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岳官巷東起新華路,西至六克巷。明萬曆年間,學官殳雲橋、殳龍山居於此,故名學官巷,後訛稱為岳官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岳官巷
- 東起:新華路
- 西至:六克巷
- 又名:學官巷
概述,歷史,
概述
清鹹豐年間,雲貴總督吳振域將殳雲橋、殳龍山之宅歸為已有,加以擴建,稱吳宅。清康熙年間,學官翁嵩年也曾在吳宅居住,其先後任戶部主事、刑部郎中和粵東提學等職,提攜後進。尤為人稱道的是,他在廣東督學時,一次考試因考場設於雷州,瓊州(即海南島)考生須渡海趕考。翁嵩年聞之說道:“我豈能以一己性命換取千萬人性命?”遂將考場改設於瓊州,讓考生在當地應試,自己則不顧渡海風險,乘舟親赴瓊州海峽督查考務,一時傳為佳話。吳宅內有五進院落,富有典型的江南特色,是杭城僅存的明代木結構建築之一。吳宅於“文革”時期毀壞殆盡,一度曾有四十七戶居民雜居其中。1986年,杭州市政府將其定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按原樣修復,現已作為專題博物館對外開放。
歷史
岳官巷東起新華路,西至六克巷,長104米。明代稱小打鐵巷、學官巷,民國時叫岳官巷。
岳官巷8號“吳宅”為杭州市文物保護單位。相傳明中葉,孝廉殳雲橋與從弟殳龍山並官司訓(導),曾居此地,因以名巷。其屋明季為高文清所得,後又轉讓給翁開之,乾隆年間又售屋於孫葑,葑子孫宗濂建“壽松堂”,藏書甚富。鹹豐二年(1852),屋歸雲貴總督吳仲雲,故稱吳宅。吳氏居此,子孫科第不絕,時人稱學官巷吳家,門第為杭城之冠。
翁嵩年,字康飴,號蘿軒,祖翁開之,辰谿縣令;父翁菁,德清縣訓導,皇贈奉直大夫。翁嵩年在學官巷長大,生性聰慧穎異,十三歲已通六經,後深研百家之言,尤精左氏春秋,以文章名東南,並精丹青。康熙二十七年(1688),中進士,授戶部主事,歷刑部郎中,督學廣東,矢心慎恪,務得真才。後起的雍正年間的內閣大臣張廷玉及尚書勵廷儀,皆出自他的門下。任廣東督學時,有一年考試時季,大風起,瓊州隔海,學府決定把瓊州考場設在雷州,要考生冒險渡海應試。翁嵩年曰:“奉天子命,畏波濤耶?”竟渡海,至中途颶風狂飈,船夫驚駭,但翁嵩年坐在船帆下,嘯歌自若。考試這一天,儒生歡舞。明年,又往不懈,去海南島設考場,以一人之命換百千考生之生危,上忠於朝廷,下取信於百姓,一時傳為佳話。翁氏致仕後,回歸故里,設別業在西湖,以詩酒自娛。
孫峻(1867—1936),字極於,號康侯,仁和人。貢生。為浙中大藏書家“壽松堂”孫宗濂後裔,家學淵源,承其先德遺緒。少時雅耽簿錄鑑藏,博學工文。曾佐丁丙校輯《武林掌故叢編》及《武林往哲遺著》。後丁丙輯《武林坊巷志》,耄年未就,孫峻亦遵先生囑續輯。孫峻知博學廣,掌故尤熟,為儒林共稱。著有《蓮居庵志》、《虎跑寺志》、《仁和縣誌》等。清末,孫峻受命掌文瀾閣《四庫全書》。
吳振棫(1792—1870),字仲雲,號毅甫,晚年自號再翁,錢塘人。居岳官巷。嘉慶十九年(1814)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道光二年(1822)為雲南大理知府,禁種鴉片,勸植桑播稻,還修築橋樑,頗有政績。鹹豐二年(1852)升任雲南巡撫。整頓銅政。翌年,轉陝西巡撫,知百姓苦於課稅,奏請“改行招販,先課後鹽”。不久,擢四川總督、雲貴總督。八年(1858)冬,因病乞歸。回杭後曾講學敷文書院。吳振棫工詩文,喜藏書,精園林,從孫氏後裔心泉兄弟處買進碧山樓後,經修葺改名吳宅,建築結構保持明代江南官宦宅第風格,樓台亭閣、花圃水榭錯落有致,頗具特色。著有《國朝杭郡詩續輯》、《養吉齋叢錄、余錄》、《花宜館詩鈔》等。
吳慶坻(1848—1924),字子修,號補松老人,仁和人。吳振棫孫。光緒十二年(1886)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後任湖南學政。二十年(1894)受朝廷派遣出使日本考察教學。光緒二十六年(1900)廢科舉改新學,吳慶坻任湖南提學使,先後創辦湖南省工業學堂、湖南省第一師範學堂等,後因病請開缺回京。辛亥革命後返杭家居,專致持學,參與《杭州府志》編纂。著有《補松廬詩鈔》、《悔餘生詩鈔》、《蕉廊脞錄》、《吳氏家詩》等。
吳士鑒(1868—1933),字齋,號九鐘主人,晚年號阼湖遺老,仁和人。幼居岳官巷,吳慶坻子。光緒十四年(1888)舉人,十八年(1892壬辰科)殿試一甲二名榜眼,以翰林院編修入直南書房,曾任江西學政,資政院碩學通儒議員,國史館纂修。吳士鑒少治經史、輿地,服膺乾嘉諸老學派,對策淹通。於漢唐西域、東省沿革、西藏深有研究。家有藏書數萬卷,多史地金石類。著有《清官詞》、《含嘉室文集》、《九鐘精舍金石跋尾》、《商周彝器例》、《晉書斠注》等。
岳官巷口北,(1984年時)新華路21號,曾是應敏齋府邸。應寶時(1821—1890),字敏齋,號可帆,永康人。居忠清里。道光二十四年(1844)舉人,累官江蘇按察使,贈內閣學士銜。敏齋賑流離,廣資遣,創普育堂,給醫藥,掩暴露,又建龍門書院以實學課士,深為曾國藩所重。擢蘇臬,頗多政績。生平篤孝,以太夫人生長杭州,買屋忠清里,朝夕侍養,足為後世楷模。其宅舊為趙氏“目耕園”,辟之名“適園”,植花栽樹、疊石樓館池榭鹹具,頗曉江南園林之勝。1972年(新華路)杭州紡織車木廠火災後,擴建廠房時將該園中池橋亭假山等全毀,僅存一花廳。1998年舊城改造時全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