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黃芪白粉病

岩黃芪白粉病是由豆科內絲白粉菌引起的病,分布於我國內蒙古的清水河縣、林格爾縣和奈曼旗等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岩黃芪白粉病
  • 病原特徵:豆科內絲白粉菌
發生規律,分布與危害,防治方法,

發生規律

病菌主要為害葉片,初期造成白色斑塊狀霉層,霉層逐漸擴大匯合至覆滿全葉,呈氈狀,內埋生初為黃色、後變黃褐色的小點狀閉囊殼。霉層多生於葉正面。葉柄和綠色嫩莖也可受到侵染。在內蒙古地區,7 月下旬開始發病,8月下旬至9月上旬為發病高峰期。病原菌以閉囊殼在病葉上越冬。

分布與危害

在,發現豆科內絲白粉菌(Leveillula leguminosarum Golov.)為害塔落岩黃芪(羊柴)(Hedysarum fruticosum Pall. Subsp.laezve(Maxim.)B.Fedtsch.),使大量葉片提前脫落,減產 30%-40%,影響牧草品質,感染白粉病的病葉中粗蛋白質含量減少15% 左右,此外, 對開花結實影響也較大(侯天爵等,1992)。

防治方法

在病原菌的閉囊殼尚未大量形成或成熟前,應及時徹底刈割,減少田間越冬和初侵染病原,可顯著降低來年草地的發病率。種子生產田或科研地可在發病初期選用粉銹寧、多菌靈或滅菌丹等化學藥劑進行防治。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