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公台—西黑溝遺址群(岳公台一西黑溝遺址群)

岳公台—西黑溝遺址群

岳公台一西黑溝遺址群一般指本詞條

岳公台—西黑溝遺址群,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哈密市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巴里坤山北麓的山前緩坡地帶,面積約10餘平方千米,是春秋至戰國時期的古遺址群。

岳公台—西黑溝遺址群呈西南—東北向分布,遺址群西達西黑溝,南已進入天山北麓峰谷之間,東至縣城正南的岳公台山峰,北以蘭州灣子村為界。遺址區內分布有石築高台、石圍基址、石築墓葬以及岩畫等遺蹟。在遺址群西部,主要以石結構建築基址為主,其間散布有墓葬和少量岩畫,其中,小溝口外山麓地帶分布著上百幅岩畫。遺址群中部的彎溝口外兩側山坡上,集中分布著數百座墓葬。遺址群東部的彎溝到岳公台的山前坡地上,分布著數量眾多的岩畫,灣溝口外和大直溝口外山坡上岩畫分布最為密集。岳公台-西黑溝遺址群規模巨大,遺址群內各類遺蹟的數量多、規模大,其中,最大的石圍基址面積約900平方米。岳公台—西黑溝遺址群內發現大量燒炭、灰土以及馬骨、羊骨、鹿骨、炭化小麥粒等,出土有陶器、銅器、石器等。岳公台—西黑溝遺址群是新疆東部和甘肅西北部廣大區域內調查發現的同類遺址中規模最大的,對研究西北草原地區古代遊牧民族文化具有重要的意義。

2013年5月,岳公台—西黑溝遺址群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岳公台—西黑溝遺址群
  • 地理位置: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哈密市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巴里坤山北麓的山前緩坡地帶
  • 所處時代:春秋至戰國
  • 保護級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編號:7-0493-1-493
  • 批准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歷史沿革,遺址特點,文物遺存,研究價值,保護措施,旅遊信息,地理位置,交通信息,

歷史沿革

1983~1984年,新疆社會科學院文物考古研究所東疆隊在調查時發現並發掘了蘭州灣子石結構建築遺址。
1984年,工作人員發掘了彎溝口內4座古墓。
2001年7月底,西北大學考古專業師生和哈密地區文管會的工作人員對該遺址群進行了初步考察。
2002年7~8月,工作人員對地表遺蹟進行了全面的調查和測繪。

遺址特點

綜述
岳公台—西黑溝遺址群呈西南—東北向分布,遺址群西達西黑溝,南已進入天山北麓峰谷之間,東至縣城正南的岳公台山峰,北以蘭州灣子村為界。遺址南北長約3千米,東西延續約5千米,面積約10餘平方千米。遺址區內分布有石築高台、石圍基址、石築墓葬以及岩畫等遺蹟。在遺址群西部,主要以石結構建築基址為主,其間散布有墓葬和少量岩畫,其中,小溝口外山麓地帶分布著上百幅岩畫。遺址群中部的彎溝口外兩側山坡上,集中分布著數百座墓葬。遺址群東部的彎溝到岳公台的山前坡地上,分布著數量眾多的岩畫,灣溝口外和大直溝口外山坡上岩畫分布最為密集。岳公台-西黑溝遺址群規模巨大,遺址群內各類遺蹟的數量多、規模大,其中,最大的石圍基址面積約900平方米。
岳公台—西黑溝遺址群
岳公台—西黑溝遺址群位置圖
石結構建築遺蹟
岳公台—西黑溝遺址群內已確認的石結構建築遺蹟有石築高台3座,大型石圍牆基址1座,石圍基址32組,共126座。以石築高台為中心的大規模石結構建築遺蹟群,主要分布在西起西黑溝東到蘭州灣子村以南的山前緩坡地帶,這裡應該是該遺址的中心區域。在遺址群其它區域中也有單個或單組石圍基址分布。石築高台建於地勢較高、視野開闊且較平緩的山坡上,平面為圓形或近圓形,由卵石堆砌而成,呈丘狀,高度一般為3~5米,當地民眾稱之為“鄂博”或“敖包”。岳公台—西黑溝遺址群有石築高台共3座,自西向東分別為:西區的雙閘鄂博、中區的高家鄂博、倪家鄂博。高台周圍分布著數量較多的卵石砌築的石圍基址。這些石圍基址以石築高台為中心,排列有序,與石築高台構成成組的建築遺蹟群。石圍基址不僅分布在石築高台的周圍,在遺址群其它區域中也普遍存在。一般兩、三石圍構成一組,也有單個分布的石圍,都處在視野開闊,相對而言地勢比較平坦、活動區域較大的山坡上。平面形狀有方形、長方形和曲尺形等,面積大小不等,一般6~8×8~9米,最小的一座為F18,6×6米。邵家鄂博大型石圍牆基址位於蘭州灣子村西南不遠處。發掘前地面為一直徑約30米、高3米左右的橢圓形石堆。經發掘後的這座大型石圍牆基址,平面呈長方形,面積近200平方米,分為主、附2室。主室居南,面積達100平方米,底部見柱洞,柱洞內殘存木柱殘段。附室居北,與主室南北並列,有門道相連通。附室東向開有一門。遺址內有三層地面,均見灶坑。由卵石塊壘成的牆高近2米,厚度達2米。牆體下寬上窄,內側相當平直,外側向上收分。該遺蹟南北向中線的方向為16°,附室門道的方向為114°。
岳公台—西黑溝遺址群
岳公台—西黑溝遺址群
石築墓葬
岳公台—西黑溝遺址群整個範圍內都有石築墓葬分布,墓葬總數在300座以上。其中大多數密集分布在山谷口附近,形成了墓葬群。東區彎溝口外的墓葬群有墓葬二百餘座,該墓葬群附近有大量的岩畫存在。墓葬群內的墓葬形制、方向較一致。墓葬均為石築,地表多不起堆,平面形狀分為方形、長方形兩種。以彎溝口內外4座墓葬為例,這4座墓葬中有3座位於彎溝口外,編號分別為M102、103、104。其中M102、103地表平面呈長方形,M102,長2.2米、寬1.4米,方向58°;M103,長3米、寬1.2米,方向58°;M104地表平面呈近方形,長2.4米、寬1.8米,方向38°。另有一座墓葬位於彎溝口內,編號為M105。該墓地表有卵石圍成平面呈近方形的石圈,長7.2米、寬65.米,方向172°,南端有一凸出部分,似與墓葬祭祀有關係。另外,也有一些分散分布的墓葬,其在形制、方向上與成群分布的墓葬有所差異。
岳公台—西黑溝遺址群(岳公台一西黑溝遺址群)
石築墓葬
岩畫
岳公台—西黑溝遺址群中岩畫的分布比較普遍,主要分布在東天山(巴里坤山)北麓的強傾斜坡地帶。岩畫比較密集的分布點(岩畫群)有3處,一處在小溝口外的山坡上,一處在彎溝口外的山坡上,另一處在大直溝口外的山坡上,每處有岩畫數百幅。從東向西、由北向南共標記34處。各岩畫點包括的岩畫幅數不等,有的僅有1幅,有的3~5幅,有的達數十幅,遺址群內共發現岩畫近千幅。
岩畫大多刻在黑色的岩石上,在調查中觀察到岩畫的顏色、內容和表現形式都有所不同,應該是不同時代、不同文化的作品。一般來說,岩畫本身的顏色較深、風化程度較甚、線條較粗或僅具輪廓、表現形式粗獷,其時代應較早;岩畫本身的顏色較淺、風化程度較輕、線條較細、表現形式細膩、細部刻劃清晰,其時代應較晚。有的岩石上存在早晚不同時期的岩畫,晚期的岩畫有疊壓或者打破早期岩畫的現象。早期岩畫的表現形式有三種。第一種為靜態剪影式岩畫,即刻繪的形象均剪影狀,沒有進行細部刻繪,人物、動物等形象呈靜態;第二種為動態剪影式岩畫,也呈剪影狀,但人物、動物等形象呈動態;第三種為粗線條式岩畫,用粗直的線條勾勒輪廓,不表現動物形象的細節部分,例如動物的身體刻繪出一條橫直的線條,而且腿也表現為豎直的線條等等。在上述三種的形式中,第一種形式的岩畫數目最多,第三種形式的較第一種形式少,第二種形式的最少。遺址內岩畫內容以動物類圖像為主,另外還有狩獵、騎馬、車輛等活動場面和太陽、植物等反映自然界的圖像。動物圖像有北山羊、鹿、狼、豹等野生動物,還有馬、駱駝、狗、牛等家畜。單個馬的圖像少有,往往表現為乘騎圖像。狩獵圖像以行獵方式分為步行狩獵和騎馬狩獵,在步獵中又見單人獵和多人獵。圖像上所見獵人的武器有弓箭、投槍、繩索等,獵取的對象多為北山羊、鹿、狼等動物。騎馬圖像中有的馬沒有備馬鞍,有的備有馬鞍。騎馬之外還有騎駱駝的圖像。車輛圖像中一般少有完整的車輛,較多的是以單個的車輪代表整個車輛。單個車輪有輪、輻、輳,輻的數目一般為7~9個。太陽圖像多以一個圓圈表示,有的圈外還帶有光芒,作輻射狀。植物圖像較少,其中有一幅形狀似草的植物圖像,有人認為是麥苗。在遺址群東區彎溝口外的一個小山丘的最高處,有一女陰狀的大型岩石,其四周刻滿了岩畫。該大型岩石附近還有大量的岩畫,其西南側不遠處就是彎溝口墓葬群。岳公台—西黑溝遺址群岩畫中的羊、馬、駱駝、牛、狗等動物形象,以及所表現的以狩獵、遊牧等為主的生產、生活場景,明確地反映了以遊牧兼及狩獵為主要生產方式的遊牧文化的特徵。

文物遺存

綜述
岳公台—西黑溝遺址群內發現大量燒炭、灰土以及馬骨、羊骨、鹿骨、炭化小麥粒等,出土有陶器、銅器、石器等。
岳公台—西黑溝遺址群(岳公台一西黑溝遺址群)
岳公台—西黑溝遺址群出土文物
陶器
陶器有雙耳鼓腹紅陶罐、彩陶罐、陶銼等,均為手制,以夾砂紅褐陶為主,彩陶紋飾以倒三角、倒三角格線及弧線紋為主。
青銅器
青銅器有大型雙耳圈足金復和環首刀等。
石器
石器有多件大型磨石和大量石球及少量的鑽孔石器,石磨中部下凹呈馬鞍形。
人骨架
岳公台—西黑溝遺址群內出土有大量散亂及完整人骨架,個體達17人,具有明顯的蒙古人種特徵。

研究價值

岳公台—西黑溝遺址群是新疆東部和甘肅西北部廣大區域內調查發現的同類遺址中規模最大的,對研究西北草原地區古代遊牧民族文化具有重要的意義。

保護措施

2013年5月,岳公台—西黑溝遺址群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岳公台—西黑溝遺址群(岳公台一西黑溝遺址群)
岳公台—西黑溝遺址群簡介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岳公台—西黑溝遺址群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哈密市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巴里坤山北麓的山前緩坡地帶。
岳公台

交通信息

自駕:自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哈密市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人民政府開車前往岳公台—西黑溝遺址群,路程約3.4千米,用時約8分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