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玻璃態是物質存在的一種狀態,它的形成類似於岩漿岩,是多種組分的熔融體冷凝而形成的一種物質,即屬於非晶態範疇。巨觀上它有一定的形態;微觀上看,玻璃的原子、離子或分子的排列完全不同於晶體,沒有一定的規律,只具有統計的均一性。無固定熔點,與晶體相比屬於亞穩定態物質。形成過程中有變化的可逆性,性質隨成分連續變化。以玻璃為例進行
對玻璃原料的分析
玻璃的主要原料來自於天然的礦物岩石。一般矽酸鹽玻璃其主要的氧化物成分有:SiO2、Al2O3、CaO、MgO、Na2O、K2O等。SiO2是玻璃的主要成分,含量在60%~70%以上,它的引入主要是石英砂、石英砂岩、石英岩及石英。Al2O3的引入礦物為長石及高嶺土。CaO引人為方解石及石灰石白堊。MgO來自於白雲石及菱鎂礦。NaO來自於純鹼、芒硝及天然含鹼礦物(如霞石)等。K2O來自於鉀鹽。
此外,為了降低二氧化矽的熔點還需加入
助熔劑(純鹼、鉀鹽、螢石、硼砂、鉛丹),澄清劑(白砒、三氧化二銻、硝酸鹽等)以排除玻璃液中的氣泡,使玻璃清澈透明。還有氧化劑、還原劑、著色劑等。基於對於原料性能的了解,以及玻璃成分對原料的要求越發嚴格,僅憑化學分析和粒度分析還不夠,良好的玻璃質量離不開顯微結構分析。如某廠的兩種石英砂化學成分與粒度很相似,但產品質量相差很遠,在查找原因中發現一種石英砂上附著少量的黏土膠結物絹雲母,它極難熔,在產品上形成白點結石,因而嚴重影響了產品的質量。此外,石英顆粒的形狀也影響熔點。這個實例充分說明了岩相分析的重要性。
對玻璃缺陷的檢驗
質量優良的玻璃應是均勻的,但由於種種原因,玻璃會產生缺陷。玻璃缺陷大致有氣泡、條紋、節瘤和結石等,它們的存在影響玻璃的透明度。缺陷的折射率不同於玻璃,觀察物體會變形;缺陷處應力不均,加工時易破裂,或存放時會自行炸裂,故應設法消除。
玻璃溶制過程中含氣態揮發成分,不能逸出玻璃液表面即成氣泡,氣泡因玻璃液流動常成橢圓狀,正交鏡下全消光。條紋、節瘤為玻璃態缺陷。大者可直接觀察,小的可用顯微干涉儀、干涉反射儀觀察玻璃表面干涉色的變化來確定。結石是玻璃中最常見、最危險的缺陷,它為晶態物質,膨脹係數與周圍玻璃體相差甚大,嚴重破壞產品的機械強度及
熱穩定性。岩相分析法對結石檢驗方便有效,較為常用。
對應力分布的檢查
玻璃中存在各種不同原因形成的內應力,如由於外力作用而產生的巨觀應力,由於內部結構缺陷使某些部位產生微觀應力等。應力的存在嚴重影響著玻璃的強度等性能。消除內應力不僅為了使其在加工過程中不致破裂,更主要的是消除內應力形成的雙折射。
內應力檢驗通常用偏光儀。正交鏡下樣品若存在內應力視域會出現明亮條紋,
內應力大時會出現干涉色。在石膏板的紫紅背景下很小的內應力也能看到內應力集中的部位。根據干涉色可在色譜表上查出雙折射率值,並能根據其大小計算應力大小及分布。
對玻璃顯微結構的研究
玻璃顯微結構研究的範疇主要包括玻璃的析晶現象,玻璃中玻璃相與晶相的相互關係、比例關係、晶相結構等,
微晶玻璃的主晶相與次晶相的比例關係等。玻璃顯微結構類型對玻璃的性能與用途有很大影響,同時根據顯微結構類型又可知道玻璃的形成條件,從而建立結構、性能、工藝之間的聯繫,為生產和科研過程服務。
相關擴展
陶瓷岩相分析,使用偏光顯微鏡觀察古代陶瓷的顯微結構,可了解陶瓷胎中羼和料和其他非可塑性顆粒的礦物種類、粒徑大小、分布情況以及瓷釉的玻璃化程度和微觀結構等信息,以認識古人製作陶瓷器的工藝技術。進行岩相分析時,先將陶瓷樣品磨成2毫米的薄片,約3~5毫米見方,也可鑲嵌在樹脂中,在偏光顯微鏡下觀察原料的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