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嵋山九老洞科學考察報告》是由四川省地礦局二零七地質隊、地礦部岩溶地質研究所擔任第一完成單位,由劉懷仁、劉明遠、胡蒙育擔任主要完成人的科研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峨嵋山九老洞科學考察報告
- 成果登記號:19880091[02562]
- 第一完成單位:四川省地礦局二零七地質隊、地礦部岩溶地質研究所
- 項目類別:科研項目
成果信息,成果摘要,
成果信息
成果登記號 | 19880091[02562] |
項目名稱 | 峨嵋山九老洞科學考察報告 |
第一完成單位 | 四川省地礦局二零七地質隊、地礦部岩溶地質研究所 |
主要完成人 | 劉懷仁、劉明遠、胡蒙育 |
主題詞 | 峨嵋山;九老洞;科學考察 |
成果摘要
九老洞的洞穴發育於早寒武世早期晶洞白雲岩內(麥地坪組)。洞內的主要構造形跡斜有成生聯繫的共軛剪下裂隙,第一組為傾向45-80度的高角裂隙,第-180度 的高角裂隙;此外,還有一組晚期裂隙,傾向為285-340度的高角早期第二組裂隙之上。洞穴的形成受著構造裂隙的嚴格控制。洞穴的平通道式,可進一步劃分出單一、枝狀、環形及迷宮式通道四類;斷面圖、矩形、三角形、峽谷形、裂隙形五類。按形態-成因類型可劃分為流、溝槽類和洞壁突出物類四種。九老洞洞長1505米,洞口洞底高差85米大小支洞。洞內分豎井以上地段和以下地段兩個不同的洞穴水文地質環境要形成於飽水帶,疊加了後期滲流帶的侵蝕、改造;以下地段主要形成內沉積物有碎屑沉積、化學沉積、生物堆積四種成因類型。對洞穴的水予分別論述。洞穴形成於晚第三紀末至第四紀初。其形成演化嚴格地受隙的雙重控制,可劃分為五個形成演化階段。對洞穴劃分為洞口帶、過三個帶。對洞的景觀資源作了評價,並提出了開發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