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岣嶁山房》是明代文學家張岱寫的一篇散文。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岣嶁山房
- 創作年代:明代
- 作品體裁:散文
- 作者:張岱
- 作品出處:《陶庵夢憶》
作品原文,白話譯文,文學賞析,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岣嶁山房
岣嶁山房,逼山、逼溪、逼韜光路,故無徑不梁,無屋不閣。門外蒼松傲睨,蓊以雜木,冷綠萬頃,人面俱失。石橋低磴,可坐十人。寺僧刳竹引泉,橋下交交牙牙,皆為竹節。天啟甲子,余鍵戶其中者七閱月,耳飽溪聲,目飽清樾。
山上下多西栗、邊筍,甘芳無比。鄰人以山房為市,蓏果、羽族日致之,而獨無魚。乃瀦溪為壑,系巨魚數十頭。有客至,輒取魚給鮮。日晡,必步冷泉亭、包園、飛來峰。一日,緣溪走看佛像,口口罵楊髡。見一波斯坐龍象,蠻女四五獻花果,皆裸形,勒石志之,乃真伽像也。余椎落其首,並碎諸蠻女,置溺溲處以報之。寺僧以余為椎佛也,咄咄作怪事,及知為楊髡,皆歡喜讚嘆。
白話譯文
岣嶁山房,靠山,靠溪水,也靠近韜光路,所以它的每條路都像一道橋樑,每間屋子都像閣樓。山房門外的蒼松傲然挺立,與旁邊間雜的其他樹木,形成一片蓊郴景象,灑下一片濃密的樹蔭,人的面貌都看不清了。石橋上有低矮台階,可以坐十個人。寺院裡的僧人劈開竹子引出泉水,橋下交錯複雜,全是引泉的竹節。天啟朝甲子年(1624)間,我曾經在寺中閉門靜修了七個月,輕聆溪水潺潺充盈於耳,目覽優美景色充盈於眼。
山上,到處都是味道鮮美的西果和邊筍。住在附近的人把山房當成了集市,瓜果禽類每天都有人賣,卻唯獨沒有魚。於是我就把溪水堵起來形成小水坑,養了數十條大魚。如果有客人來,我就給他們吃新鮮的魚。每天下午中時,我都會到冷泉亭、包園、飛來峰去散步。天,我沿著溪水邊走邊欣賞佛像,一邊還罵著楊髡。我看到一個騎著龍象的波斯人的塑像,身旁還有四五個赤身裸體捧著花果的胡女圍繞,看到旁邊的石頭上有銘文介紹,才知道這就是我所罵的楊髡。我把楊髡塑像的腦袋砸落在地,並搗碎胡女的塑像,然後起扔到了所里報復他。寺里的和尚以為我砸爛了佛像,都十分驚詫,等到他們知道我砸爛的是楊髡的像,都十分歡喜讚嘆。
文學賞析
這篇小品文讀來清新自然,作者身處如此安逸、幽靜的環境中讀書,唯心美之。文末作者怒砸楊髡像,表現了他的愛憎分明、疾惡如仇。
作者簡介
張岱(1597--1689),字宗子,後改字石公,號陶庵,又號蝶庵居士、六休居士,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張岱出生於官僚之家,家境富裕,年輕時四處遊歷,見識頗廣,又時常休閒遣興於各類藝術之中,生活可謂安逸清閒、豐富多彩。明朝滅亡之後,張岱因拒絕進入清廷任職,從衣食無憂的富家子弟變成了下層貧民,生活窮困潦倒,後來更是以入山著書以終。張岱擅長散文,一生著作頗豐,包括《琅繯文集》《陶庵夢憶》《西湖夢尋》 《夜航船》《石匱書後集》 《四書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