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岩屑錐
- 外文名:detrital cone
- 定義:岩屑滾落山坡形成的錐狀堆積體
- 形成地貌:坡度大,海拔高的上坡上
- 組成成分:風化碎屑物堆積
- 套用學科:地質地貌學
簡介,形態特點,形成區,堆積區,通道,組成成分,
簡介
岩屑錐(detrital cone)是指在坡度大於40°,海拔4500m以上的山坡上,風化的岩屑滾落山坡形成的一種錐狀堆積體。它的最大坡度下部稍小於碎屑物靜止角(28°-29°),而坡頂的坡度為(40°-45°)。
在山麓,當一系列岩屑錐的下部相連線便成岩屑裙。因此,岩屑裙和岩屑錐是高寒地區山地谷坡後退過程中產生的重要地貌類型之一。
形態特點
岩屑錐坡面的穩定角為31°-34°,一般為32°;高度可達15-30 m,少數可達50m以上。岩屑錐的下限與地面切割深度和植物覆蓋度有關,切割深度大、植被覆蓋差的地區下限就低。
岩屑錐在形態上可分為三部分,即形成區、通道和堆積區。
形成區
堆積區
堆積區是指窪地中的岩屑在重力作用和冰雪融水的搬運下堆積在坡麓。
通道
形成區與堆積區之間有一個直而狹的通道,上接雪蝕窪地的出口,下連岩屑錐錐頂。
組成成分
錐體從錐頂到坡麓間有一定分選,錐頂物質較細,坡麓顆粒較大,大塊岩石一般滾落在坡麓地帶,岩屑間很少有細粒物質充填,空隙度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