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生熱率深度分布

岩石生熱率深度分布

岩石生熱率深度分布具體是指岩石中放射性元素生熱率隨深度的分布呈指數規律減小。岩石放射性生熱率(radioactive heat generation of rocks)是指單位體積的岩石在單位時間內生成熱量的總和,標征著岩石自身生熱能力的高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岩石生熱率深度分布
  • 外文名:heat productivity in different depth
  • 學科:工程技術
  • 岩石生熱率A:又稱岩石放射性生熱率
  • 定義:岩石放射性元素生熱率隨深度變化
  • 特點:隨深度而降低
岩石放射性生熱率,岩石生熱率深度分布簡介,騰衝地區岩石圈生熱率,兩淮礦區岩石放射性生熱率隨深度變化規律,

岩石放射性生熱率

岩石放射性生熱率(radioactive heat generation of rocks):簡稱岩石生熱率A,是指單位體積的岩石在單位時間內生成熱量的總和,它標征著岩石自身生熱能力的高低,單位為微瓦/米3。放射性元素的衰變生熱是地球內部驅動眾多深部構造熱過程的重要動力來源,也是岩石圈內熱場(溫度場)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岩石中所含的天然放射性元素雖然很多,但只有鈾、釷、鉀3個元素因具有足夠的豐度且其半衰期可與地球的年齡相比擬而被列為主要生熱元素。其中鉀的分布較為均勻穩定,但總體生熱貢獻僅占總量的1/10~2/10;而鈾最為活躍,釷次之,兩者在地球演化和分異淋濾過程中易受水熱活動影響而遷移富集至地殼頂部。岩石生熱率隨深度變化而呈現一定規律性。

岩石生熱率深度分布簡介

岩石生熱率深度分布(heat productivity in different depth):放射性元素生熱率隨深度的分布呈指數規律減小,地球不同深度帶的生熱率估計如下:0~100千米間產生的大地熱流量為50%;100~200千米間為25%;200~300千米間為15%;300~400千米間為8%;大於400千米為2%。

騰衝地區岩石圈生熱率

騰衝地區靠近現代板塊邊界,始二十一世紀以來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的俯衝碰撞事件,對該區的地球動力學過程起著深刻的影響。地質上主要表現為晚新生代多期次火山活動和現代深部岩漿活動及新的(或繼承性的)斷裂的強烈活動導致頻繁而強烈的地震。該區作為喜馬拉雅地熱帶的重要組成部分,水熱活動強烈,地熱背景值高。
周真恆等綜合溫泉資料研究了該區的水熱活動特徵,並從地震波速入手研究了岩石圈生熱率隨深度的分布以及深部熱流結構組成和深部地溫分布。同時也探討了該區慢源原生玄武岩岩漿的起源問題。
由於10km深度內的地殼淺層是地質構造最為複雜、地下水活動最為強烈的地段,因而10km深度內沉積蓋層的生熱率根據研究需要按地層厚度作加權處理。10km深度以下則利用地震波速資料確定生熱率的垂向分布(如圖)。騰衝地區地殼和上地慢的生熱率總體呈隨深度而降低的總趨勢,10km深度內沉積蓋層的生熱率為
,100km以下的上地殼部分為
,中地殼為
,下地殼為
,殼下岩石圈則降至

兩淮礦區岩石放射性生熱率隨深度變化規律

兩淮煤田位於安徽省北部,區內煤炭資源豐富,是我國重要的煤炭生產基地,也是華東地區重要的煤炭資源供應地,生產和在建礦井達65對以上。但隨開採深度的增大,地質條件愈發複雜,高溫問題突出,所以煤礦研究領域越來越關注礦區的地溫和地熱研究工作。
兩淮礦區岩石放射性生熱率隨深度有一定的變化,但變化不大,生熱率隨深度有遞減的趨勢,但由於採樣深度較淺,生熱率隨深度分布的具體樣式尚難準確判定,生熱率在不同深度段的變化,見圖。
生熱率在不同深度段的變化生熱率在不同深度段的變化
淮北礦區生熱率的變化範圍為
,平均值為
。淮北礦區在淺部400m以內地層,岩石放射性生熱率分布較分散,但是在深部800m~1200 m之間分布是均勻的,集中在
之間。淮南礦區生熱率的變化範圍為
,均值為
,且多集中在
之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