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明代成化六年(1470年),設岩門司,隸屬凱里安撫司。
明萬曆四十二年(1614年),岩門司改屬黃平州。
清順治十五年(1658年),為岩門長官司,長官何清。何清死後,其子何宗應接任。
清乾隆六年(1741年),將清水江南岸的老岩門司遷至今址,由“賜進士出身知清平縣事張南英監造”為石城,目的是利用清水江天險拱衛黃平,力保湘黔驛道暢通。因戰略位置重要,成為清廷“約束屯堡”“彈壓諸苗”的政治、軍事要地。
清鹹豐五年(1855年),張秀眉領導的苗族起義軍攻克岩門司,土司何化隆死。
清同治九年(1870年),岩門司土司由何兆基襲。
民國五年(1916年),何子衡接任岩門土司。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最後一任岩門土司何仲文被國民黨省政府通令廢除。
1972年,為修整河道拆石,拆毀部分城牆。
建築格局
岩門長官司城依山就勢而建,北靠大山,南臨清水江。城平面若三角形,城垣青石精砌,青石砌築,周長1642米,均高4.5米,厚2.67米,牆頂富以料石,上下安砌牆垛。城中大部木構建築已傾圯。
主要建築
岩門長官司城設有東、南、西3座城門,北面靠山,城牆順山勢延伸而上,於高險處構築炮台3座,城門有樓,炮台有房,靠江建有水關2座。岩門長官司城現東門殘存,西門、水關及炮樓已毀,其餘保存比較完整。
岩門長官司城古街巷及兩側20餘棟民居建築保存較好。
清代岩門司設有土司衙門、岩門汛把總署和黃平衛千總署。駐紮黃平衛千總的千總署,以及“分防號廣汛右司”的分防把總署,僅存遺址。
岩門長官司城城牆有1462米保存比較完好,為修整河道拆取岩門司城石,曾毀城牆180米。
歷史文化
何清是四川重慶人,明成化四年(1468年)隨軍征苗有功,明成化六年(1470年)授凱里安撫司左副長官。據乾隆年間山東巡撫朱定元《苗叛紀事》記載,包利、紅銀領導的苗族起義軍於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四月二十八日,燒劫州屬岩門新、舊二司,駐防把總梁壁戰死”,岩門司長官何清,重安司長官張純金,朗城司長官馮秉文“相攜赴水死。”而《清史稿·土司·貴州卷》則記載為“明萬曆四十二年,改屬黃平州。傳至何仕洪,清順治十五年,歸附,改授岩門長官司,世襲。”
文物價值
岩門長官司城是研究土司制度、西南地區民族關係史以及軍事史的重要遺蹟,具有較高價值。
文物保護
2013年3月5日,岩門長官司城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旅遊信息
岩門長官司城位於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黃平縣谷隴鎮岩門司村清水江北岸。
岩門長官司城距離黃平縣人民政府43千米,駕車約70分鐘可到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