,忌諱硬拚死斗,力求快打、遠打。故有“高樁長手”之說。
峨嵋高樁拳的主要拳術有:拗樁連環、驚捶、峨嵋八法、七步雲腳、黃林小手、綠林短打、驚拳、峨嵋六合拳法、紅扣六肘、單鳳拳、雙鳳拳、抖樁、點斗、宰、撬手樁、盤破、正樁、扣樁、六合雲手、白眉拳、虎掌八步、蹬樁、四平、捆手峨嵋金剛捶、綠林七捶、游擒、金鎖手、七花、八陰、陰火、番車、火焰燒山、工字連成、吊樁、自然拳、白蘭童子下山、竄子手、峨嵋六肘、南拷捶、車轉捶、子午掌、猛虎覓食等等。
第二類:峨嵋矮樁拳
矮樁拳,拳架低矮,拳勢小巧,步勢沉穩,拳平短快,掌指變用,肘膝交加,腿法低猛,攻防結合,單邊防護,是一種“拳不及身指及穴”的特別拳術。這類拳術以纏、提、摟、抱、抽、撞、扣、戳、攔、掛、砸等技法為主。散手技擊時,常以雲手擾亂對方視線,乘隙而攻之,故有“不畫圓,不成拳,敵人手來無法攔”之說。矮樁拳十分講究“慢拉架子快打拳,剛柔緩爆急為先”,架勢低,步繞行,短手短腿快打人。要求出拳要鑽,出掌要番,身法運用熟。團、裹、抱、吞、吐、浮、沉駝擔汽、軟、綿,大小交錯變化,專攻對方下三路。因此,矮樁拳術具有閃、展、伏、縮、圓、滑、奇巧等特點,其風格別樹一幟。
峨嵋矮樁拳術的主要拳路有:平樁、峨嵋劍手、飛手、纏腿、纏樁、肘樁、偏樁、花劍樁、蹬籠樁、宛掌、銀門、夾馬、俠拳、溜絲、金剛拳、問津、纏絲手、滾樁、總樁、八門、六連、貓兒、二路、八角、梅花肘、六角樁、小地盤、十八難、半樁、遁龍樁、小連樁、松身十二手、跌樁、練步拳、十二手濫纏絲、地功拳、拐子、探花、五官、霸王捶、七星捶、得勝捶、四水歸池、十字紅拳連拳、羊馬提樁、九步捶、新分對、老分對、游塘等等。
第三類:峨嵋客架拳
峨嵋客架拳是外來的關西拳、關東拳、少林拳、江西拳、湖北拳、湖南拳、福建拳、廣東拳等各路家拳長期流傳在四川,被民間改造後而形成的魚門、蘇門、羅門、陳門以及僧門、岳門、趙門、杜門、洪門、化門、字門、會門等拳派。這類拳術,既保留了原來拳路的主要特點,又具有四川地方拳術風格,且與原來拳路有一定區別。
峨嵋客架拳,動作明快,剛中寓柔,動中有靜,快慢相兼,拳架清晰,姿態比較舒展,優美。既具有外家拳法技擊精華,又具有內家拳法之功力。經過百年改革、發展和提高,已與全國各地流行的少林拳、查拳、洪拳、華拳、彈腿以及太極拳、形意拳、八卦拳、通臂拳等拳術大不相同。峨嵋客架拳已經成了四川地方拳的總稱。其共同特點是:手法細密,架勢開展,腿柔而剛,勁發烈快,講究手法的盤、拔、砍、宰、穿、繞、撩、掛的縱橫變化,一法多變,一掌多用,步法靈活,竄蹦跳躍、騰挪閃展、起伏轉折都體現出輕、快、穩、準、美等特色。尤其注重手、眼、身、法、步、精神、氣力、功的修煉,強調身體的俯仰屈伸,擰旋摺疊,柔中寓剛,自然和順。
峨嵋客架拳有百餘路。其中主要拳路有:洪門手、大洪拳、小洪拳、二路紅拳、太祖紅拳、燕青紅拳、八大擒拿功;十八手、無字手、雪花蓋頂、移步雙控、一馬見霸王、十八摩橋功、五虎下西川、大十字、小十字、燕青拳;大連城、小連城、黑子連成、斗方連成、飄帶連成、連成番樁、大連環、小連環、背腿連環、連環一字掌、十二連掌、橫步連環掌、拗樁連掌、連八腿;趙門一字、二堂、三心、四門、五虎、六合、七星、八宿、九門捶、十字拳;峨嵋岳家拳、岳拳、岳氏連拳、岳氏短打、追風、過風、躲風、奪風、出門烈馬;過五關、四馬投唐、小功力拳、判官脫靴、簡步十字捶、奇門拳、黑虎拳、青龍拳、盤龍拳、烏龍拳、大八仙、太平拳、神拳、花打四門、鴛鴦步、一路旭拳、攔馬拳、鹿通、歇戰、天罡拳、毒蛇吐信、百練拳、萬拳歸宗、佘門一字捶、過江拳、各部八聯拳、五虎單邊、封侯掛印、三門樁、祥花拳;貼身靠、三十六閉手、制化十三法、解鈴、扣繩、猛虎出林;八卦南拳、梅花拳、前梅花、後梅花、一字梅花、二字梅花、單鞭拳、血濺拳、花棍拳、武鬆手、十八羅漢拳、雙刀手、連臂捶、形工拳、四門頭部、小神拳、二十八宿會昆陽、單鳳朝陽、地躺拳、滿架葡萄、南山撤拗、六合八法、十二軟手等等。
第四類:峨嵋法象拳
法者技擊方法也,象者形態也。峨嵋法象拳是取形練擊,法寓形中,形神兼備,法象一統的象形拳術。這類拳術的共同特點是:動作生動奇巧,形態惟妙惟肖,拳藝妙趣橫生,勁發柔快,風格殊異。
峨嵋法象拳術的主要拳路有:蟹拳、鷹鶴拳、虎掌拳、長鷹拳、子拳、鴨形拳、鷹醉拳、白猿二十式、龍形拳、蛇形拳、醉拳、羅漢拳、貓兒拳、鷂子拳、猴拳、虎豹拳、燕形拳等。
峨嵋法象拳,不盡同全國各地流行的猴拳,即以摸仿猴子的生活動作而少擊法的猴形拳,醉拳即以醉形醉態為主,而少武林技擊法的醉酒拳,也不盡同於少林龍、虎、蛇、鶴、豹等拳路。以蛇形拳為例:少林蛇拳主要形態、體柔、掌快、步活、身靈、姿態宛如一青蛇斗雀。而峨嵋蛇形拳,則外練手眼身,內練意氣心。從動作方面則表現出手畫圓,步繞環,身要擅,揉腰幌肩擊法全,沖拳、插拳、戳指、踢腿、點腿、蹬腿、掃腿等無不在運動中擊發,故其變化藏於形變之中,風味甚濃。
峨嵋拳是中華武術的一大技術流派,源遠流長,是當代武術亟待發掘的重要寶庫。為著繼承峨嵋派武術遺產,應大力進行挖掘、整理,理出峨嵋派武術的拳理、技法、功法、淵源和形成等的系統來。

文化內涵

據統計,四川省內共有67個拳種,流傳1652種拳械套路,另有276種功法。在這67種拳種中,屬於四川本地的拳有28個,占總數的41.79%。明顯屬於少林拳系的拳種有27個,占總數的40.30%。另外12個拳種屬於其他拳系。
四川是西南經濟文化大省,歷來具有胸襟開闊、兼容性強、求新求變的特點。巴蜀文化是中國最富於包容性的地域文化之一。它既不像中原文化那樣,具有頑強的民族主導意識,以致為自尊和歷史因襲所累;又不像嶺南文化那樣,帶有鮮明的臨海地域色彩,表現出強烈的功利趨向和物慾追求,以致偶爾失落了自我;也不像吳越文化那樣,浸潤著歷史的自豪感,在輕鬆與小巧之中沉醉於那悠遠的神韻,以致很難顯示出大度,而是襟胸闊大,兼收並蓄,在廣泛汲取外來文化的基礎上,熔鑄出飽含巴蜀情調的地域文化來。
峨眉拳系正是巴蜀文化的一個縮影。

武術源流

吳信良在《峨眉武術縱橫談》介紹,峨眉山經歷了神仙文化,道文化,佛文化各領風騷自數千年的歷史變遷,在客觀上為峨眉武術融神仙文化、道佛文化於一體奠定了無可非議的理論基礎,形成了與少林禪佛武術、武當道家武術有著明顯區別的鮮明特色。

奠基於神巫

“蜀國多仙山,峨眉邈難匹” (唐.李白)先秦以來,峨眉山就被人們視為仙道之地,據《魏書、釋老志》載:“軒轅皇帝問道於峨眉山”,向誰問什麽道?《抱撲子》十八卷(地真)中云:“到峨眉山見天真皇人於玉堂,請問真一之道。皇人曰:子既君四海,欲復求長生,不亦貪乎?”。原來是求長生之道。《三洞珠囊.相好品》還想像出“皇人身長九尺。玄毛被體,發才長數寸,居峨眉北絕岩之下。”又山上有伏羲、女媧、鬼谷諸洞…
天真皇人、伏羲、女媧、鬼谷子等都是當時人們心目中的神仙。 在漢代文士劉向,晉代著名養生家葛洪的文章中,俱稱峨眉山為仙山,有仙人修信。由此可見,在道佛文化進入峨眉山以前,峨眉山乃是人們心目中想往與憧憬的仙山,是神仙居住的地方。“仙” 字正是“人”經過修行能長生不老而遷居“山”中的意思。《釋名·釋長幼》曰:“老而不死曰仙,仙,遷也,遷入山也,故其制字人旁作山也。”說明在古人心目中,仙是人做的,人長壽非常就能成仙。而且一旦成仙,往往離開人世,遷居山上,並具有超人的能力。俗語說,快樂如神仙。神話中的神仙長生不老、無所不能。故引起上到天子皇帝,下到平民百姓,無不對神仙充滿嚮往。峨眉山作為古巴蜀先民嚮往的神仙之境,神仙文化自然而然滲透到了古巴蜀地區的每個角落,方方面面。作為當時贏得戰爭的重要手段,武術也不例外,中國最早的歷史文獻《竹書紀年》載:在殷王河亶甲統治時期,“三年。彭伯克邳 四年。征藍夷 五年。侁人入於班方。彭伯韋伯伐班方。侁人來賔 ” 作為一介養生家的彭伯(籛鏗)能攻占下作亂造反的邳州(今江蘇除州),伐班方而使侁人前來進貢,沒有震攝人心的“法術” 和卓絕的武功是不可思議的。《華陽國志·序志》說:“彭祖本生蜀,為殷太史”,彭祖無疑是巴蜀峨眉武術萌芽階段的先驅。彭祖原名籛鏗,因率兵征服當時名叫“邳”的徐州,在歷史上留下了 “彭伯克邳” 的輝煌一頁。受封徐州的籛鏗將徐州改名為彭城,因此後人方稱籛鏗為彭祖。生長並晚年壽終在蜀之武陽(今四川彭山縣)的彭祖自幼受當時流行於峨眉山的神仙文化和川東地區巫覡文化的影響,“天人合一”、“物我相融” “以生為貴”的經驗思維以及用歌舞儀式來接通鬼神的巫覡作法在當時科技並不發達的歲月中必然會對彭祖這樣的智者產生深刻的影響。可以說:“神巫現象是四川上古精神文化的主要創造者,它對四川的文化和武術的推進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舉凡天文、地理、曆法、術算、軍事、歷史、樂舞、醫藥、技藝等無不與神仙文化和巫覡的活動和創造有關。”
華陽國志. 巴志》載:“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 “巴師勇銳,歌舞以凌殷人”  這裡的歌舞即是“巴渝舞” 實質上就是峨眉武術套路的雛形,是一種巫術和搏殺術高度融合的實戰術。
在三峽庫區開縣,渠口鎮余家壩考古發現一處罕見的特大戰國墓葬群,發現的每一墓中都有七、八件戈、矛、劍、鉞等青銅兵器,這種情況除了充分地顯現了古巴蜀先民的尚武情結外,而青銅兵器上神秘的符號、紋飾、虎、蛇、怪獸等圖騰更是無不顯示出神巫文化的痕跡。這些雕刻著精美圖案的青銅劍在巴蜀先民的心目中不是一般的劍,它是具有強大而神秘力量的神劍、巫劍!是古巴蜀先民心中的戰神!
最早的神仙(職業巫師)其實就是最早的有名有姓的老祖宗。黃帝、蚩尤,都是把巫術練到頂級的神仙(巫師)。黃帝是 “有熊”部落的酋長,蚩尤則是圖騰為牛的部落酋長,雙方大戰一場,各自出動火神、雷雨之神、魑魅魍魎、旱魃等等神怪人物。蚩尤作法請神下雨,黃帝則驅動旱神天女止雨。在黃帝蚩尤大戰中,蚩尤鬥法失敗,於是被殺。最後是黃帝部落得勝,統領了中原。這是典型的巫師鬥法!這一仗決定了我們把自己稱為“炎黃子孫”而不是“蚩尤子孫”。
其實除了宗教目的的神仙以外,很多所謂的“神仙”,實際上就是百姓心目中的賢人名臣。人們寄希望於他們為自己扺御天災人禍,懲惡揚善,招財納吉,增福添壽……如黃帝、關公、瑪祖、伏羲、女媧、鬼谷、八仙、彭祖、岳飛等都是人們心目中的神仙。
春秋戰國時期,有不少文人方士為修練成仙隱居峨眉山。有位武士司徒玄空,號動靈子,耕食于山中,在與峨眉靈猴朝夕相處中,模仿猿猴動作,創編了一套攻守靈活的"峨眉通臂拳"。因為司徒玄空常著白衣,徒眾尊稱為"白猿祖師"。《中國武術史》記作“戰國白猿,始白名士口,字衣三,號動靈子”。1989年四川科技出版社《四川武術大全》稱“通臂拳,春秋戰國時,由白猿公所創,(姓白名士口,字衣三,道號洞靈子,即四川的司徒玄空。司徒年邁時人稱白猿道人,在峨眉山授徒甚眾)”。2001年版《樂山志》載為“白衣三,相傳戰國時仿山猿動作創編峨眉通臂拳,攻防靈活,在峨眉山授徒甚眾。”。《峨眉山縣誌》記載:戰國時期,‘白猿公’ 司徒玄空(姓白名士口,字衣三,道號洞靈子)創峨眉通臂拳,猿公劍法傳世。
東漢趙曄《吳越春秋、勾踐陰謀列傳第九》中記載,女俠越女應越王勾踐之召赴朝廷途中,持劍與自稱“袁公” 的老翁以竹過招,“袁公飛身上樹,變為白猿”;明代著名的愛國將領,右僉都御史唐順之(西元1507-1560年,嘉靖會試第一名),曾觀峨眉道人練拳,寫下了《峨眉道人拳歌》見《荊川先生文集》卷二,其中有兩句:“道人更自出新奇,乃是山中白猿授” ,這與“白猿祖師” 的說法一脈相承,有將司徒玄空神化的傾向。
綜上所述,從以養生術載入史冊的彭祖開始(《莊子、刻意》云:“吹口句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伸,為壽而已矣,此導引之士,養形之人,彭祖壽考之所好也”)到為最初的祖國統一大業立下了不朽功勳的“巴渝午” 及巴蜀先民,(《華陽國志》稱:“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著乎《尚書》。巴師勇銳,歌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故世稱之曰:“‘武王伐紂,前歌后舞’也”。牧野之戰,巴蜀先民輔佐周武王建立了周朝數百年的基業;秦大將“司馬錯率領巴蜀眾十萬,大舶船萬艘,米六百萬斛,浮江伐楚” 結束了春秋戰國五百多年的戰亂。)直至創峨眉通臂拳的司徒玄空。作為神巫文化奠基下的峨眉武術,一開始就非常注重內修和外練的統一融合,注重天人合一,物我相融,講究通過修練獲得健康長壽,致使峨眉武術還在孕育期就具備了形神兼備,內外雙修,剛柔相濟的武學特徵。

升華於道佛

東漢末年,道教在峨眉山上興起,修築宮觀,稱為“虛靈洞天”“ 靈陵太妙天” 。神仙思想作為一種文化凝聚力被道家大量吸收,設定了三清尊神(上清靈寶天尊 玉清元始天尊太清道德天尊)、玉皇大帝、四御尊神、東王公、西王母等各種等級森嚴的眾多神仙,在神仙文化“以生為貴” 的思想指導下,道士們把從彭祖那裡承傳下來的養生術作為一種求長生不老的手段,主張在清靜無為中進行自我的性命雙修,強調體內精氣神的修練,追求今生今世得道成仙。道家養生術與古巴蜀導引行氣術融合,形成了通過“吐納,導引,坐忘,心齋,守一”的內練法門。
佛教進入峨眉山的時間比道教晚不了幾年,東漢明帝時(西元57-85年)峨眉山藥農蒲公在長老坪發現“鹿跡”追尋到山頂看到“佛光”,去請教寶掌和尚,又到洛陽去見騰,法二師(印度僧人)二師認定是普賢祥瑞,蒲公回山之後,在發現“鹿跡”的地方舍宅為寺,即“初殿”,從而開創了峨眉山佛教的歷史。然而峨眉山佛教的興盛卻當在宋朝以後。西元980年,宋太宗趙光義遣使鑄造了重62噸,高7.5米的巨型普賢銅佛以及三千鐵佛供奉白水普賢寺(今萬年寺),從此,峨眉山便以“普賢道場” 逐步蜚聲海內外。
“南宋時期,峨眉山佛道雜處,每當山空夜寂之時,便有二盞神燈出現,有道士前往參拜,往往有去無回,峨眉山金頂寺明果(白雲?)禪師為探究竟,仗劍前往,方知系巨蟒作惡,明果(白雲?)斬巨蟒,剖蟒腹,道冠發骨尚存其中。眾道友甚感其德,紛紛棄道隨佛,由此,峨眉山道教日趨衰微,佛教日漸弘大……,這雖是佛門中的一個傳說故事,但峨眉山由道轉佛,最終成為佛門聖地卻是千真萬確的事實。
道家在發展的過程中吸收大量的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神仙思想不足為奇。可佛教在喬達摩悉達多王子菩提樹下頓悟開始,直至佛文化在東西方廣為傳播的過程中,也無處不顯現著神仙文化的風采。佛教神話承接古印度神話的傳統,恢弘恣肆,想落天外。佛教神話主要可分為世界神話與佛陀神話這兩大類,世界神話主要見於佛教有關“世界”、三界諸天、四洲、轉輪王、地獄、四生、劫、災和世界毀滅、人類社會和四種姓起源等種種神話傳說;佛陀神話主要表現在如:“佛經記佛陀從兜率天降世,化身六牙白象進入母胎,當摩耶夫人游藍毗尼園,右手扶無花果樹枝時,佛陀從其右脅降生,當時有神龍吐水浴佛母子,佛一出生就北行七步,宣稱三界唯我獨尊”。 “佛陀開口而笑,口光五色”, “爾時如來結跏趺坐,身毛孔中放千光明,普照三千大千世界,一光中有千蓮花,其一蓮花有千化佛結跏趺坐,如釋迦牟尼”等佛經的述事之中。
神話是古代人理解自然的方式,而巫術則是他們控制自然的嘗試,神話並不是憑空的幻想,而是來自人類的心靈深處,是集體潛意識的表現,是人類集體的夢境。夢境中浮現了神話的意像,所以坎伯說:“神話是公開的夢,而夢是私人的神話。”
正因為這種共性的存在,神仙文化成了峨眉武術融道、佛文化於一體的凝聚力。峨眉武術發展史中的一個重要人物 南宋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的金頂寺高僧“白雲” 禪師及他所創編的“峨眉十二莊” 就充分地體現了這種現象。
白雲禪師原來也系一道士,他根據道家內養練丹術,導引吐納法和醫家對人體陰陽虛實臟腑盛衰的機理,結合佛門中的一些動靜氣功的功法與峨眉武術中的技擊之法融為一體而創編的一種溶“莊”“技”為一體,合身心為一爐的健體強身,防身自衛的功法套路“峨眉十二莊”,十二莊中所講的技擊原則,“擒拿封閉,背鎖刁揉,鉤彈針踢,吞吐浮沈”等要訣,直到今天仍然是峨眉拳系中各分支流派的傳世秘訣,《峨眉十二樁、拿雲莊、旋風莊合訣》說的:“粑粘聯鉤搭、套托隨繃擠”八種技擊訣法,“粑粘”是聽勁分經的基礎,鉤搭是分筋錯骨擒拿手法的運用,“套托”是得勢進身的前提,“繃擠”是借力發勁,將對方發放出去的手段,這些都是峨眉武術中重要的技擊指導原則。(峨眉十二樁包括:天字樁、地字樁、之字樁、心字樁、游龍樁、鶴祥樁、拿雲樁、旋風樁、大字樁、小字樁、幽明樁、懸明樁)

雛形於歌舞

《華陽國志·巴志》說:“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巴師勇銳,歌舞以凌殷人” 這裡所說的歌舞,就是峨眉武術的雛形---巴渝舞,這種巴渝舞由於以搏殺術和巫術為主體,迷惑性和實戰性都很強,因此而令殷紂王的軍隊聞之膽寒而載入史冊。根據古文字的記載使人不由自主的產生了這樣的意境:“…巴蜀之師頭戴鵠羽,赤身裸軀胸被牛凱,膝肘以竹搬子裹纏,腰間幾片棕櫚裹臀…完全一付原始人打扮。更有甚者,前隊數百人手中俱無兵刃,十指都套著尖尖竹指搬。
後隊數千人前手持板盾,後手持劍、矛、戈、鉞…
隨著鼓樂聲聲驟起,巴蜀將士一唱眾和,群情激奮,陣前跳著奇奇怪怪的舞…
殷紂軍先前還戒備森嚴,嚴陣以待,漸漸地被那滑稽的動作惹得開懷捧腹,前仰後倒不能自已。
隨著鼓樂的變幻,巴蜀兵漸漸融匯到了殷商軍之中,不少殷商士兵不自覺地跟著鼓樂舞蹈起來…
整個情景哪還有戰爭的氣氛,完全成了一場巴蜀軍和殷商軍的大聯歡…
突然鼓樂一變輕鬆為激越。巴蜀士兵膝肘和十指上套的竹搬子一下成為了武器,俱各對著身旁的殷商兵扎了過去,一則是沒有防備,二則是兩軍完全混在一起,殷商士兵手中的戈矛等長兵器根本無法施展。瞬時間只聞得殷商兵哭爹叫娘亂成一團。
待他們反應過來已經晚了,還未動手,那竹搬子上餵過的麻藥發作開來。殷商士兵一個個頭輕腳重栽倒在地…”
《後漢書、南蠻傳》記載:“閬中有渝水,其人居多水左右,天性勁勇,初為漢前鋒,數陷陣,俗喜歌舞,高祖觀之,曰:‘此武王伐紂之歌也’。乃命樂人習之,所謂巴渝舞也” 。漢武帝承襲祖業,北伐匈奴,南征鷗越,縱橫大漠,常以巴渝舞來耀武觀兵於萬國使節,使平時桀驁不順的草原民族誠惶誠恐,臣服納貢。
在峨眉武術發展初期,四川的古先民們“喜則相戲,怒則相鬥” 把與野獸相搏、與敵人戰鬥中所獲得的搏殺技巧用簡單的“舞”的形式總結起來,形成了便於記憶和傳承的套路雛形---巴渝舞。在古巴蜀地區除了這種典型的巴渝舞外,還有很多以“舞”出現的峨眉武術套路雛形,如:“劍器舞”“鬥牛戲”“角牴戲”“跳劍戲”“板盾舞” “儺舞”等,此外,唐代峨眉山田道士還創編了“元鶴舞” ,彭道士創編了“玄鶴舞” 。還些以“戲”“舞”出現的峨眉武術套路雛形都具有神巫文化浸透的地域性特色,它們既是古巴蜀人訓練軍隊搏殺能力的手段,又是峨眉武術早期的套路雛形,為峨眉武術的成熟和發展奠定了大量的物質基礎。
至今在川東地區還有源於原始社會圖騰崇拜的儺祭演變而來的儺舞。演員們頭戴柳木面具扮演傳說中驅除瘟疫的神──儺神,用反覆的、大幅度的帶有武術神韻的程式舞蹈動作表演,多在固定的節日演出。這種以神巫文化為底韻、既娛神又娛人的巫歌儺舞據說早在先秦時期就有。

融合於雜家

戰國中期。公元前329年。秦王(惠文)派大將司馬錯率軍伐巴滅蜀,廢除奴隸制,改巴蜀二國為巴郡,蜀郡,並多次“移秦民萬家實之”由此,大量的楚越文化,中原文化和武藝注入四川,與巴蜀文化,巴蜀武術進行了歷史上的第一次大融合。
公元221年,劉備,關羽,張飛在成都建立蜀漢政權,大量的北方文化和武術,中原文化和武術再次注入四川,與巴蜀文化和武術進行了歷史上的第二次大融合。
明代張獻忠(公元1606-1646)於崇禎十七年入川,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權,張部游擊官兵將大量中原武術帶入四川,與巴蜀武術進行了歷史上的第三次大融合。
峨眉武術的發祥地峨眉山地處古西南夷,春秋戰國以來,雜家實學思潮就對四川的政治、經濟、文化乃至武術的影響極大(宋代就提倡儒,釋,道三教合一,宋元佑五年時建造的大足石刻造像中就有“孔子龕”“三世佛龕”“老君龕”甚至有三教共雕塑於一個合龕中的),峨眉山經歷了由道轉佛的過程,與其相鄰的青城山,成都青羊宮仍為古今道教聖地,峨眉武術處於這種“佛”“道”之間;加之歷史上的三次與楚越,北方,中原武術的大融合(近代的融合如抗戰時期等尚未計算在內),又使峨眉武術處在了“南”“北”“內”“外”之間,峨眉武術取百家之長,匯百川而成大海,莊枝一體,內外兼修,形神合一,技擊上講究後發先至的技術特點自然就非常容易解釋了。
綜上所述,峨眉武術正是在這種集楚越武術,中原武術與巴蜀武術大融合之精妙;以神仙文化為基礎,納佛道養生行氣術之精奧的過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種地域性武術。
明末清初是峨眉武術的成熟期,它在經過唐武則天創建武舉制,元代選仕制,明清代武舉制和歷代打擂比武制推動民間練武的過程中,承傳夏商時期彭祖的“養生長壽功” ,商周年代的“巴渝午”;春秋戰國時期司徒玄空的“白猿通臂拳” ;唐代峨眉田道士的“元鶴午” ,松潘羌族樊梨花的梨花槍;宋代大文豪,四川眉山人蘇軾的氣功著述《蘇沈良方》,峨眉長老德源撰寫的《峨眉拳》,峨眉高僧白雲禪師的《峨眉十二樁》;明代四川(安徽?)新都縣著名軍事家程沖斗的峨眉搶法,白眉棍法,巴子拳棍,口拳。歷經北宋青城山茶農王小波,李順起義造反,建立大蜀農民政權的戰爭洗禮;元代明玉珍在四川建立大夏政權,清代白蓮教義軍入川鬥爭為峨眉武術帶來的發展契機。至此,峨眉武術已成熟地發展為鼎立中華武術的三大流派之一。
這一時期,峨眉武術更強調功與技,內與外的結合,所謂“打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練功不練拳,登峰難上難”,“打拳不裝桶子,(內功)必定是個空子(門外漢)”。明代著名的愛國將領,右僉都御史唐順之在觀峨眉道人練拳後寫下了《峨眉道人拳歌》(見《荊川先生文集》卷二),形象地描述了峨眉道人的精湛武功,其硬功,一頓足則“崖石迸裂驚沙走”;其武技“拙里藏機人莫究”;其盤功柔術:“百折連腰盡無骨”;其靈活“一撒通身皆是手”其內功修為“余奇未競已收場,鼻息無聲神氣守”從起勢到收勢,變化莫測,峨眉武術莊技一體,內修外練,後發先至的特色表現得淋漓盡致。
明吳殳著《手臂錄》云:“西蜀峨眉山普恩禪師,祖家白眉,遇異人授以搶法,搶法中包括治心,……攻守,審勢……破諸器……”等篇。
明末清初,峨眉武術拳種流派已大有發展,晚清湛然法師所著的《拳乘》(殘本)開篇就有:“一樹開五花,五花八葉扶,皎皎峨眉月,風義滿江湖”的詩句,“一樹”指峨眉。“五花”是指灌縣的青城,豐都縣的青牛,通江縣的鐵佛,開縣的黃陵和涪陵縣的點易等五個當時袍哥組織連絡的堂口地名。“八葉”是指“四川武術”當時影響面最廣,傳人最多的“僧、岳、趙、杜、洪、會、字、化”八大武術門派。但《拳乘》(殘本)注釋中未肯定“僧、岳、趙、杜、洪、會、字、化”等“八葉” 就是“峨眉武術”。除這八大門派之外,還有其它一些門派都有自己的特點和傳人,有的甚至遍及國內外,如明代嘉靖年間由峨眉山碧雲,靜雲兩位法師傳授下來的八盤掌,經河北文安縣董海川在清代嘉慶末年來川習學,苦心習練,結合自己遊歷江南習學的各家拳法之精華,經八年而創編成“八卦掌”,在國內外廣泛流傳;又相傳峨眉山萬年寺旁一道長,在深山觀察群猴互斗及蛇獸相搏之態,取猴的機靈和蛇的柔猛融入拳中,創編出“火龍滾”“四平拳”等為主的拳術,因萬年寺楹聯中有黃林二字,遂取名為“黃林派”;清末仙峰寺太空法師及神燈長老和九老洞清虛道人合作創編了一種吸內外家之長的拳術,因太空法師禪修在子午二時,故稱“子午門”。“俠家拳”是俠客李鬍子從峨眉山學去的,“白眉拳”是峨眉山白眉道人所創,此二拳現流傳廣東、香港、澳門等地,此外,不少由全國各地流傳來川的各種拳派,在與峨眉武術多年的交流,融合中逐漸被同化,慢慢也演變成為峨眉拳系中的成員,為峨眉武術增添了更為豐富的武學內涵。
峨眉武術與少林武術、武當武術的風格特點差異。
俗話說:“武以寺名,寺以武顯” 少林寺之所以天下聞名,完全是因為禪武結合,相得益彰,集禪武於一身所至。而少林武術依託河南少林寺得名,佛文化為少林武術的發展奠定了豐富的文化基礎,佛教系印度傳入的外來宗教,而少林武術的運動特徵又是以外剛為主,故千百年來,武術界俱稱少林武術為外家功夫。
武當武術依託湖北武當山道教而得名,道家祖師爺李耳(老子)是中國人,唐朝天子姓李,唐高宗追尊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一度視道教為國教,道文化為武當武術的發展創造了很好的條件,而武當武術的運動特徵又是綿里藏針,以內寓剛,故千百年來被武術界稱為內家功夫。
峨眉武術起源於神仙文化,凝聚集合了道、佛學說的精華,充分吸收了歷史上三次南北武學在巴蜀大地大融合所帶來的優秀基因,這一切,為峨眉武術的廣博優秀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無欲則剛少林宗,專致氣柔武當功。三足鼎立平秋色,莊寓剛柔峨眉風
在風格特點上:少林武術主要以樸實無華、內靜外猛、勇猛強悍著稱。以先下手為強、先發制人、不給敵人喘息機會而形成一種技擊性強、利於實戰的風格。以拳打一條線、威發臥牛地、聲如雷、勢如火、動如閃電,打人不見形、打了還嫌遲、拳打一氣連等特點,而獨創一家,在國內外均享有盛名。
武當拳以內養行氣、外柔而內剛、制敵自衛為目的,其技擊原則是捨己從人、後發制人,以靜制動,以逸待勞,乘勢借力,要求鬥智不鬥力,尚意不尚力。在對敵時,要求化去對方的勁力,而不宜以硬對硬(貴化不貴抗);步走弧形(圈步),進以側門(從敵方身側搶進);動如蛇之行,勁似蠶作繭,心息相依,閃展巧取。
峨眉武術顯著的特點是:內修外練、剛柔並濟、莊技一體、形神和一。出手指掌當先,身法柔靈步為先,五峰六肘活為先。技擊上講究擒拿封閉,背鎖刁揉,鉤彈針踢,吞吐浮沉,後發先致;實戰中要求粑粘聯鉤搭、套托隨繃擠。在承傳彭祖養生精要;博採金頂白雲禪師的峨眉十二莊精髓,道教“山中宰相” 范長生,“近代壽仙”李真果的長生久視之術後所形成的“使人在享受健康生活帶來樂趣的同時獲得長壽的峨眉養生之術”更是令人嘆為觀止。

拳法秘籍

讚歌

絕藝驚人俠士風,千年擊技古今同;勘開玄理樹新幟,悟透禪機棄舊功;
假身玉女虛是實,真諦蛾眉有非空;諸家應復昔時面,妙處自然在箇中。

拳志

祖師原為一道姑,後入佛門,是為道門修煉,佛門正果。
是時,師善擊技,喜研各家拳法,慮各家拳法繁雜,莫衷一是,女子禦侮,另有不同,遂探各家之拳意,另僻蹊徑,創不接手之拳法,獨樹一幟。積十三年,始臻大成,身旁弟子習之,呼之玉女拳法,同道相譽,稱曰蛾眉拳。後弟子至峨嵋山,偶諧其音,始稱峨嵋。此拳名之始末也。恐汝不識,為汝志之,師本與世無爭,娛身可矣,禦侮可矣,奚傳姓名,是以立規,以戒弟子:一曰不言師,二曰不與人較技,三曰不在人前演藝,此其意自明矣。
不言後師,前師永存,技而晦之,自可全身。

心解篇

陰陽易位,乾坤倒轉,玉女之拳。拳不接手,槍不走圈,劍不行尾,方為蛾眉。
爾以丹田,我以湧泉;爾以根摧,我以梢牽;爾以意求,我以自然;自然功成,無影無形。
意在形外,其體自松,其氣自盈,其道自通,內勁通靈,玄妙自生。
意催筋節,每見拙形,人已先知,何堪交鋒。意摧形,其動必緩,其形必露。形追意,其勢必速,其力必透。是以意比形長,力透強梁;意比形短,打人不遠。氣沉腳根,入地三分,手近胸膛,意透脊樑,縱透七尺,亦比短強。
勁整者,意整,形整,力整之謂。力透者,意比形長之謂。內勁之旨,氣沉力整,意透是也。無柔,剛何以生,無剛柔何以用。
見之似好婦,奪之似懼虎。心如處子,神淡淡而對敵。
手如三春楊柳,步如風擺荷葉,玉女挪蓮,形飄飄而迷離。
拔而站矣,沉而發矣,飄而走矣。上拔則虛靈頂勁之謂,下拔則松肩沉肘之謂,前後相拔則力貫指端之謂。遂成渾圓一氣。
低姿入地,力從根發,勁整而力聚;高姿飄然,機含萬變,泰然而處敵。
形斷意不斷,勢停意不停,敵何機可乘。爾須知:接手之拳,以萬對萬,不接手之拳,以一對萬。接手之拳,以防開打到為最;不接手之拳,以讓開 打到為法。男子自是力強,莫與力敵;女子自是質弱,當以法取。
出必向神,彼何功可施;行必移魂,我何式可尋。
身形似箭,嘎然而止,步到手到者,必是周身之勁。意在形內,以意催力。先成步而後發拳者,定是一臂之力。步不至,招無功;面不過,手必空。此一臂長,一腳距之奧妙也,則步入我距必被我踢,而過我手,必被我擊矣。
讓隨之法,如影隨形,不接手而知敵意,唯此門徑。讓者,避其擊點而走之,視有卻無,近我則越長矣。逼者,過其守點而擊之,視無卻有,退我則越促矣。
爾擒我,是不欲我逃矣,然此時爾亦不欲逃矣,是爾擒我,等我擒爾耳,擊之可矣,又何懼哉。
故化萬法為一法,以一法破萬法,玉女之拳,後發先至,以靜制動,內手之秘。
又須知:
輕描淡寫,煉神之法,自然中求真,蛾眉門徑,功成於不知,拳出於無意,功至化境。
神要靜,臨敵不能靜,有招也無用。
氣要穩,臨敵不能穩,出手也不狠。
心要狠,出手莫留情,留情必不贏。
機要準,見機莫遲疑,遲疑來不及。
月印千潭,只是一月;說破玄機,只是一理。識之者,謂其妙法橫生,無衣無縫,而五體投矣;不識之者,如讀天書,隔山打牛而責其狂妄,嗤之以鼻矣。是故告我弟子,識者寶之,不識者哂之,高山流水,陽春白雪,自不足怪也。
高山流水覓知音,一拓白雲在深處。

神形說

意者內也,不可見之神也。形者外也,可見之身形也。欲得力整,先須形整;欲得形整,先須意整。是以習技之初步功夫,一曰調身,身松則神順;二曰調神,神順則形順;三曰調形,形順則力順。有此三順,則身自松,神自靈,形自順,力自整矣。是以欲求形似,先求意是,意是而形是,意非而形非。故曰:”莫嘆難,莫嘆難,勸爾從里往外練,不在外邊在內邊;內里通,一身輕,玄紗天機自然生。”此至言之謂也。是以此術也,由里及外之術也。意者內也,形者外也。先練意,後練力,先求松沉,後求柔活,再達剛強,以先天之靈意,導後天之拙力,由是意動形隨,力由內發,剛由內生矣,由是則柔而不軟剛而不僵矣。由此知之,意到形隨者,入門矣;意到形到者,可搏矣;意到形到,未知孰為先後者,則化矣,玄妙之機隨意而生矣。

剛柔說

柔者剛之本,剛者柔之用,若欲極剛必力極柔,剛柔相濟,蛾眉之本傳也。故與敵交手,未發手時,宜鬆柔靈活,不用一絲一毫之強勁,即松肩沉肘,虛領頂勁,外松內聚,飄然輕靈,若即若離,若假若真,寓隨時變化之機而以意示形。
發手時,則迅雷不及掩耳(手在何處便從何處擊人),極剛極強(剎時間集全身之力於一拳,有雷霆萬鈞之力)。
故曰:手如三春楊柳,步如風擺荷葉,出手似閃電,發力如雷霆,靜如處女,動若脫兔,其蛾眉之謂也。
然世有以剛求剛而未能剛者,是未知若欲極剛必為極柔之道也。是以習技未達者,多形過於意;造詣較深者,則以意示形。形過於意,拳未發而形先動,騙則人知之,攻則人知之,退則欲收不止,進則欲罷不能。意死,手死,步死,何柔活輕靈之有!以意示形,拳已出而人不知,指東打西,示退而進,若即若離,若假若真。當手者是處皆手而莫辨真假;旁觀者,若見放箭而未見開弓。攻也,人不知其所守;守也,人不知其所攻。其變化莫測,玄妙橫生,庶幾可隨必所欲矣。是以剛柔相濟之道,蛾眉之本傳也。

攻守秘訣

陣:出手一式站方圓,變化四方任周旋。
註:出手陣式,須利於實戰,便於攻防,能進能退,能內能讓,難人之進,利已之攻,攻守變化,皆可藏於一式之中,使敵無可窺我之變化,如太極之一極生兩儀,兩生四象,四象變化無窮者是也。其法:萬法歸一(常叫陣式),玉女挪蓮(常叫十字步)。
探:門戶不開用手探,宗法步法動中觀。
註:遇敵交手,未知敵之技藝若何,不可冒然而攻,宜以虛式引之,叫開門戶,牽動步勢,窺敵防我所出之宗法步法若何,然後相機而行,伺機而動可也。其法:龍女拂袖(即探手或引手),杏花出牆(單出牆或腳探)。
讓:手凶勢凶莫怕他,讓開一步自枉然。
註:敵我相攻,我身所在之位置,即為敵攻擊之目標也。敵若發手,無論何招式,無非欲擊我也。我遇敵攻來時,若讓開被攻擊之位置,則長無論何招何式,必落空矣,讓手之中,亦可窺敵之變化矣。其法:移身換影(分小讓,大讓,磨讓)
隨:能讓能隨是高手,如膠似漆緊相連。
註:能讓不能隨,是被動之守也。此打收手之法。彼來擊我,我即讓之,彼招發完時,其手必收,其勢必頓,我緊隨彼之收手跟而擊之者,即隨也。是以讓則避其銳氣,隨則擊其惰歸。其法:龍女戲珠(有隨前手,隨後手,上式隨三法)。
藏:若遇藏手莫相連,相連必挨暗中拳。
註:此暗中設伏之法。多以引手,頂手,讓手中用之。其法:藏手(引手藏低對腳,直射虎,倒身蹬三式。攔門拳,小讓,大讓,藏蘭花手三式)。
頂:你打我打先打你,欲動已動即動拳。
註:此後發先至,以靜制動之法。彼一欲動,或剛一出手,我未等彼之腳到,未等彼之手出,即發手擊之,後彼發手,先彼打到,擊敵於半式之中,則敵無論何招何式俱不能進矣。其法:玉女按蓮(分單頂一法,閃頂二法),玉女抽身(分撤步單頂,大頂二法),裙里腿(用反式,常叫低對腳),一面花(用反式,常叫攔門拳)。
逼:一式牽動莫停留,莫容起手進連環。
註:我頭手一出,敵若讓我,我頭手未發完,二手即連續擊之,使敵未有相隨之機,即逼也。其法:一面花(用正式),斜插一枝梅(用正式,常叫斜射虎),三步逼(分直,斜三法),倒踩蓮(用正式),玉女引路(即開路式),單插花(用正式)。
騙:故開門戶誘敵入,以假亂真玄中玄。
註:此欲左故右,欲上故下,欲遠故近,欲取故與之法也。式式必有假,真假必同時,須知真遇真時假,假遇假時真,誘編為至關,妙用存乎心,攻其必救,始為真騙。其法:指東打西(分上手,下手,單手三法),裙里腿(用正式,常叫三叫門),重摟腳(用正式)。單叫門,直射虎。
閃:此閃非比他人閃,入得門來始真傳。
陸海迎門三不顧,順風擺柳勢法全。
註:此讓開打到之法,彼來擊我,我於讓開被攻擊位置之同時,亦發手擊敵,與敵同時打到,則敵擊為虛,我擊為實,使敵未有還手之餘地,其必不能逃矣。是為絕手。入了蛾眉門,你打我也打,正是此謂。其法:閉月羞花(即反磨,為斜插一枝梅之反式),沉魚落雁(即正磨,為玉女引路之反式。),杏花出牆(用反式,即倒身蹬),玉女問路(用反式,即磨踢)。
錯:錯了還錯原非錯,玄中更玄確是玄。
入化通神能於此,贏人只用半招拳。
註:拳不接手,一錯也;顛倒所用,次非其時,又錯也。有此錯中之錯,則真假無虞,探騙之術無益矣。磨以讓為法,錯以頂為始。廣言其錯,式式或錯,錯中之錯,切莫輕說,藏手與錯法,乃看家拳中看家拳,非入室弟子,未可輕傳,只傳其八法,已足其用矣。

看家歌訣

十腳八手:十腳八手拜摩訶
六字真經:陳探讓隨藏帶錯
手采邊門:手采邊門要牢記
腳打中宮:腳打中宮猶可說
心無定意:心無定意情難審
行無定蹤:行無定蹤勢難摸
出乎自然:似無師出自然有
純乎性靈:如無身軀靈性多
能解此訣:嫡傳應識蓮花印
方為正宗:正宗須解認拳歌
十腳
裙里腿,倒拖裙,斜插花,倒踩蓮,單出牆,穿心腳,玉女問路,燕子穿簾,龍女取珠,觀音轉蓮。
八手
一面花,直射虎,觀音轉蓮,斜插一枝花,玉女按蓮,玉女抽身,閉月羞花,沉魚落雁。
六字
字名 其法
玉女挪蓮心無定意,行無定蹤。似守非守,似攻非攻。
龍女拂袖若即若離,若假若真。變幻莫測,幻手無形。
移身換影視則有之,動則走之。擊則空之,攻則無之。
龍女戲珠出手即讓,未收即隨,不打收手,方是真隨。
藏 手似讓非讓,似頂非頂。非讓亦讓,非頂亦頂。
錯 手攻非其時,顛倒所用,陰陽移位,乾坤倒行。
歌訣
站式方圓,探讓互摻,頂隨相用,逼閃相連。
存乎一心,騙為至關,有勇有謀,變化無端。
空空空,中中中,練到空時方始中,勸君莫學有中有,瞎子點燈白費蠟。
爾來習武,遁入空門,不有中有,不空中空;
習到空時,始達妙音,須知禪機,亦是拳文。
師承十分古來無,能接七分即高徒,若得十分藝,三分須自積。
人站門戶莫輕進,四方變化奧妙深,動中取勝爾須記,不欲勝人方勝人。
雞登步,小拐打,肘底錘,倒翻花,斜來七星點,扯**身扎,入了蛾眉門,你打我也打。

技擊要點

孟憲超認為,峨嵋拳是一種技擊性很強的拳術,無論是單人練習或雙人活手,都十分強調技擊性的套用與發揮,並由此形成了一些不同於其它拳術的要求和特點。下面,就這些方面作一簡要闡述,有不當之處,還望同道不吝指正。

手法要求

在手法上,峨嵋拳要求:
一要鬆柔靈活,不用一絲一毫之強勁。只有這樣,才能使自己經常處於隨時可以變化的良好狀態,才能比較容易地化掉對方的剛勁,才能從極柔狀態瞬間轉入極剛狀態,使暴發力得到最大的發揮。而且在手法上應忌生硬和僵直。
二要彈性出手。只有這種出手方法,才會使人體的本能速度得到最大的發揮:攻時自動彈出,使人猝不可防,收時自動彈回,使其欲隨不及,反彈之力無法套用。它還能使快速的出手方法與快速的步法協調一致,取得形整而力聚的效果。
三要充分利用一臂之長。拳經中講:“步不至,抬無功,面不過,手必空。”就是說,如果對方的進攻進不到我的一臂之長的範圍之內,那么,它是無法打到我的,因為它的拳也只有一臂之長。但是,他如果為了打我而進入了我的一臂之長的範圍內,那么我就可以用閃頂之法先將其擊出了,所以峨嵋拳在出手走式中是非常注意這個一臂之長的技擊特點的發揮的。它不允許把手臂縮得太短,而是要手臂儘量前伸,並隨著靈活多變的步法而靈活伸縮,使對方既摸不著,又離不開,以避開接手拳的長處,發揮不接手拳的特點。
四要手在何處,便從何處擊人。這種出手方法拳路近、出手快,又沒有預示。決不允許先引手、後發拳的方法,那樣既容易暴露攻擊意圖、又容易為敵所制。
五要“出必問神”。即每有真手出擊,必有假手相佐,假式攻其必救,多取人二目,此乃功力難到之處,真手同時打到,使其顧此失彼,接手就必然挨打。不允許沒有假動作的直接出擊。

眼法要求

峨嵋拳要求:臨敵時,要淡然對敵,面部無所表示,使對方無可捉摸,不允許呲牙咧咀,故作怒態,以免自散其神。
交手時,要注一掛余。即只用雙眼盯住對方的面部或雙眼,用餘光掛住其它部位就可以了。不要眼隨手動,打哪看哪,也不要左顧右盼,上下環視。那樣既容易暴露攻擊意圖和方向,也容易上敵假動作之當。

身法要求

在身法上:
一要多用高姿式,少用低姿式。高姿式伸縮性大,變化快,低姿式速度慢,不利於周旋。
二要儘量側身對敵。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減少可被敵攻擊的面積,同時也縮小了需要自己防護的範圍,而正面走式,露空太大。
三要出拳時儘量保持出擊的一條線。以便人在拳後面,進攻中也含著防守,使敵無懈可擊。決不要身先上,拳後出,把目標送給對方。
四轉換身法時的過渡動作要快,因這往往是露空挨打的時候。且忌身形過緩、轉換不靈。

步法要求

峨嵋拳對步法的要求有以下三點:
一,發力時要用跟步。這種步法能在快速走動中發力,能達到最大跨度,也能在快速運動中突然至步,有變化餘地。而馬步有死角,弓步勢易老,不宜採用。
二,走動中要用十字步。拳經中對這種步法的要求是:心無定意,行無定蹤,似守非守,似攻非攻。走起來要忽前忽後,忽左忽右,若即若離,若假若真。使對方無法判斷我的意圖。且忌意死、手死、步死、無輕靈轉換之勢。
三,變換中要虛實分明。不論走式或發力,峨嵋拳都要求雙腳不得同時放實,必須始終保持一腳實,一腳虛的態勢,這樣才能保持步法轉換的輕靈。它不靠硬弓硬馬來保持樁架的穩固,而是靠靈活多變的步法來保持身體重心的平穩。

意念要求

對意念的要求也有三點:
一,走手時,要把意念放在對方身上,這樣做才能使自己處於徹底放鬆的良好狀態。
二,發手時,要把意念放在打擊點的後邊,這樣做,擊中時才能形成透力。意比形短是打人不遠的。
三,進攻時,要形追意。即你一有進攻的念頭,你的身形就要追著這個意念打去。峨嵋拳家認為,只有這樣才能達到意形合一的地步,才會除去技擊中的多餘動作而快不可擋。不要先起意,後動形,用意去摧著形向前打,那樣往往產生未出手,先“示形”的毛病。

單練要求

峨嵋拳家認為:練是為了戰的,怎樣戰就怎樣練。
所以峨嵋拳要求在個人單練中要以練單式為主。練時意在形外,設敵如在前方,一式一式的練習。它不允許把各個單式串成套路練習,認為如果那樣做,單練時,就會因為照顧上下動作的連貫而降低了每個抗法的功力,交手時,又會因為套路的固定形式而影響了技擊靈活性的發揮。
峨嵋拳家認為,單式的練習要用兩種方法進行:一是輕描淡寫的方法,即練意的方法,以練習勁力的順達,意念的集中和對拳術內涵的領會。二是練力的方法。“剎那間集全身之力於一拳”,以排山倒海之勢,雷霆萬鈞之力去拼搏。兩種方法必須交替使用,以求得張弛相得,剛柔相濟的效果,不允許用平均速度去練習。那是不符合實戰中的實際情況的。
對試手的要求
峨嵋拳家認為,這是活手活步前必須進行的基礎準備。不進行這一步,就無法進行下一步。這種方法主要由接手,揉手,探手,讓手組成。通過練習,使習者掌握與對方交手時的時機感,距離感,以及對對方真假意圖的判別和冷攻冷防的能力。在這個過程中,只準發半式,不準發全招,思想上也不要認為是在真打,以使習者在不知不覺中向實戰過渡。不允許一上手就真打,全無分寸,那樣容易造成傷害,使習者望而生畏而不敢參加練習。
對活手活步的要求
這是在基本掌握技擊法則和攻防技巧的基礎上,又經過試手練習後所進行的類似實戰的攻防練習。習者可以運用自己掌握的法則與技巧互為攻防,任意制敵。只有用上了,才算學到了,這是峨嵋派的最後歸宿。峨嵋拳家認為,不走完這一步,就不算走完了學習武術的全過程。因此,要求習拳者必須參加這個階段的訓練,否則,就不算學了拳。
對規範與自由的要求
關於規範,峨嵋拳家認為,學拳的前期階段是一定要講規矩的,每個招式,每個動作都要十分準確,因為這些都是前人的經驗總結,不這樣做,就學不到本拳的特點,打不出本拳的風格。
但是到了後期階段,學是為了用的,學了拳,不能讓拳架成為一種約束,要從拳架中解放出來,自由運用,盡情發揮,使拳技成為自己的一種本能,打起拳來,就要像拳經中所要求的那樣:心無定意情難審,行無定蹤勢難摸,似無師出自然有,若無身軀靈性多。只有這樣,才算藝上了身。各自的偏長,各自的技擊特點和風格都要在這個時期形成,這是必然的,只要是在不違背峨嵋拳技擊法則的前提下所進行的,就不允許多加指責,以免限制了個人技能的發展。

不接手法

在與敵交手中,峨嵋拳派主張不接手為上策,這是因為:
一,對方出拳若架格摭攔,天下拳術種類繁多,你不可能提前知道各家拳術的變化,就是知道了,也是學不勝學,防不勝防的。
二,攻是主動的,防是被動的,防法跟著對方的手法走,很容易為人所制,倒不如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不按他的圈套打為好。
三,行家出手,有真有假,接手就可能露空挨打。
四,男子自是力強,莫以力敵,女子自是質弱,當以法取。
因此,峨嵋拳在遇敵交手中,不抬,不架,不格,不攔。它不注重對方出什麼手什麼腳,只注重對方身體位置的移動和變化。它認為,手和腳都是長在身軀上的。截住了身軀就制住了根本。並認為,面部和身軀在千變萬化的攻防中,在攻來的一瞬間是相對不動的,是最容易被攻擊的,因為攻來時對方的面部不能不向著我,身軀不能不對著我,步子不能不接近我,這樣,我就可以用攻擊對方面部,身軀或步子落點的辦法來制敵於要收不能,要發未至的半式之中。
從這種主張和要求出發,就形成了獨具特點的峨嵋拳的技擊法則:十字攻守秘決。

攻法簡析

陣法:這是與敵周旋時對身法和步法的要求。即要求高姿站式,側身對敵,小跟步進退,十字步亂敵等,以難敵之前,利己之攻,使敵無懈可擊。
讓法:拳經中叫做避其擊點而走之。這是一種於敵攻來時讓開被攻擊之位置,使敵任何招數都要落空的一種方法。
(扌閃)法:這是一種於讓開被攻擊位置的同時亦發手擊敵,打敵來的位置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往往與敵同時打到,使敵無法變化。
頂法:這是不讓對方出門,擊敵於半勢之中,使敵完不成攻擊時所需要的位置移動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攻方被擊時也是無變化餘地的。
讓,頂,(扌閃)三法是峨嵋拳的主要防守法則,也是後發制人的精華。
控法:這是一種與敵交手時,不知敵之技藝若何,以假手假式試探虛實的一種方法。
隨法:這是打收手的一種方法。即在對方攻完的一瞬間,緊隨對方的收手跟而擊之的一種方法,只要對方在換招過程中稍有停頓就可能露空挨打。
通法:拳經中叫做過其守點而擊之。這是一種用控法牽動對方步勢,使對方產生位置移動時連續進擊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往往層層緊逼,不給對方還手和用隨法之機。
騙法:這是一種攻其必救,擊其空檔,示退卻進,聲東擊西的一種方法。在峨嵋拳中是每發必有的。
藏法:這是一種在招法轉換中加伏手的一種方法,主要是為了對付隨法的進攻。
錯法:這是一種反著法,在防守的時機都用攻法,顛倒所用,反打正著,有意為之,往往造成對方送上門來的結果。
峨嵋拳家認為:若能熟練套用上述法則和技巧,雖然招法不多,也會象下棋一樣,十六個棋子,也能下出千變萬化的戰局來。
據近年統計,目前四川省內共有67個拳種,流傳1652種拳械套路,另有276種功法。在這67種拳種中,屬於四川本地的拳有28個,占總數的41.79%。明顯屬於少林拳系的拳種有27個,占總數的40.30%。另外12個拳種屬於其他拳系。
四川是西南經濟文化大省,歷來具有胸襟開闊、兼容性強、求新求變的特點。巴蜀文化是中國最富於包容性的地域文化之一。它既不像中原文化那樣,具有頑強的民族主導意識,以致為自尊和歷史因襲所累;又不像嶺南文化那樣,帶有鮮明的臨海地域色彩,表現出強烈的功利趨向和物慾追求,以致偶爾失落了自我;也不像吳越文化那樣,浸潤著歷史的自豪感,在輕鬆與小巧之中沉醉於那悠遠的神韻,以致很難顯示出大度,而是襟胸闊大,兼收並蓄,在廣泛汲取外來文化的基礎上,熔鑄出飽含巴蜀情調的地域文化來。
峨眉拳系正是巴蜀文化的一個縮影。

四個大類

峨嵋拳系已知有200多個拳路,可歸納為峨嵋高樁拳、峨嵋矮樁拳、峨嵋客架拳、峨嵋法象拳四大類。
第一類:峨嵋高樁拳
這類拳術,拳架高,步勢活,擊法嚴密,手法豐富,拳腳敏捷,掌指並用。主要技法有盤、破、標、鏟、騰、挪、閃、撞、吞、浮、沉等,講究“功法一體,以氣催力,內外兼修,動靜結合”。突出地使用“五峰”(即頭峰、肩峰、臀峰、肘峰和膝峰),“六肘”(砸肘、頂肘、撞肘、盤肘、壓肘和架肘)各種擊法,具有“一撒通身皆是手”的特點。在散手較技時,強調“偏(側)身而進”,“疾進速退”、“擒拿封閉、挨肩擠靠、封襠鎖腳”,要求“軟迎柔化、閃躲圓滑”、“遠打近抓挫肩撞”以及“強打蜻蜓點水,弱打猛虎撲食,逢強智取,遇弱活拿”等戰術,忌諱硬拚死斗,力求快打、遠打。故有“高樁長手”之說。
峨嵋高樁拳的主要拳術有:拗樁連環、驚捶、峨嵋八法、七步雲腳、黃林小手、綠林短打、驚拳、峨嵋六合拳法、紅扣六肘、單鳳拳、雙鳳拳、抖樁、點斗、宰、撬手樁、盤破、正樁、扣樁、六合雲手、白眉拳、虎掌八步、蹬樁、四平、捆手峨嵋金剛捶、綠林七捶、游擒、金鎖手、七花、八陰、陰火、番車、火焰燒山、工字連成、吊樁、自然拳、白蘭童子下山、竄子手、峨嵋六肘、南拷捶、車轉捶、子午掌、猛虎覓食等等。
第二類:峨嵋矮樁拳
矮樁拳,拳架低矮,拳勢小巧,步勢沉穩,拳平短快,掌指變用,肘膝交加,腿法低猛,攻防結合,單邊防護,是一種“拳不及身指及穴”的特別拳術。這類拳術以纏、提、摟、抱、抽、撞、扣、戳、攔、掛、砸等技法為主。散手技擊時,常以雲手擾亂對方視線,乘隙而攻之,故有“不畫圓,不成拳,敵人手來無法攔”之說。矮樁拳十分講究“慢拉架子快打拳,剛柔緩爆急為先”,架勢低,步繞行,短手短腿快打人。要求出拳要鑽,出掌要番,身法運用熟。團、裹、抱、吞、吐、浮、沉、軟、綿,大小交錯變化,專攻對方下三路。因此,矮樁拳術具有閃、展、伏、縮、圓、滑、奇巧等特點,其風格別樹一幟。
峨嵋矮樁拳術的主要拳路有:平樁、峨嵋劍手、飛手、纏腿、纏樁、肘樁、偏樁、花劍樁、蹬籠樁、宛掌、銀門、夾馬、俠拳、溜絲、金剛拳、問津、纏絲手、滾樁、總樁、八門、六連、貓兒、二路、八角、梅花肘、六角樁、小地盤、十八難、半樁、遁龍樁、小連樁、松身十二手、跌樁、練步拳、十二手濫纏絲、地功拳、拐子、探花、五官、霸王捶、七星捶、得勝捶、四水歸池、十字紅拳連拳、羊馬提樁、九步捶、新分對、老分對、游塘等等。
第三類:峨嵋客架拳
峨嵋客架拳是外來的關西拳、關東拳、少林拳、江西拳、湖北拳、湖南拳、福建拳、廣東拳等各路家拳長期流傳在四川,被民間改造後而形成的魚門、蘇門、羅門、陳門以及僧門、岳門、趙門、杜門、洪門、化門、字門、會門等拳派。這類拳術,既保留了原來拳路的主要特點,又具有四川地方拳術風格,且與原來拳路有一定區別。
峨嵋客架拳,動作明快,剛中寓柔,動中有靜,快慢相兼,拳架清晰,姿態比較舒展,優美。既具有外家拳法技擊精華,又具有內家拳法之功力。經過百年改革、發展和提高,已與全國各地流行的少林拳、查拳、洪拳、華拳、彈腿以及太極拳、形意拳、八卦拳、通臂拳等拳術大不相同。峨嵋客架拳已經成了四川地方拳的總稱。其共同特點是:手法細密,架勢開展,腿柔而剛,勁發烈快,講究手法的盤、拔、砍、宰、穿、繞、撩、掛的縱橫變化,一法多變,一掌多用,步法靈活,竄蹦跳躍、騰挪閃展、起伏轉折都體現出輕、快、穩、準、美等特色。尤其注重手、眼、身、法、步、精神、氣力、功的修煉,強調身體的俯仰屈伸,擰旋摺疊,柔中寓剛,自然和順。
峨嵋客架拳有百餘路。其中主要拳路有:洪門手、大洪拳、小洪拳、二路紅拳、太祖紅拳、燕青紅拳、八大擒拿功;十八手、無字手、雪花蓋頂、移步雙控、一馬見霸王、十八摩橋功、五虎下西川、大十字、小十字、燕青拳;大連城、小連城、黑子連成、斗方連成、飄帶連成、連成番樁、大連環、小連環、背腿連環、連環一字掌、十二連掌、橫步連環掌、拗樁連掌、連八腿;趙門一字、二堂、三心、四門、五虎、六合、七星、八宿、九門捶、十字拳;峨嵋岳家拳、岳拳、岳氏連拳、岳氏短打、追風、過風、躲風、奪風、出門烈馬;過五關、四馬投唐、小功力拳、判官脫靴、簡步十字捶、奇門拳、黑虎拳、青龍拳、盤龍拳、烏龍拳、大八仙、太平拳、神拳、花打四門、鴛鴦步、一路旭拳、攔馬拳、鹿通、歇戰、天罡拳、毒蛇吐信、百練拳、萬拳歸宗、佘門一字捶、過江拳、各部八聯拳、五虎單邊、封侯掛印、三門樁、祥花拳;貼身靠、三十六閉手、制化十三法、解鈴、扣繩、猛虎出林;八卦南拳、梅花拳、前梅花、後梅花、一字梅花、二字梅花、單鞭拳、血濺拳、花棍拳、武鬆手、十八羅漢拳、雙刀手、連臂捶、形工拳、四門頭部、小神拳、二十八宿會昆陽、單鳳朝陽、地躺拳、滿架葡萄、南山撤拗、六合八法、十二軟手等等。
第四類:峨嵋法象拳
法者技擊方法也,象者形態也。峨嵋法象拳是取形練擊,法寓形中,形神兼備,法象一統的象形拳術。這類拳術的共同特點是:動作生動奇巧,形態惟妙惟肖,拳藝妙趣橫生,勁發柔快,風格殊異。
峨嵋法象拳術的主要拳路有:蟹拳、鷹鶴拳、虎掌拳、長鷹拳、子拳、鴨形拳、鷹醉拳、白猿二十式、龍形拳、蛇形拳、醉拳、羅漢拳、貓兒拳、鷂子拳、猴拳、虎豹拳、燕形拳等。
峨嵋法象拳,不盡同全國各地流行的猴拳,即以摸仿猴子的生活動作而少擊法的猴形拳,醉拳即以醉形醉態為主,而少武林技擊法的醉酒拳,也不盡同於少林龍、虎、蛇、鶴、豹等拳路。以蛇形拳為例:少林蛇拳主要形態、體柔、掌快、步活、身靈、姿態宛如一青蛇斗雀。而峨嵋蛇形拳,則外練手眼身,內練意氣心。從動作方面則表現出手畫圓,步繞環,身要擅,揉腰幌肩擊法全,沖拳、插拳、戳指、踢腿、點腿、蹬腿、掃腿等無不在運動中擊發,故其變化藏於形變之中,風味甚濃。
峨嵋拳是中華武術的一大技術流派,源遠流長,是當代武術亟待發掘的重要寶庫。為著繼承峨嵋派武術遺產,應大力進行挖掘、整理,理出峨嵋派武術的拳理、技法、功法、淵源和形成等的系統來。

文化內涵

據統計,四川省內共有67個拳種,流傳1652種拳械套路,另有276種功法。在這67種拳種中,屬於四川本地的拳有28個,占總數的41.79%。明顯屬於少林拳系的拳種有27個,占總數的40.30%。另外12個拳種屬於其他拳系。
四川是西南經濟文化大省,歷來具有胸襟開闊、兼容性強、求新求變的特點。巴蜀文化是中國最富於包容性的地域文化之一。它既不像中原文化那樣,具有頑強的民族主導意識,以致為自尊和歷史因襲所累;又不像嶺南文化那樣,帶有鮮明的臨海地域色彩,表現出強烈的功利趨向和物慾追求,以致偶爾失落了自我;也不像吳越文化那樣,浸潤著歷史的自豪感,在輕鬆與小巧之中沉醉於那悠遠的神韻,以致很難顯示出大度,而是襟胸闊大,兼收並蓄,在廣泛汲取外來文化的基礎上,熔鑄出飽含巴蜀情調的地域文化來。
峨眉拳系正是巴蜀文化的一個縮影。

武術源流

吳信良在《峨眉武術縱橫談》介紹,峨眉山經歷了神仙文化,道文化,佛文化各領風騷自數千年的歷史變遷,在客觀上為峨眉武術融神仙文化、道佛文化於一體奠定了無可非議的理論基礎,形成了與少林禪佛武術、武當道家武術有著明顯區別的鮮明特色。

奠基於神巫

“蜀國多仙山,峨眉邈難匹” (唐.李白)先秦以來,峨眉山就被人們視為仙道之地,據《魏書、釋老志》載:“軒轅皇帝問道於峨眉山”,向誰問什麽道?《抱撲子》十八卷(地真)中云:“到峨眉山見天真皇人於玉堂,請問真一之道。皇人曰:子既君四海,欲復求長生,不亦貪乎?”。原來是求長生之道。《三洞珠囊.相好品》還想像出“皇人身長九尺。玄毛被體,發才長數寸,居峨眉北絕岩之下。”又山上有伏羲、女媧、鬼谷諸洞…
天真皇人、伏羲、女媧、鬼谷子等都是當時人們心目中的神仙。 在漢代文士劉向,晉代著名養生家葛洪的文章中,俱稱峨眉山為仙山,有仙人修信。由此可見,在道佛文化進入峨眉山以前,峨眉山乃是人們心目中想往與憧憬的仙山,是神仙居住的地方。“仙” 字正是“人”經過修行能長生不老而遷居“山”中的意思。《釋名·釋長幼》曰:“老而不死曰仙,仙,遷也,遷入山也,故其制字人旁作山也。”說明在古人心目中,仙是人做的,人長壽非常就能成仙。而且一旦成仙,往往離開人世,遷居山上,並具有超人的能力。俗語說,快樂如神仙。神話中的神仙長生不老、無所不能。故引起上到天子皇帝,下到平民百姓,無不對神仙充滿嚮往。峨眉山作為古巴蜀先民嚮往的神仙之境,神仙文化自然而然滲透到了古巴蜀地區的每個角落,方方面面。作為當時贏得戰爭的重要手段,武術也不例外,中國最早的歷史文獻《竹書紀年》載:在殷王河亶甲統治時期,“三年。彭伯克邳 四年。征藍夷 五年。侁人入於班方。彭伯韋伯伐班方。侁人來賔 ” 作為一介養生家的彭伯(籛鏗)能攻占下作亂造反的邳州(今江蘇除州),伐班方而使侁人前來進貢,沒有震攝人心的“法術” 和卓絕的武功是不可思議的。《華陽國志·序志》說:“彭祖本生蜀,為殷太史”,彭祖無疑是巴蜀峨眉武術萌芽階段的先驅。彭祖原名籛鏗,因率兵征服當時名叫“邳”的徐州,在歷史上留下了 “彭伯克邳” 的輝煌一頁。受封徐州的籛鏗將徐州改名為彭城,因此後人方稱籛鏗為彭祖。生長並晚年壽終在蜀之武陽(今四川彭山縣)的彭祖自幼受當時流行於峨眉山的神仙文化和川東地區巫覡文化的影響,“天人合一”、“物我相融” “以生為貴”的經驗思維以及用歌舞儀式來接通鬼神的巫覡作法在當時科技並不發達的歲月中必然會對彭祖這樣的智者產生深刻的影響。可以說:“神巫現象是四川上古精神文化的主要創造者,它對四川的文化和武術的推進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舉凡天文、地理、曆法、術算、軍事、歷史、樂舞、醫藥、技藝等無不與神仙文化和巫覡的活動和創造有關。”
華陽國志. 巴志》載:“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 “巴師勇銳,歌舞以凌殷人”  這裡的歌舞即是“巴渝舞” 實質上就是峨眉武術套路的雛形,是一種巫術和搏殺術高度融合的實戰術。
在三峽庫區開縣,渠口鎮余家壩考古發現一處罕見的特大戰國墓葬群,發現的每一墓中都有七、八件戈、矛、劍、鉞等青銅兵器,這種情況除了充分地顯現了古巴蜀先民的尚武情結外,而青銅兵器上神秘的符號、紋飾、虎、蛇、怪獸等圖騰更是無不顯示出神巫文化的痕跡。這些雕刻著精美圖案的青銅劍在巴蜀先民的心目中不是一般的劍,它是具有強大而神秘力量的神劍、巫劍!是古巴蜀先民心中的戰神!
最早的神仙(職業巫師)其實就是最早的有名有姓的老祖宗。黃帝、蚩尤,都是把巫術練到頂級的神仙(巫師)。黃帝是 “有熊”部落的酋長,蚩尤則是圖騰為牛的部落酋長,雙方大戰一場,各自出動火神、雷雨之神、魑魅魍魎、旱魃等等神怪人物。蚩尤作法請神下雨,黃帝則驅動旱神天女止雨。在黃帝蚩尤大戰中,蚩尤鬥法失敗,於是被殺。最後是黃帝部落得勝,統領了中原。這是典型的巫師鬥法!這一仗決定了我們把自己稱為“炎黃子孫”而不是“蚩尤子孫”。
其實除了宗教目的的神仙以外,很多所謂的“神仙”,實際上就是百姓心目中的賢人名臣。人們寄希望於他們為自己扺御天災人禍,懲惡揚善,招財納吉,增福添壽……如黃帝、關公、瑪祖、伏羲、女媧、鬼谷、八仙、彭祖、岳飛等都是人們心目中的神仙。
春秋戰國時期,有不少文人方士為修練成仙隱居峨眉山。有位武士司徒玄空,號動靈子,耕食于山中,在與峨眉靈猴朝夕相處中,模仿猿猴動作,創編了一套攻守靈活的"峨眉通臂拳"。因為司徒玄空常著白衣,徒眾尊稱為"白猿祖師"。《中國武術史》記作“戰國白猿,始白名士口,字衣三,號動靈子”。1989年四川科技出版社《四川武術大全》稱“通臂拳,春秋戰國時,由白猿公所創,(姓白名士口,字衣三,道號洞靈子,即四川的司徒玄空。司徒年邁時人稱白猿道人,在峨眉山授徒甚眾)”。2001年版《樂山志》載為“白衣三,相傳戰國時仿山猿動作創編峨眉通臂拳,攻防靈活,在峨眉山授徒甚眾。”。《峨眉山縣誌》記載:戰國時期,‘白猿公’ 司徒玄空(姓白名士口,字衣三,道號洞靈子)創峨眉通臂拳,猿公劍法傳世。
東漢趙曄《吳越春秋、勾踐陰謀列傳第九》中記載,女俠越女應越王勾踐之召赴朝廷途中,持劍與自稱“袁公” 的老翁以竹過招,“袁公飛身上樹,變為白猿”;明代著名的愛國將領,右僉都御史唐順之(西元1507-1560年,嘉靖會試第一名),曾觀峨眉道人練拳,寫下了《峨眉道人拳歌》見《荊川先生文集》卷二,其中有兩句:“道人更自出新奇,乃是山中白猿授” ,這與“白猿祖師” 的說法一脈相承,有將司徒玄空神化的傾向。
綜上所述,從以養生術載入史冊的彭祖開始(《莊子、刻意》云:“吹口句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伸,為壽而已矣,此導引之士,養形之人,彭祖壽考之所好也”)到為最初的祖國統一大業立下了不朽功勳的“巴渝午” 及巴蜀先民,(《華陽國志》稱:“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著乎《尚書》。巴師勇銳,歌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故世稱之曰:“‘武王伐紂,前歌后舞’也”。牧野之戰,巴蜀先民輔佐周武王建立了周朝數百年的基業;秦大將“司馬錯率領巴蜀眾十萬,大舶船萬艘,米六百萬斛,浮江伐楚” 結束了春秋戰國五百多年的戰亂。)直至創峨眉通臂拳的司徒玄空。作為神巫文化奠基下的峨眉武術,一開始就非常注重內修和外練的統一融合,注重天人合一,物我相融,講究通過修練獲得健康長壽,致使峨眉武術還在孕育期就具備了形神兼備,內外雙修,剛柔相濟的武學特徵。

升華於道佛

東漢末年,道教在峨眉山上興起,修築宮觀,稱為“虛靈洞天”“ 靈陵太妙天” 。神仙思想作為一種文化凝聚力被道家大量吸收,設定了三清尊神(上清靈寶天尊 玉清元始天尊太清道德天尊)、玉皇大帝、四御尊神、東王公、西王母等各種等級森嚴的眾多神仙,在神仙文化“以生為貴” 的思想指導下,道士們把從彭祖那裡承傳下來的養生術作為一種求長生不老的手段,主張在清靜無為中進行自我的性命雙修,強調體內精氣神的修練,追求今生今世得道成仙。道家養生術與古巴蜀導引行氣術融合,形成了通過“吐納,導引,坐忘,心齋,守一”的內練法門。
佛教進入峨眉山的時間比道教晚不了幾年,東漢明帝時(西元57-85年)峨眉山藥農蒲公在長老坪發現“鹿跡”追尋到山頂看到“佛光”,去請教寶掌和尚,又到洛陽去見騰,法二師(印度僧人)二師認定是普賢祥瑞,蒲公回山之後,在發現“鹿跡”的地方舍宅為寺,即“初殿”,從而開創了峨眉山佛教的歷史。然而峨眉山佛教的興盛卻當在宋朝以後。西元980年,宋太宗趙光義遣使鑄造了重62噸,高7.5米的巨型普賢銅佛以及三千鐵佛供奉白水普賢寺(今萬年寺),從此,峨眉山便以“普賢道場” 逐步蜚聲海內外。
“南宋時期,峨眉山佛道雜處,每當山空夜寂之時,便有二盞神燈出現,有道士前往參拜,往往有去無回,峨眉山金頂寺明果(白雲?)禪師為探究竟,仗劍前往,方知系巨蟒作惡,明果(白雲?)斬巨蟒,剖蟒腹,道冠發骨尚存其中。眾道友甚感其德,紛紛棄道隨佛,由此,峨眉山道教日趨衰微,佛教日漸弘大……,這雖是佛門中的一個傳說故事,但峨眉山由道轉佛,最終成為佛門聖地卻是千真萬確的事實。
道家在發展的過程中吸收大量的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神仙思想不足為奇。可佛教在喬達摩悉達多王子菩提樹下頓悟開始,直至佛文化在東西方廣為傳播的過程中,也無處不顯現著神仙文化的風采。佛教神話承接古印度神話的傳統,恢弘恣肆,想落天外。佛教神話主要可分為世界神話與佛陀神話這兩大類,世界神話主要見於佛教有關“世界”、三界諸天、四洲、轉輪王、地獄、四生、劫、災和世界毀滅、人類社會和四種姓起源等種種神話傳說;佛陀神話主要表現在如:“佛經記佛陀從兜率天降世,化身六牙白象進入母胎,當摩耶夫人游藍毗尼園,右手扶無花果樹枝時,佛陀從其右脅降生,當時有神龍吐水浴佛母子,佛一出生就北行七步,宣稱三界唯我獨尊”。 “佛陀開口而笑,口光五色”, “爾時如來結跏趺坐,身毛孔中放千光明,普照三千大千世界,一光中有千蓮花,其一蓮花有千化佛結跏趺坐,如釋迦牟尼”等佛經的述事之中。
神話是古代人理解自然的方式,而巫術則是他們控制自然的嘗試,神話並不是憑空的幻想,而是來自人類的心靈深處,是集體潛意識的表現,是人類集體的夢境。夢境中浮現了神話的意像,所以坎伯說:“神話是公開的夢,而夢是私人的神話。”
正因為這種共性的存在,神仙文化成了峨眉武術融道、佛文化於一體的凝聚力。峨眉武術發展史中的一個重要人物 南宋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的金頂寺高僧“白雲” 禪師及他所創編的“峨眉十二莊” 就充分地體現了這種現象。
白雲禪師原來也系一道士,他根據道家內養練丹術,導引吐納法和醫家對人體陰陽虛實臟腑盛衰的機理,結合佛門中的一些動靜氣功的功法與峨眉武術中的技擊之法融為一體而創編的一種溶“莊”“技”為一體,合身心為一爐的健體強身,防身自衛的功法套路“峨眉十二莊”,十二莊中所講的技擊原則,“擒拿封閉,背鎖刁揉,鉤彈針踢,吞吐浮沈”等要訣,直到今天仍然是峨眉拳系中各分支流派的傳世秘訣,《峨眉十二樁、拿雲莊、旋風莊合訣》說的:“粑粘聯鉤搭、套托隨繃擠”八種技擊訣法,“粑粘”是聽勁分經的基礎,鉤搭是分筋錯骨擒拿手法的運用,“套托”是得勢進身的前提,“繃擠”是借力發勁,將對方發放出去的手段,這些都是峨眉武術中重要的技擊指導原則。(峨眉十二樁包括:天字樁、地字樁、之字樁、心字樁、游龍樁、鶴祥樁、拿雲樁、旋風樁、大字樁、小字樁、幽明樁、懸明樁)

雛形於歌舞

《華陽國志·巴志》說:“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巴師勇銳,歌舞以凌殷人” 這裡所說的歌舞,就是峨眉武術的雛形---巴渝舞,這種巴渝舞由於以搏殺術和巫術為主體,迷惑性和實戰性都很強,因此而令殷紂王的軍隊聞之膽寒而載入史冊。根據古文字的記載使人不由自主的產生了這樣的意境:“…巴蜀之師頭戴鵠羽,赤身裸軀胸被牛凱,膝肘以竹搬子裹纏,腰間幾片棕櫚裹臀…完全一付原始人打扮。更有甚者,前隊數百人手中俱無兵刃,十指都套著尖尖竹指搬。
後隊數千人前手持板盾,後手持劍、矛、戈、鉞…
隨著鼓樂聲聲驟起,巴蜀將士一唱眾和,群情激奮,陣前跳著奇奇怪怪的舞…
殷紂軍先前還戒備森嚴,嚴陣以待,漸漸地被那滑稽的動作惹得開懷捧腹,前仰後倒不能自已。
隨著鼓樂的變幻,巴蜀兵漸漸融匯到了殷商軍之中,不少殷商士兵不自覺地跟著鼓樂舞蹈起來…
整個情景哪還有戰爭的氣氛,完全成了一場巴蜀軍和殷商軍的大聯歡…
突然鼓樂一變輕鬆為激越。巴蜀士兵膝肘和十指上套的竹搬子一下成為了武器,俱各對著身旁的殷商兵扎了過去,一則是沒有防備,二則是兩軍完全混在一起,殷商士兵手中的戈矛等長兵器根本無法施展。瞬時間只聞得殷商兵哭爹叫娘亂成一團。
待他們反應過來已經晚了,還未動手,那竹搬子上餵過的麻藥發作開來。殷商士兵一個個頭輕腳重栽倒在地…”
《後漢書、南蠻傳》記載:“閬中有渝水,其人居多水左右,天性勁勇,初為漢前鋒,數陷陣,俗喜歌舞,高祖觀之,曰:‘此武王伐紂之歌也’。乃命樂人習之,所謂巴渝舞也” 。漢武帝承襲祖業,北伐匈奴,南征鷗越,縱橫大漠,常以巴渝舞來耀武觀兵於萬國使節,使平時桀驁不順的草原民族誠惶誠恐,臣服納貢。
在峨眉武術發展初期,四川的古先民們“喜則相戲,怒則相鬥” 把與野獸相搏、與敵人戰鬥中所獲得的搏殺技巧用簡單的“舞”的形式總結起來,形成了便於記憶和傳承的套路雛形---巴渝舞。在古巴蜀地區除了這種典型的巴渝舞外,還有很多以“舞”出現的峨眉武術套路雛形,如:“劍器舞”“鬥牛戲”“角牴戲”“跳劍戲”“板盾舞” “儺舞”等,此外,唐代峨眉山田道士還創編了“元鶴舞” ,彭道士創編了“玄鶴舞” 。還些以“戲”“舞”出現的峨眉武術套路雛形都具有神巫文化浸透的地域性特色,它們既是古巴蜀人訓練軍隊搏殺能力的手段,又是峨眉武術早期的套路雛形,為峨眉武術的成熟和發展奠定了大量的物質基礎。
至今在川東地區還有源於原始社會圖騰崇拜的儺祭演變而來的儺舞。演員們頭戴柳木面具扮演傳說中驅除瘟疫的神──儺神,用反覆的、大幅度的帶有武術神韻的程式舞蹈動作表演,多在固定的節日演出。這種以神巫文化為底韻、既娛神又娛人的巫歌儺舞據說早在先秦時期就有。

融合於雜家

戰國中期。公元前329年。秦王(惠文)派大將司馬錯率軍伐巴滅蜀,廢除奴隸制,改巴蜀二國為巴郡,蜀郡,並多次“移秦民萬家實之”由此,大量的楚越文化,中原文化和武藝注入四川,與巴蜀文化,巴蜀武術進行了歷史上的第一次大融合。
公元221年,劉備,關羽,張飛在成都建立蜀漢政權,大量的北方文化和武術,中原文化和武術再次注入四川,與巴蜀文化和武術進行了歷史上的第二次大融合。
明代張獻忠(公元1606-1646)於崇禎十七年入川,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權,張部游擊官兵將大量中原武術帶入四川,與巴蜀武術進行了歷史上的第三次大融合。
峨眉武術的發祥地峨眉山地處古西南夷,春秋戰國以來,雜家實學思潮就對四川的政治、經濟、文化乃至武術的影響極大(宋代就提倡儒,釋,道三教合一,宋元佑五年時建造的大足石刻造像中就有“孔子龕”“三世佛龕”“老君龕”甚至有三教共雕塑於一個合龕中的),峨眉山經歷了由道轉佛的過程,與其相鄰的青城山,成都青羊宮仍為古今道教聖地,峨眉武術處於這種“佛”“道”之間;加之歷史上的三次與楚越,北方,中原武術的大融合(近代的融合如抗戰時期等尚未計算在內),又使峨眉武術處在了“南”“北”“內”“外”之間,峨眉武術取百家之長,匯百川而成大海,莊枝一體,內外兼修,形神合一,技擊上講究後發先至的技術特點自然就非常容易解釋了。
綜上所述,峨眉武術正是在這種集楚越武術,中原武術與巴蜀武術大融合之精妙;以神仙文化為基礎,納佛道養生行氣術之精奧的過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種地域性武術。
明末清初是峨眉武術的成熟期,它在經過唐武則天創建武舉制,元代選仕制,明清代武舉制和歷代打擂比武制推動民間練武的過程中,承傳夏商時期彭祖的“養生長壽功” ,商周年代的“巴渝午”;春秋戰國時期司徒玄空的“白猿通臂拳” ;唐代峨眉田道士的“元鶴午” ,松潘羌族樊梨花的梨花槍;宋代大文豪,四川眉山人蘇軾的氣功著述《蘇沈良方》,峨眉長老德源撰寫的《峨眉拳》,峨眉高僧白雲禪師的《峨眉十二樁》;明代四川(安徽?)新都縣著名軍事家程沖斗的峨眉搶法,白眉棍法,巴子拳棍,口拳。歷經北宋青城山茶農王小波,李順起義造反,建立大蜀農民政權的戰爭洗禮;元代明玉珍在四川建立大夏政權,清代白蓮教義軍入川鬥爭為峨眉武術帶來的發展契機。至此,峨眉武術已成熟地發展為鼎立中華武術的三大流派之一。
這一時期,峨眉武術更強調功與技,內與外的結合,所謂“打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練功不練拳,登峰難上難”,“打拳不裝桶子,(內功)必定是個空子(門外漢)”。明代著名的愛國將領,右僉都御史唐順之在觀峨眉道人練拳後寫下了《峨眉道人拳歌》(見《荊川先生文集》卷二),形象地描述了峨眉道人的精湛武功,其硬功,一頓足則“崖石迸裂驚沙走”;其武技“拙里藏機人莫究”;其盤功柔術:“百折連腰盡無骨”;其靈活“一撒通身皆是手”其內功修為“余奇未競已收場,鼻息無聲神氣守”從起勢到收勢,變化莫測,峨眉武術莊技一體,內修外練,後發先至的特色表現得淋漓盡致。
明吳殳著《手臂錄》云:“西蜀峨眉山普恩禪師,祖家白眉,遇異人授以搶法,搶法中包括治心,……攻守,審勢……破諸器……”等篇。
明末清初,峨眉武術拳種流派已大有發展,晚清湛然法師所著的《拳乘》(殘本)開篇就有:“一樹開五花,五花八葉扶,皎皎峨眉月,風義滿江湖”的詩句,“一樹”指峨眉。“五花”是指灌縣的青城,豐都縣的青牛,通江縣的鐵佛,開縣的黃陵和涪陵縣的點易等五個當時袍哥組織連絡的堂口地名。“八葉”是指“四川武術”當時影響面最廣,傳人最多的“僧、岳、趙、杜、洪、會、字、化”八大武術門派。但《拳乘》(殘本)注釋中未肯定“僧、岳、趙、杜、洪、會、字、化”等“八葉” 就是“峨眉武術”。除這八大門派之外,還有其它一些門派都有自己的特點和傳人,有的甚至遍及國內外,如明代嘉靖年間由峨眉山碧雲,靜雲兩位法師傳授下來的八盤掌,經河北文安縣董海川在清代嘉慶末年來川習學,苦心習練,結合自己遊歷江南習學的各家拳法之精華,經八年而創編成“八卦掌”,在國內外廣泛流傳;又相傳峨眉山萬年寺旁一道長,在深山觀察群猴互斗及蛇獸相搏之態,取猴的機靈和蛇的柔猛融入拳中,創編出“火龍滾”“四平拳”等為主的拳術,因萬年寺楹聯中有黃林二字,遂取名為“黃林派”;清末仙峰寺太空法師及神燈長老和九老洞清虛道人合作創編了一種吸內外家之長的拳術,因太空法師禪修在子午二時,故稱“子午門”。“俠家拳”是俠客李鬍子從峨眉山學去的,“白眉拳”是峨眉山白眉道人所創,此二拳現流傳廣東、香港、澳門等地,此外,不少由全國各地流傳來川的各種拳派,在與峨眉武術多年的交流,融合中逐漸被同化,慢慢也演變成為峨眉拳系中的成員,為峨眉武術增添了更為豐富的武學內涵。
峨眉武術與少林武術、武當武術的風格特點差異。
俗話說:“武以寺名,寺以武顯” 少林寺之所以天下聞名,完全是因為禪武結合,相得益彰,集禪武於一身所至。而少林武術依託河南少林寺得名,佛文化為少林武術的發展奠定了豐富的文化基礎,佛教系印度傳入的外來宗教,而少林武術的運動特徵又是以外剛為主,故千百年來,武術界俱稱少林武術為外家功夫。
武當武術依託湖北武當山道教而得名,道家祖師爺李耳(老子)是中國人,唐朝天子姓李,唐高宗追尊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一度視道教為國教,道文化為武當武術的發展創造了很好的條件,而武當武術的運動特徵又是綿里藏針,以內寓剛,故千百年來被武術界稱為內家功夫。
峨眉武術起源於神仙文化,凝聚集合了道、佛學說的精華,充分吸收了歷史上三次南北武學在巴蜀大地大融合所帶來的優秀基因,這一切,為峨眉武術的廣博優秀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無欲則剛少林宗,專致氣柔武當功。三足鼎立平秋色,莊寓剛柔峨眉風
在風格特點上:少林武術主要以樸實無華、內靜外猛、勇猛強悍著稱。以先下手為強、先發制人、不給敵人喘息機會而形成一種技擊性強、利於實戰的風格。以拳打一條線、威發臥牛地、聲如雷、勢如火、動如閃電,打人不見形、打了還嫌遲、拳打一氣連等特點,而獨創一家,在國內外均享有盛名。
武當拳以內養行氣、外柔而內剛、制敵自衛為目的,其技擊原則是捨己從人、後發制人,以靜制動,以逸待勞,乘勢借力,要求鬥智不鬥力,尚意不尚力。在對敵時,要求化去對方的勁力,而不宜以硬對硬(貴化不貴抗);步走弧形(圈步),進以側門(從敵方身側搶進);動如蛇之行,勁似蠶作繭,心息相依,閃展巧取。
峨眉武術顯著的特點是:內修外練、剛柔並濟、莊技一體、形神和一。出手指掌當先,身法柔靈步為先,五峰六肘活為先。技擊上講究擒拿封閉,背鎖刁揉,鉤彈針踢,吞吐浮沉,後發先致;實戰中要求粑粘聯鉤搭、套托隨繃擠。在承傳彭祖養生精要;博採金頂白雲禪師的峨眉十二莊精髓,道教“山中宰相” 范長生,“近代壽仙”李真果的長生久視之術後所形成的“使人在享受健康生活帶來樂趣的同時獲得長壽的峨眉養生之術”更是令人嘆為觀止。

拳法秘籍

讚歌

絕藝驚人俠士風,千年擊技古今同;勘開玄理樹新幟,悟透禪機棄舊功;
假身玉女虛是實,真諦蛾眉有非空;諸家應復昔時面,妙處自然在箇中。

拳志

祖師原為一道姑,後入佛門,是為道門修煉,佛門正果。
是時,師善擊技,喜研各家拳法,慮各家拳法繁雜,莫衷一是,女子禦侮,另有不同,遂探各家之拳意,另僻蹊徑,創不接手之拳法,獨樹一幟。積十三年,始臻大成,身旁弟子習之,呼之玉女拳法,同道相譽,稱曰蛾眉拳。後弟子至峨嵋山,偶諧其音,始稱峨嵋。此拳名之始末也。恐汝不識,為汝志之,師本與世無爭,娛身可矣,禦侮可矣,奚傳姓名,是以立規,以戒弟子:一曰不言師,二曰不與人較技,三曰不在人前演藝,此其意自明矣。
不言後師,前師永存,技而晦之,自可全身。

心解篇

陰陽易位,乾坤倒轉,玉女之拳。拳不接手,槍不走圈,劍不行尾,方為蛾眉。
爾以丹田,我以湧泉;爾以根摧,我以梢牽;爾以意求,我以自然;自然功成,無影無形。
意在形外,其體自松,其氣自盈,其道自通,內勁通靈,玄妙自生。
意催筋節,每見拙形,人已先知,何堪交鋒。意摧形,其動必緩,其形必露。形追意,其勢必速,其力必透。是以意比形長,力透強梁;意比形短,打人不遠。氣沉腳根,入地三分,手近胸膛,意透脊樑,縱透七尺,亦比短強。
勁整者,意整,形整,力整之謂。力透者,意比形長之謂。內勁之旨,氣沉力整,意透是也。無柔,剛何以生,無剛柔何以用。
見之似好婦,奪之似懼虎。心如處子,神淡淡而對敵。
手如三春楊柳,步如風擺荷葉,玉女挪蓮,形飄飄而迷離。
拔而站矣,沉而發矣,飄而走矣。上拔則虛靈頂勁之謂,下拔則松肩沉肘之謂,前後相拔則力貫指端之謂。遂成渾圓一氣。
低姿入地,力從根發,勁整而力聚;高姿飄然,機含萬變,泰然而處敵。
形斷意不斷,勢停意不停,敵何機可乘。爾須知:接手之拳,以萬對萬,不接手之拳,以一對萬。接手之拳,以防開打到為最;不接手之拳,以讓開 打到為法。男子自是力強,莫與力敵;女子自是質弱,當以法取。
出必向神,彼何功可施;行必移魂,我何式可尋。
身形似箭,嘎然而止,步到手到者,必是周身之勁。意在形內,以意催力。先成步而後發拳者,定是一臂之力。步不至,招無功;面不過,手必空。此一臂長,一腳距之奧妙也,則步入我距必被我踢,而過我手,必被我擊矣。
讓隨之法,如影隨形,不接手而知敵意,唯此門徑。讓者,避其擊點而走之,視有卻無,近我則越長矣。逼者,過其守點而擊之,視無卻有,退我則越促矣。
爾擒我,是不欲我逃矣,然此時爾亦不欲逃矣,是爾擒我,等我擒爾耳,擊之可矣,又何懼哉。
故化萬法為一法,以一法破萬法,玉女之拳,後發先至,以靜制動,內手之秘。
又須知:
輕描淡寫,煉神之法,自然中求真,蛾眉門徑,功成於不知,拳出於無意,功至化境。
神要靜,臨敵不能靜,有招也無用。
氣要穩,臨敵不能穩,出手也不狠。
心要狠,出手莫留情,留情必不贏。
機要準,見機莫遲疑,遲疑來不及。
月印千潭,只是一月;說破玄機,只是一理。識之者,謂其妙法橫生,無衣無縫,而五體投矣;不識之者,如讀天書,隔山打牛而責其狂妄,嗤之以鼻矣。是故告我弟子,識者寶之,不識者哂之,高山流水,陽春白雪,自不足怪也。
高山流水覓知音,一拓白雲在深處。

神形說

意者內也,不可見之神也。形者外也,可見之身形也。欲得力整,先須形整;欲得形整,先須意整。是以習技之初步功夫,一曰調身,身松則神順;二曰調神,神順則形順;三曰調形,形順則力順。有此三順,則身自松,神自靈,形自順,力自整矣。是以欲求形似,先求意是,意是而形是,意非而形非。故曰:”莫嘆難,莫嘆難,勸爾從里往外練,不在外邊在內邊;內里通,一身輕,玄紗天機自然生。”此至言之謂也。是以此術也,由里及外之術也。意者內也,形者外也。先練意,後練力,先求松沉,後求柔活,再達剛強,以先天之靈意,導後天之拙力,由是意動形隨,力由內發,剛由內生矣,由是則柔而不軟剛而不僵矣。由此知之,意到形隨者,入門矣;意到形到者,可搏矣;意到形到,未知孰為先後者,則化矣,玄妙之機隨意而生矣。

剛柔說

柔者剛之本,剛者柔之用,若欲極剛必力極柔,剛柔相濟,蛾眉之本傳也。故與敵交手,未發手時,宜鬆柔靈活,不用一絲一毫之強勁,即松肩沉肘,虛領頂勁,外松內聚,飄然輕靈,若即若離,若假若真,寓隨時變化之機而以意示形。
發手時,則迅雷不及掩耳(手在何處便從何處擊人),極剛極強(剎時間集全身之力於一拳,有雷霆萬鈞之力)。
故曰:手如三春楊柳,步如風擺荷葉,出手似閃電,發力如雷霆,靜如處女,動若脫兔,其蛾眉之謂也。
然世有以剛求剛而未能剛者,是未知若欲極剛必為極柔之道也。是以習技未達者,多形過於意;造詣較深者,則以意示形。形過於意,拳未發而形先動,騙則人知之,攻則人知之,退則欲收不止,進則欲罷不能。意死,手死,步死,何柔活輕靈之有!以意示形,拳已出而人不知,指東打西,示退而進,若即若離,若假若真。當手者是處皆手而莫辨真假;旁觀者,若見放箭而未見開弓。攻也,人不知其所守;守也,人不知其所攻。其變化莫測,玄妙橫生,庶幾可隨必所欲矣。是以剛柔相濟之道,蛾眉之本傳也。

攻守秘訣

陣:出手一式站方圓,變化四方任周旋。
註:出手陣式,須利於實戰,便於攻防,能進能退,能內能讓,難人之進,利已之攻,攻守變化,皆可藏於一式之中,使敵無可窺我之變化,如太極之一極生兩儀,兩生四象,四象變化無窮者是也。其法:萬法歸一(常叫陣式),玉女挪蓮(常叫十字步)。
探:門戶不開用手探,宗法步法動中觀。
註:遇敵交手,未知敵之技藝若何,不可冒然而攻,宜以虛式引之,叫開門戶,牽動步勢,窺敵防我所出之宗法步法若何,然後相機而行,伺機而動可也。其法:龍女拂袖(即探手或引手),杏花出牆(單出牆或腳探)。
讓:手凶勢凶莫怕他,讓開一步自枉然。
註:敵我相攻,我身所在之位置,即為敵攻擊之目標也。敵若發手,無論何招式,無非欲擊我也。我遇敵攻來時,若讓開被攻擊之位置,則長無論何招何式,必落空矣,讓手之中,亦可窺敵之變化矣。其法:移身換影(分小讓,大讓,磨讓)
隨:能讓能隨是高手,如膠似漆緊相連。
註:能讓不能隨,是被動之守也。此打收手之法。彼來擊我,我即讓之,彼招發完時,其手必收,其勢必頓,我緊隨彼之收手跟而擊之者,即隨也。是以讓則避其銳氣,隨則擊其惰歸。其法:龍女戲珠(有隨前手,隨後手,上式隨三法)。
藏:若遇藏手莫相連,相連必挨暗中拳。
註:此暗中設伏之法。多以引手,頂手,讓手中用之。其法:藏手(引手藏低對腳,直射虎,倒身蹬三式。攔門拳,小讓,大讓,藏蘭花手三式)。
頂:你打我打先打你,欲動已動即動拳。
註:此後發先至,以靜制動之法。彼一欲動,或剛一出手,我未等彼之腳到,未等彼之手出,即發手擊之,後彼發手,先彼打到,擊敵於半式之中,則敵無論何招何式俱不能進矣。其法:玉女按蓮(分單頂一法,閃頂二法),玉女抽身(分撤步單頂,大頂二法),裙里腿(用反式,常叫低對腳),一面花(用反式,常叫攔門拳)。
逼:一式牽動莫停留,莫容起手進連環。
註:我頭手一出,敵若讓我,我頭手未發完,二手即連續擊之,使敵未有相隨之機,即逼也。其法:一面花(用正式),斜插一枝梅(用正式,常叫斜射虎),三步逼(分直,斜三法),倒踩蓮(用正式),玉女引路(即開路式),單插花(用正式)。
騙:故開門戶誘敵入,以假亂真玄中玄。
註:此欲左故右,欲上故下,欲遠故近,欲取故與之法也。式式必有假,真假必同時,須知真遇真時假,假遇假時真,誘編為至關,妙用存乎心,攻其必救,始為真騙。其法:指東打西(分上手,下手,單手三法),裙里腿(用正式,常叫三叫門),重摟腳(用正式)。單叫門,直射虎。
閃:此閃非比他人閃,入得門來始真傳。
陸海迎門三不顧,順風擺柳勢法全。
註:此讓開打到之法,彼來擊我,我於讓開被攻擊位置之同時,亦發手擊敵,與敵同時打到,則敵擊為虛,我擊為實,使敵未有還手之餘地,其必不能逃矣。是為絕手。入了蛾眉門,你打我也打,正是此謂。其法:閉月羞花(即反磨,為斜插一枝梅之反式),沉魚落雁(即正磨,為玉女引路之反式。),杏花出牆(用反式,即倒身蹬),玉女問路(用反式,即磨踢)。
錯:錯了還錯原非錯,玄中更玄確是玄。
入化通神能於此,贏人只用半招拳。
註:拳不接手,一錯也;顛倒所用,次非其時,又錯也。有此錯中之錯,則真假無虞,探騙之術無益矣。磨以讓為法,錯以頂為始。廣言其錯,式式或錯,錯中之錯,切莫輕說,藏手與錯法,乃看家拳中看家拳,非入室弟子,未可輕傳,只傳其八法,已足其用矣。

看家歌訣

十腳八手:十腳八手拜摩訶
六字真經:陳探讓隨藏帶錯
手采邊門:手采邊門要牢記
腳打中宮:腳打中宮猶可說
心無定意:心無定意情難審
行無定蹤:行無定蹤勢難摸
出乎自然:似無師出自然有
純乎性靈:如無身軀靈性多
能解此訣:嫡傳應識蓮花印
方為正宗:正宗須解認拳歌
十腳
裙里腿,倒拖裙,斜插花,倒踩蓮,單出牆,穿心腳,玉女問路,燕子穿簾,龍女取珠,觀音轉蓮。
八手
一面花,直射虎,觀音轉蓮,斜插一枝花,玉女按蓮,玉女抽身,閉月羞花,沉魚落雁。
六字
字名 其法
玉女挪蓮心無定意,行無定蹤。似守非守,似攻非攻。
龍女拂袖若即若離,若假若真。變幻莫測,幻手無形。
移身換影視則有之,動則走之。擊則空之,攻則無之。
龍女戲珠出手即讓,未收即隨,不打收手,方是真隨。
藏 手似讓非讓,似頂非頂。非讓亦讓,非頂亦頂。
錯 手攻非其時,顛倒所用,陰陽移位,乾坤倒行。
歌訣
站式方圓,探讓互摻,頂隨相用,逼閃相連。
存乎一心,騙為至關,有勇有謀,變化無端。
空空空,中中中,練到空時方始中,勸君莫學有中有,瞎子點燈白費蠟。
爾來習武,遁入空門,不有中有,不空中空;
習到空時,始達妙音,須知禪機,亦是拳文。
師承十分古來無,能接七分即高徒,若得十分藝,三分須自積。
人站門戶莫輕進,四方變化奧妙深,動中取勝爾須記,不欲勝人方勝人。
雞登步,小拐打,肘底錘,倒翻花,斜來七星點,扯**身扎,入了蛾眉門,你打我也打。

技擊要點

孟憲超認為,峨嵋拳是一種技擊性很強的拳術,無論是單人練習或雙人活手,都十分強調技擊性的套用與發揮,並由此形成了一些不同於其它拳術的要求和特點。下面,就這些方面作一簡要闡述,有不當之處,還望同道不吝指正。

手法要求

在手法上,峨嵋拳要求:
一要鬆柔靈活,不用一絲一毫之強勁。只有這樣,才能使自己經常處於隨時可以變化的良好狀態,才能比較容易地化掉對方的剛勁,才能從極柔狀態瞬間轉入極剛狀態,使暴發力得到最大的發揮。而且在手法上應忌生硬和僵直。
二要彈性出手。只有這種出手方法,才會使人體的本能速度得到最大的發揮:攻時自動彈出,使人猝不可防,收時自動彈回,使其欲隨不及,反彈之力無法套用。它還能使快速的出手方法與快速的步法協調一致,取得形整而力聚的效果。
三要充分利用一臂之長。拳經中講:“步不至,抬無功,面不過,手必空。”就是說,如果對方的進攻進不到我的一臂之長的範圍之內,那么,它是無法打到我的,因為它的拳也只有一臂之長。但是,他如果為了打我而進入了我的一臂之長的範圍內,那么我就可以用閃頂之法先將其擊出了,所以峨嵋拳在出手走式中是非常注意這個一臂之長的技擊特點的發揮的。它不允許把手臂縮得太短,而是要手臂儘量前伸,並隨著靈活多變的步法而靈活伸縮,使對方既摸不著,又離不開,以避開接手拳的長處,發揮不接手拳的特點。
四要手在何處,便從何處擊人。這種出手方法拳路近、出手快,又沒有預示。決不允許先引手、後發拳的方法,那樣既容易暴露攻擊意圖、又容易為敵所制。
五要“出必問神”。即每有真手出擊,必有假手相佐,假式攻其必救,多取人二目,此乃功力難到之處,真手同時打到,使其顧此失彼,接手就必然挨打。不允許沒有假動作的直接出擊。

眼法要求

峨嵋拳要求:臨敵時,要淡然對敵,面部無所表示,使對方無可捉摸,不允許呲牙咧咀,故作怒態,以免自散其神。
交手時,要注一掛余。即只用雙眼盯住對方的面部或雙眼,用餘光掛住其它部位就可以了。不要眼隨手動,打哪看哪,也不要左顧右盼,上下環視。那樣既容易暴露攻擊意圖和方向,也容易上敵假動作之當。

身法要求

在身法上:
一要多用高姿式,少用低姿式。高姿式伸縮性大,變化快,低姿式速度慢,不利於周旋。
二要儘量側身對敵。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減少可被敵攻擊的面積,同時也縮小了需要自己防護的範圍,而正面走式,露空太大。
三要出拳時儘量保持出擊的一條線。以便人在拳後面,進攻中也含著防守,使敵無懈可擊。決不要身先上,拳後出,把目標送給對方。
四轉換身法時的過渡動作要快,因這往往是露空挨打的時候。且忌身形過緩、轉換不靈。

步法要求

峨嵋拳對步法的要求有以下三點:
一,發力時要用跟步。這種步法能在快速走動中發力,能達到最大跨度,也能在快速運動中突然至步,有變化餘地。而馬步有死角,弓步勢易老,不宜採用。
二,走動中要用十字步。拳經中對這種步法的要求是:心無定意,行無定蹤,似守非守,似攻非攻。走起來要忽前忽後,忽左忽右,若即若離,若假若真。使對方無法判斷我的意圖。且忌意死、手死、步死、無輕靈轉換之勢。
三,變換中要虛實分明。不論走式或發力,峨嵋拳都要求雙腳不得同時放實,必須始終保持一腳實,一腳虛的態勢,這樣才能保持步法轉換的輕靈。它不靠硬弓硬馬來保持樁架的穩固,而是靠靈活多變的步法來保持身體重心的平穩。

意念要求

對意念的要求也有三點:
一,走手時,要把意念放在對方身上,這樣做才能使自己處於徹底放鬆的良好狀態。
二,發手時,要把意念放在打擊點的後邊,這樣做,擊中時才能形成透力。意比形短是打人不遠的。
三,進攻時,要形追意。即你一有進攻的念頭,你的身形就要追著這個意念打去。峨嵋拳家認為,只有這樣才能達到意形合一的地步,才會除去技擊中的多餘動作而快不可擋。不要先起意,後動形,用意去摧著形向前打,那樣往往產生未出手,先“示形”的毛病。

單練要求

峨嵋拳家認為:練是為了戰的,怎樣戰就怎樣練。
所以峨嵋拳要求在個人單練中要以練單式為主。練時意在形外,設敵如在前方,一式一式的練習。它不允許把各個單式串成套路練習,認為如果那樣做,單練時,就會因為照顧上下動作的連貫而降低了每個抗法的功力,交手時,又會因為套路的固定形式而影響了技擊靈活性的發揮。
峨嵋拳家認為,單式的練習要用兩種方法進行:一是輕描淡寫的方法,即練意的方法,以練習勁力的順達,意念的集中和對拳術內涵的領會。二是練力的方法。“剎那間集全身之力於一拳”,以排山倒海之勢,雷霆萬鈞之力去拼搏。兩種方法必須交替使用,以求得張弛相得,剛柔相濟的效果,不允許用平均速度去練習。那是不符合實戰中的實際情況的。
對試手的要求
峨嵋拳家認為,這是活手活步前必須進行的基礎準備。不進行這一步,就無法進行下一步。這種方法主要由接手,揉手,探手,讓手組成。通過練習,使習者掌握與對方交手時的時機感,距離感,以及對對方真假意圖的判別和冷攻冷防的能力。在這個過程中,只準發半式,不準發全招,思想上也不要認為是在真打,以使習者在不知不覺中向實戰過渡。不允許一上手就真打,全無分寸,那樣容易造成傷害,使習者望而生畏而不敢參加練習。
對活手活步的要求
這是在基本掌握技擊法則和攻防技巧的基礎上,又經過試手練習後所進行的類似實戰的攻防練習。習者可以運用自己掌握的法則與技巧互為攻防,任意制敵。只有用上了,才算學到了,這是峨嵋派的最後歸宿。峨嵋拳家認為,不走完這一步,就不算走完了學習武術的全過程。因此,要求習拳者必須參加這個階段的訓練,否則,就不算學了拳。
對規範與自由的要求
關於規範,峨嵋拳家認為,學拳的前期階段是一定要講規矩的,每個招式,每個動作都要十分準確,因為這些都是前人的經驗總結,不這樣做,就學不到本拳的特點,打不出本拳的風格。
但是到了後期階段,學是為了用的,學了拳,不能讓拳架成為一種約束,要從拳架中解放出來,自由運用,盡情發揮,使拳技成為自己的一種本能,打起拳來,就要像拳經中所要求的那樣:心無定意情難審,行無定蹤勢難摸,似無師出自然有,若無身軀靈性多。只有這樣,才算藝上了身。各自的偏長,各自的技擊特點和風格都要在這個時期形成,這是必然的,只要是在不違背峨嵋拳技擊法則的前提下所進行的,就不允許多加指責,以免限制了個人技能的發展。

不接手法

在與敵交手中,峨嵋拳派主張不接手為上策,這是因為:
一,對方出拳若架格摭攔,天下拳術種類繁多,你不可能提前知道各家拳術的變化,就是知道了,也是學不勝學,防不勝防的。
二,攻是主動的,防是被動的,防法跟著對方的手法走,很容易為人所制,倒不如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不按他的圈套打為好。
三,行家出手,有真有假,接手就可能露空挨打。
四,男子自是力強,莫以力敵,女子自是質弱,當以法取。
因此,峨嵋拳在遇敵交手中,不抬,不架,不格,不攔。它不注重對方出什麼手什麼腳,只注重對方身體位置的移動和變化。它認為,手和腳都是長在身軀上的。截住了身軀就制住了根本。並認為,面部和身軀在千變萬化的攻防中,在攻來的一瞬間是相對不動的,是最容易被攻擊的,因為攻來時對方的面部不能不向著我,身軀不能不對著我,步子不能不接近我,這樣,我就可以用攻擊對方面部,身軀或步子落點的辦法來制敵於要收不能,要發未至的半式之中。
從這種主張和要求出發,就形成了獨具特點的峨嵋拳的技擊法則:十字攻守秘決。

攻法簡析

陣法:這是與敵周旋時對身法和步法的要求。即要求高姿站式,側身對敵,小跟步進退,十字步亂敵等,以難敵之前,利己之攻,使敵無懈可擊。
讓法:拳經中叫做避其擊點而走之。這是一種於敵攻來時讓開被攻擊之位置,使敵任何招數都要落空的一種方法。
(扌閃)法:這是一種於讓開被攻擊位置的同時亦發手擊敵,打敵來的位置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往往與敵同時打到,使敵無法變化。
頂法:這是不讓對方出門,擊敵於半勢之中,使敵完不成攻擊時所需要的位置移動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攻方被擊時也是無變化餘地的。
讓,頂,(扌閃)三法是峨嵋拳的主要防守法則,也是後發制人的精華。
控法:這是一種與敵交手時,不知敵之技藝若何,以假手假式試探虛實的一種方法。
隨法:這是打收手的一種方法。即在對方攻完的一瞬間,緊隨對方的收手跟而擊之的一種方法,只要對方在換招過程中稍有停頓就可能露空挨打。
通法:拳經中叫做過其守點而擊之。這是一種用控法牽動對方步勢,使對方產生位置移動時連續進擊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往往層層緊逼,不給對方還手和用隨法之機。
騙法:這是一種攻其必救,擊其空檔,示退卻進,聲東擊西的一種方法。在峨嵋拳中是每發必有的。
藏法:這是一種在招法轉換中加伏手的一種方法,主要是為了對付隨法的進攻。
錯法:這是一種反著法,在防守的時機都用攻法,顛倒所用,反打正著,有意為之,往往造成對方送上門來的結果。
峨嵋拳家認為:若能熟練套用上述法則和技巧,雖然招法不多,也會象下棋一樣,十六個棋子,也能下出千變萬化的戰局來。
據近年統計,目前四川省內共有67個拳種,流傳1652種拳械套路,另有276種功法。在這67種拳種中,屬於四川本地的拳有28個,占總數的41.79%。明顯屬於少林拳系的拳種有27個,占總數的40.30%。另外12個拳種屬於其他拳系。
四川是西南經濟文化大省,歷來具有胸襟開闊、兼容性強、求新求變的特點。巴蜀文化是中國最富於包容性的地域文化之一。它既不像中原文化那樣,具有頑強的民族主導意識,以致為自尊和歷史因襲所累;又不像嶺南文化那樣,帶有鮮明的臨海地域色彩,表現出強烈的功利趨向和物慾追求,以致偶爾失落了自我;也不像吳越文化那樣,浸潤著歷史的自豪感,在輕鬆與小巧之中沉醉於那悠遠的神韻,以致很難顯示出大度,而是襟胸闊大,兼收並蓄,在廣泛汲取外來文化的基礎上,熔鑄出飽含巴蜀情調的地域文化來。
峨眉拳系正是巴蜀文化的一個縮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