峙

峙是一個漢字,讀音是zhì/shì,從山,寺聲,本義為穩固地、高高地立起,引申為相對聳立,對立。《抱朴子·交際》和 《送陳留李少府歸上都序》均有記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峙
  • 拼音:zhì、shì
  • 釋義:直立,聳立
  • 出處:《列子·湯問
  • 部首:山
  • 部外筆畫:6
  • 總筆畫:9
  • 五筆86&98:MFFY
  • 鄭碼:LLBD
  • 倉頡:UGDI
  • 筆順編號:252121124
  • 筆順讀寫:豎,豎折,豎,橫,豎,橫,橫,豎鉤,點
  • UniCode:CJK 統一漢字 U+5CD9
基本釋義,常用詞組,古籍解釋,

基本釋義

楷體楷體
峙 [zhì]
直立,聳立:~立。對~(相對而立)。兩峰相~。
峙 [shì]
〔繁~〕地名,在中國山西省。

常用詞組

峙立 zhì lì
聳立
例:兩山隔河峙立。
岳峙yuè zhì
謂如高山聳立。
晉 葛洪 《抱朴子·交際》:“以岳峙獨立者,為澀吝疏拙;以奴顏婢睞者,為曉解當世。”
鶴峙hè zhì
猶鶴立。
唐 於邵 《送陳留李少府歸上都序》:“瑩若玉立,蹌然鶴峙。”
竦峙sǒng zhì
聳立;挺立。
三國 魏 曹操 《觀滄海》詩:“東臨 碣石 ,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廣韻》直里切《集韻》《韻會》丈里切《正韻》丈幾切,𠀤音畤。《廣韻》峻峙,屹立也。《班固·東都賦》通天吵以竦峙。《注》通天,台名。吵,高也。
又《班固·東都賦》散似驚濤,聚似京峙。《注》京峙,高丘也。
又《爾雅·釋詁》供峙,共具也。《書·費誓》峙乃糗糧。《詩·大雅》以峙其粻。《注》峙,積也。 《集韻》或作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