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岳家鄉
- 面積:48.6平方公里
- 人口:15632
歷史沿革,地貌氣候,經濟發展,風景名勝,歷史名人,
歷史沿革
公元1573年,達縣石橋人岳仲魁,擇地上下百餘里,大發善心,一人捐資千餘銀元,在現岳家豬市梁後修建寺院,名曰:“積慶寺”。至清朝嘉慶年間,積慶寺增建殿堂 ,忽現“關聖夫子”神像移動,發現神像腹內有一塊白綢,上面書寫"岳仲魁立" ,由此得知“積慶寺”原是"岳家人"所建,即改“積慶寺”為“岳家寺”。
至清道光十年,(公元1831年)四月八日,原積慶寺後林生雙竹,地方官員以為異事,即上報導光皇帝,皇帝下旨,建立碑坊,改“積慶寺”為“雙竹堂”。
由此可知,“岳家”之緣由,“積慶寺”最早,“岳家寺”居次,“雙竹堂”居後。積慶寺修建完成後,聲名遠傳播,數百里到此燒香拜佛頗多,長老和尚為朝廟、拜佛人有居息之所,沿岳家河修建廟宇四座,即(文昌宮、禹王宮、張爺廟、關帝廟)及少許瓦房。此地便便成為上漢中的要道,往來行人較多,因而附近有錢人在此又修建店鋪,從事生意。
到乾隆中期,鄉紳商議在此此建場,又建立了十多家店鋪,定為每逢三、六、九為當場天,便命名岳家場,但人們依習慣把岳家場叫成“岳家寺”。
清朝時期,岳家屬巴中頂山區管轄,巴中縣頂山區第四甲。民國時期,岳家劃為巴中縣第九區。民國29年,岳家鄉更為岳尖鄉。1905年12月,岳家成立岳家鄉人民政府。1985年10月,岳家鄉改為岳家人民公社。1983年12月,岳家公社改岳家鄉。2002年,岳家鄉改設岳家鎮。
地貌氣候
岳家鎮南北較長,東南略窄,從北到西南地形逐漸低下,屬中、高丘地勢,尤以單面山和豬背山較多,兩山之間有零星小型平壩。岳家河南北貫穿其境,發源於六門鄉,經湧水、中民、六閣、板橋、河源等村至兩河口匯入蹬子河。屬亞熱帶濕潤氣候,適合多種水果、蔬菜、花卉、部分藥材、畜禽、水產類動植物生長。
經濟發展
全鎮國民生產總值5698萬元,經濟收入以種植業、養殖業、農副產品初加工、勞務輸出為主。第一產業產值2850萬元,全鎮糧油總產9807噸,農民人均純收入1893元。
系典型的山區農業大鎮,以綠色經濟為主,個私經濟為補充近年來,全面打造“優質糧油基礎鎮”,走“公司+基地+農戶”的發展之路,重點在糧食生產上推廣“輻優802”超級稻的栽培、地膜玉米覆蓋栽培、雙低油菜栽培;全面打造畜牧支柱產業,培育特色經濟農業經濟。
現已建鎮域畜牧生產基地4個,培植畜牧大戶30戶,全年出欄生豬2.4萬頭,肉牛1547頭,黃羊620隻,家禽16萬隻,建3個連片蔬菜基地達300餘畝,發展稻魚工程2000多畝,連片經濟林果基地2個共200多畝,各類個私經濟大戶50餘戶
風景名勝
雙竹堂:建於1844年,坐落現岳家國小之後,位於西南方位100餘米,現僅有一牌坊保存完好,列為縣級文物保護。
文昌街:建於清朝時代,川斗抬梁式結構,位於岳家在街,西南方向。
向家祠堂:建於清代,位於岳家鎮湧水村西北方向。
金斗寨石刻:建於1864年,位於金斗村西南方向。
墳包嶺墓群:建於清代時期位於湧水村六社。
歷史名人
馮均連:民國時期任四川江北縣長,瀘州軍事督察局長,巴中縣長,成都二十一軍駐蓉辦事處軍代表,綿陽專員,解放時期在溫江起義投誠,卒於1954年。
向鳴皋:清光緒武舉,朝廷封官副總府契官不做,回鄉組建同盟會和保路同志會,組織鄉勇抗擊趙爾豐,帶領同志會進攻川北,死於1941年。
余鐵頑:同盟會員,民國時期閬中知縣,蒼溪知縣,巴中縣辦過團練,33歲去逝。
向翰卿 :秀才出身,民國時期倡辦國民國小及協辦金斗寨高小,任過岳家鄉團總,死於1941年。
李榮標:辛亥革命時期參加同盟會,後保送出國留學,到過日本、德國、蘇聯、比利時等國。任過上海江灣勞動大學校長,廈門大學物理系教授,1939年死於重慶。
餘子厚:1888年中舉,1900年做翰林官。曾任雲南主考,陝西提學兼布政使;1941年在金斗寨創建高等國小;1919年成立育才會,幫助貧困學生讀書;1921年病故。
馮季岳:曾居陝西法政學黨工作,辛亥革命後,參加同盟會負責新學宣傳。清末回鄉興辦教育,協助餘子厚建修金斗村高小,建校後任校長。死於民國三十一年。
趙蘭田:1933年參加紅軍,隨軍長征,歷任紅軍班、排、連、營、團長、師長、軍長、武漢軍區副司令、瀋陽軍區副司令兼空軍政委、軍委顧問、少將軍銜。逝世於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