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嵐鎮岩門古堡寨興建於明未,距今有六百多年的悠久歷史,堡寨地域面積約二萬平方米,總戶數七十八戶,總人口三百九十八人。該古堡寨文化厚重、民風純樸、景色秀麗,一條屋底潭小溪穿寨而過,堡後山頂的古戰壕清晰可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岩門古堡寨
- 榮譽:湖南省文物考古重大發現之一
- 建築時間:明末
- 地域面積:二萬平方米
地理特點,歷史背景,
地理特點
岩門古堡寨依山就勢而建,紅砂岩石牆基呈橢圓形狀撥地而起,由牆基、紅土磚牆、樓閣構成封閉的堡寨外圍防禦攻勢。堡寨中部以馬頭形風火山牆大院為核心向四周輻射,門庭院落不拘一格,互為貫通,但又不乏傳統的軸心、朝向、圍合的理念。在內緊私密的空間以巷道網路構建起聚落內部的骨架,匠心獨具的門、窗、欄桿、額枋、撐拱、花牙子等,通過浮雕、透雕、刻畫等技法點綴在醒目、採光、通風等部位,無不體現出工匠的高超技法。整個堡寨依託山水,不同群組的塑造成姿態各異的空間形象和聚落景觀。
歷史背景
岩門古堡寨昭顯著湘西苗疆邊牆系列軍事遺存的重要考古價值。浦市,歷史上是西南的交通要道,地理位置十分特殊和重要。明朝,朝庭不惜代價鎮壓湘西苗區,先後於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至萬曆二十四年(公元1606年),在苗區設立鎮溪千戶所,5寨,18營哨,湖廣鎮守總兵駐省城,鎮竿駐參將1人,守備1人,駐紮官兵6000餘人,了明王朝在湘西苗區的包抄控制局面。岩門古堡寨亦是這一格局的歷史產物。由於戰事頻繁,岩門古堡寨的整體設計和民宅的建築風格都體現了以適應戰事為特點,網狀狹窄的巷道,高森的山牆,密集的望眼,多重的門道,無論是單體和整體都顯示出互應和封閉的氣息,成為湘西苗疆邊牆系列軍事遺存的又一代表。
明未清初,岩門開始修建磚木結構房,並在房子旁邊修建了糧倉。
清朝時,康祖錫修建了一棟磚木結構房。旁邊修有土木結構的糧倉,上題有“谷積如墉”。 有一地下室用於藏金銀財寶。當時的縣太爺贈扁一塊,上題“推已及人”。
1946年,岩門村由於地主家裡的長工不慎失火,引發大火,燒毀了村東面的磚房和木房共約三十間。
50年代湘西剿匪時,解放軍進駐岩門在古建築上留下了一些剿匪的標語。在村西北的山頂挖有戰壕,建有戰時指揮部。
60年代文革“破四舊”期間,紅衛兵來到康啟武家迫使其將康祖錫所建的房子上的福祿壽三星浮雕削去。康啟武暗中將花窗拆下藏了起來。
70年代,康啟武將花窗安裝上去。後因村里來了工作隊,又將花窗拆下藏起來。
80年代後,康啟武再次將花窗安裝上去。
2008年10月,瀘溪縣文物普查工作隊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發現了岩門古堡寨。
2008年11月,瀘溪縣人民政府將岩門古堡寨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2008年12月20日,湖南發現之旅來到岩門古堡寨進行採訪,在相關媒體上進行了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