峙峪村(山西朔州市朔城區下團堡鄉峙峪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峙峪村地處雁門關外,黑駝山腳下,峙峪村以自己特有的光彩令人矚目。1963年,中國科學院發現在峙峪村北是舊石器時代遺址,距今約有2.8萬年。1965年被省政府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一代代峙峪人艱苦奮鬥創下舉世矚目的業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峙峪村
  • 地理位置:雁門關外
  • 耕地面積:4341畝
  • 人口:3241人
村莊概況,自然資源,產業發展,煤炭產業,農業,

村莊概況

1963年,中國科學院發現在峙峪村北是舊石器時代遺址,距今約有2.8萬年。1965年被省政府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一代代峙峪人艱苦奮鬥創下舉世矚目的業績。

自然資源

朔州市朔城區下團堡鄉峙峪村,地處朔城區下團堡鄉北部,與平魯區接壤,這裡煤炭、粘土礦產資源豐富,交通便利,境內有西沙河煤業有限公司,全市最大的陽煤路橋公司地質災害治理項目工程。是下團堡鄉工副業發展較好的村莊之一。也是全市新農村建設示範村。全村有人口3241人,戶數1795戶,黨員40人,耕地面積4341畝。2009年全村糧食總產量936噸,年末大牲畜存欄1000頭,農村經濟總收入835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7158元,各項指標均創歷史最好水平。預計2010年糧食總產1000噸,農村經濟總收入1億,農民人均純收入8000元。

產業發展

峙峪村曾經是一個以土地廣闊、自取其樂的種植業大村,全村870戶,3200口人,1700勞力。在上世紀70年代是大寨式先進村。多少年來,勤勞耕作的峙峪人面朝黃土背朝天就是解決不了溫飽問題。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儘管全村有4500畝沙田薄地,可國家徵用和住宅建設後僅剩2500多畝耕地,人均不足一畝。但他們沒有把眼光緊緊盯在土地上,而是將目光投向煤炭、陶瓷和運輸業上,在村黨支部和村委會的帶領下,實施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三部曲”戰略。

煤炭產業

峙峪村黨支部、村委會根據本村人多地少,閒散勞力多的實際,充分發揮地下煤炭資源豐富的自然優勢,辦起了一座小型煤礦。他們採用滾雪球的發展模式,由初投產時年產量不足萬噸的小型煤礦,逐步發展到年產15萬噸的機械化中型礦井。集體經濟得到不斷壯大,為充分發揮煤炭資源的優勢打下了基礎。去年,藉助政府對煤炭資源整合改革等一系列政策,在村辦暖水泉礦在進一步確定集體所有權和集體經營權不變的前提下,對生產線進行了承包經營。承包人對煤礦生產技術等各個環節進行了全面改造,加大了安全管理力度,提高了生產能力和經濟效益,壯大了集體經濟的實力。村民也由過去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成為亦工亦農的掙工資新農民。現在,全村擁有煤礦一座,年產原煤15萬噸,大型運輸機械25台、中小型運輸車輛280台、中小型出租汽車30輛,陶瓷廠5個,資金積累達到1200萬元。
峙峪村靠煤炭發展壯大了集體經濟,其它產業的發展也在悄然崛起。
在煤炭產業穩步發展之後,村黨支部書記溫建設、村委會主任劉福,積極引導村民發展民營經濟。先是對村內粘土資源,集體統一辦證、統一經營。年產量可達5萬噸,產值500萬元。對全村300多輛運輸車進行資源整合,成立了運輸公司。對原來村裡的15個商業服務部改組成一條有1000米長的集商業、餐飲、娛樂為一體的商業服務一條街。全村地上企業的經濟收入占到總收入的40%以上。

農業

全村僅有的2500畝耕地,集體從農民的手上反包回來,由集體統一經營。黨支部、村委會認為,農業不但關係農民的溫飽,而且也是整個農村經濟的基礎。實施以工補農的發展戰略,統一種植、統一雇用技術人員、統一培訓技術人才。一系列的優惠政策推動種植業向科技含量型、高產優質高效型農業健康發展。同時,積極發展養殖業,全村羊發展到1200隻,豬700頭,雞11000隻,奶牛25頭,不但滿足了村民蛋、奶、肉的自給,而且為種植業提供了大量的農家肥,生產條件得以改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