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桂

岩桂

岩桂,也稱少花桂(學名:Cinnamomum pauciflorum)為樟科樟屬的植物。分布於印度以及中國大陸雲南貴州湖北四川湖南廣東廣西等地,生長於海拔400米至2,200米的地區,見於山谷疏林、砂岩上的山地、石灰岩以及密林中。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少花桂
  • 拉丁學名:Cinnamomum pauciflorum
  • 別稱:岩桂、香桂、三條筋、三股筋、香葉子樹、臭烏桂、臭樟、土桂皮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樟目
  • :樟
  • :樟屬
  • 分布區域:印度,中國大陸的雲南、貴州、湖北、四川、湖南、廣東、廣西等地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繁殖方法,樟科岩桂,

形態特徵

株高約15m,樹皮粗糙,灰褐色或灰白色葉對生,橢圓形、卵形至披針形,全緣或上半部疏生細鋸齒。花簇生葉腋生成聚傘狀,花小,黃白色,極芳香。
岩桂

生長環境

為常綠灌或小喬木。喜光,但在幼苗期要求有一定的庇蔭。喜溫暖和通風良好的環境,不耐寒。適生於土層深厚、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質的偏酸性砂壤土,忌鹼性土和積水。通常可連續開花兩次,前後相隔17天。花期9-10月。

分布範圍

產中國西南部、四川、雲南、廣西、廣東和湖北等省區均有野生,印度,尼泊爾,柬埔寒也有分布。

繁殖方法

:播種、壓條、嫁接和扦插法繁殖。當年10月秋播或翌年春播,實生苗始花期較晚,且不易保持品種原有性狀。壓條繁殖,用於繁殖良種。嫁接繁殖是常用的方法,多用女貞、小葉女貞、小蠟、水蠟、流蘇和白蠟等樹種作砧木,行靠接或切接。扦插繁殖多在6月中旬至8月下旬進行。移植常在秋季花後或春季進行,也可在梅雨季節移栽,大苗需帶土球,種植穴多施基肥。盆栽桂花,夏季可置庭院陽光之下,不需遮蔭,冬季在一般室內即可安全越冬。病蟲害有枯斑病、枯枝病、桂花葉蜂、柑橘粉虱、蚱蟬等。
套用:桂花終年常綠,花期正值仲秋,有"獨占三秋壓群芳"的美譽,園林中常作孤植、對植,也可成叢成片栽植。為盆栽觀賞的好材料。
詩:
詠岩桂 (宋)朱熹
露邑黃金蕊,風生碧玉枝。
千株向搖落,此樹獨華滋。
木末難同調,籬邊不並時。
攀援香滿袖,嘆息共心期。

樟科岩桂

科:樟科屬:樟屬
岩桂岩桂
學名:Cinnamomum petrophilum N .C hao, sp, nov. in Addenda P. 460.
植物形態
灌木或喬木。小枝褐色或黃褐色,當年生的被稀疏小柔毛,二年生的無毛。芽小,密被灰白色小絹毛,扁。葉對生,近對生或互生,橢圓形至矩圓形,先端鈍至長漸尖,基部漸狹,長4 -12厘米,寬1.6-5厘米,腹面黃綠色,無毛,有光澤,背麵粉綠色,被稀疏灰白色小柔毛,後毛漸脫落,離基三出脈,直達葉端,兩面凸起,腹面較細,背面較粗,二側脈通常向外分出纖細的次生脈,橫脈腹面稍明顯,背面明顯,細脈不明顯;葉柄暗褐色,長0.5-1:5厘米,初被稀疏小柔毛,後變為近無毛,腹面平或微凹。花序總狀或聚傘狀,纖細,腋生或著生當年生小枝下部,被小絹毛,長達6.5厘米,花3一7枚,總梗長。.7- 4厘米;花梗長達1.1厘米,被小絹毛;花被長4 -4.5毫米,外側密被小絹毛,裂片6枚,矩圓形或矩圓狀倒卵形,長約3.5毫米,內側特別是兩端密被短柔毛,花後脫落,雄蕊基部或下部被短柔毛,長2一3毫米,第3輪的花絲近中部各具2枚圓腎狀無柄腺體;退化雄蕊長約1.5毫米,三角狀,被短柔毛;雌蕊長約3.5毫米,無毛,子房橢圓狀,花柱遠較子房為長,向上逐漸增粗,柱頭膨大,不規則盾狀。果序軸兩側壓扁;果矩圓狀,長約1.5厘米,直徑約0.6厘米,綠色變為紫藍色,表面有戎狀突起;果托杯狀,全緣或有不規則截狀裂片,直徑3.5-4.5毫米,長約2毫米;果梗長0.4-0.7厘米,向上明顯增粗,與果托成漏斗狀。花期4月;果期8一9月。
產地
產於四川筠連、珙縣等縣。生於海拔1100米處。一般生長在石灰岩的岩縫中,或石灰岩上發育的土壤上,有較強的萌發能力。模式標本采自筠連縣觀音岩。
用途
枝、葉含芳香油,油的主要成分為黃樟油素,是外貿暢銷物資,也是有關輕工業的重要原料,現已進行生產。黃樟油素曾經是從另外的樟科植物的根部提取的,這種方式不利於保護森林,資源不易補充,同時挖根也費勞動力。現從岩桂的枝、葉中提取,就避免了這些問題,並引起了各方面的注意。為了擴大資源,有關地區現已積極開展育苗造林。
本種與少花桂C, pauciflorum Nees相近,·但本種的小枝、芽、葉背均被小柔毛或小絹毛,花序較長,花較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