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蒿(植物)

岩蒿(植物)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岩蒿(學名:Artemisia rupestris Linn. )是菊科,蒿屬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狀莖木質,常橫臥或斜向上,密生多數營養葉。莖通常多數,高可達50厘米,褐色或紅褐色,下部半木質化,葉薄紙質,葉片卵狀橢圓形或長圓形,二回羽狀全裂,小裂片短小,櫛齒狀的線狀披針形或線形,頭狀花序半球形或近球形,具短梗或近無梗,下垂或斜展,頭狀花序在莖上排成狹窄的穗狀花序狀的圓錐花序;總苞片外層、中層總苞片長卵形、長橢圓形或卵狀橢圓形,花序托凸起,半球形,花冠近瓶狀或狹圓錐狀,花柱略伸出花冠外,先端分叉略長,花冠管狀,花葯線形,瘦果長圓形或長圓狀卵形,7-10月開花結果。

分布於中國新疆;蒙古、俄羅斯及北歐各國也有分布。生長在海拔1100-2900米地區的乾山坡、荒漠草原、半荒漠草原、草甸、沖積平原及乾河谷地帶,也見於林中空地或灌叢中。

岩蒿全草入藥,有消炎、止血之效。

(概述圖參考來源:中國植物圖像庫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繁殖方法,根莖,種子,栽培技術,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根狀莖木質,常橫臥或斜向上,具多數營養枝,營養枝略短,密生多數營養葉。莖通常多數,稀少數或單一,直立或斜向上,高20-50厘米,褐色或紅褐色,下部半木質化,初時微有短柔毛,後脫落無毛,上部密生灰白色短柔毛;不分枝或莖上部有少數短的分枝。葉薄紙質,初時葉兩面被灰白色短柔毛,後脫落無毛;莖下部與營養枝上葉有短柄,中部葉無柄,葉卵狀橢圓形或長圓形,長1.5-3(-5)厘米,寬1-2(-2.5)厘米,二回羽狀全裂,每側具裂片5-7枚,上半部裂片常再次羽狀全裂或3出全裂,下半部裂片通常不再分裂,基部小裂片半抱莖,小裂片短小,櫛齒狀的線狀披針形或線形,長約1-6毫米,寬0.5-1.5毫米,先端常有短的硬尖頭;上部葉與苞片葉羽狀全裂或3全裂。
頭狀花序半球形或近球形,直徑4-7毫米,具短梗或近無梗,下垂或斜展,基部常有羽狀分裂的小苞葉,在莖上排成穗狀花序或近於總狀花序,稀由於莖上部有短的分枝,而頭狀花序在莖上排成狹窄的穗狀花序狀的圓錐花序;總苞片3-4層,外層、中層總苞片長卵形、長橢圓形或卵狀橢圓形,背面有短柔毛,邊緣膜質,撕裂狀,內層總苞片橢圓形,膜質;花序托凸起,半球形,具灰白色托毛;雌花1層,8-16朵,花冠近瓶狀或狹圓錐狀,檐部具3-4裂齒,內面常有退化雄蕊的花絲痕跡,花柱略伸出花冠外,先端分叉略長,叉端鈍尖;兩性花5-6層,30-70朵,花冠管狀,花葯線形,先端附屬物尖,長三角形,基部圓鈍,花柱與花冠等長,先端分叉,叉端截形。瘦果長圓形或長圓狀卵形,頂端常有不對稱的膜質冠狀邊緣。花果期7-10月。

生長環境

生長在海拔1100-2900米地區的乾山坡、荒漠草原、半荒漠草原、草甸、沖積平原及乾河谷地帶,也見於林中空地或灌叢中。
栽培生境:天山北麓的哈密市、巴里坤縣、伊吾縣三地交界處,交通便利,資源豐富,海拔2080米,氣候類型屬溫帶大陸性冷涼氣候,最低氣溫達-39.2℃,最高氣溫30.3℃,年平均地溫為1.04℃,無霜期為75-90天,晝夜溫差大,降雨多在夏秋季,冬季多積雪。年平均降水量286.2毫米,年平均蒸發量1959毫米,≥10℃,有效積溫13-29℃。土壤每年11月結凍至第二年4月中旬解凍,土壤內積有大量腐殖質,土壤肥沃,因經常受雨雪澆洗,土壤呈現中性或稍偏酸,pH值在5.5-7之間。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新疆。蒙古、俄羅斯(中亞、西伯利亞及歐洲部分)及北歐各國也有分布。

繁殖方法

根莖

在岩蒿分布豐富的林緣開闊地,秋季8-9月中旬採集野生種苗,採集健壯的野生岩蒿苗,連根帶少許土挖出裝入運送框內,輕放輕取,防止根土大量脫落或傷根。注意挖苗時帶上岩蒿毛根,利於移栽苗的恢復、成活。挑選挖取的野生岩蒿苗,如果是幾株根連在一起,可用利剪將苗根逐個分開,每個苗根帶上一些毛根。

種子

採種:根據野生岩蒿生長狀況,在8月適時收集成熟果實。選擇生長健壯、花果飽滿、無病蟲害的單株植株,將其頭狀花序用手捋下,放入乾淨的布袋中。避風晾乾,篩選出粒大飽滿的果實做種子。
種子處理:將選好的種子用25-35℃的清水浸泡2-3小時,讓種子充分吸附水分後撈出控去余水,放進浸濕的無菌布袋中,在25℃,30%的溫度下催芽,1-5天種子陸續發芽,等有70-80%的種子發芽時,即取出準備播種。
播種育苗:在選好、耕翻好的地中施足底肥,灌水一次,整平,開溝或做畦。如溝播,溝寬3-5厘米,溝深不超過1.5厘米,溝距25-30厘米為宜,溝長和溝向根據地形條件而定。如做畦,畦寬150厘米,長依據地形而定,要便於澆水。取乾淨、無菌的細河沙適量,與處理好的種子拌勻,在拌的過程中動作要輕,儘量減少對發芽種子的破壞。播種量按每667平方米500-600克行溝播或撒播播種。如採用撒播方式,種子撒在畦面上,再鋪一層1厘米左右的細土覆蓋。播完種之後,用塑膠薄膜或乾淨麥草覆蓋10-15天,幼苗出土後揭去塑膠薄膜或麥草。
移栽育苗:秋季移栽育苗多採用壟栽方式,一般土壟高10-15厘米,株距20-25厘米,行距30厘米左右,選擇陰天或下午進行移栽作業,栽苗深度5厘米左右為宜。栽苗後即可澆水,不可猛水漫灌。移栽一周后,即有新葉萌發,檢查一次移栽成活情況,及時進行補栽。
幼苗管理:播種幼苗出土後,根據土壤墒情適時進行噴水,15天之後除第一次雜草,此時幼苗根系嫩弱,扎入土壤不深,除草、鬆土時要小心,儘量不傷幼苗根系和植株。在幼苗的整個生長期,根據生長情況,一般需除草5-7次,鬆土2-3次。幼苗長到15厘米時便可以起苗進行大田移栽,移栽前澆一次透水,以方便起苗。

栽培技術

選地整地:選擇地勢較為平坦、開闊,排水良好,土壤疏鬆,腐殖質含量高的中性土壤。也可選擇種過馬鈴薯、大麥、油菜等作物的田地。選好地之後,施入腐熟的廄肥,每667平方米1000千克左右,耕翻土壤深25-30厘米備用。根據當地農田雜草類型,在進行整地的同時可進行土壤處理。
田間管理:岩蒿幼苗出土後,莖葉生長緩慢,需了解植物學特性進行管理。如在貧瘠土地上育苗栽培,在管理中可追施一定量的氮肥,以促進幼苗的生長發育。岩蒿極耐嚴寒,冬季能在零下20-30℃的積雪下存活,第二年開春積雪未消融便已開始生長,4月中旬氣溫上升,植株生長迅速,6-7月為生長旺期,7-8月開花,可進行採收。

主要價值

岩蒿全草含黃酮苷、揮髮油、胺基酸、生物鹼等,味辛,微溫,具有清熱解毒、消食健胃、消炎、安神、鎮靜、抗過敏等功效,民問採用岩蒿水煎劑治療消化不良、腹胃脹痛、肝炎、蟲咬蚊叮、感冒發熱、蕁麻疹等疾病,因此具有較高的藥用價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