岔路口八中

岔路口八中是一間位於岔路口的教育的組織機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岔路口八中
  • 類型:中學
  • 地方:岔路口
  • 屬性:教育的組織機構
學校概念,名稱沿革,相關知識,學校的歷史,

學校概念

學校是為國家培育下一大棟樑的地方,學校是有計畫、有組織地進行系統的教育的組織機構。努力

名稱沿革

“學校”一詞源於民國。
西周稱學校為“辟雍”,是少數奴隸主貴族讀書的場所。古代的學校稱為庠、序、學、校、塾。在開始產生時並不都是專門的教育機構,而兼為習射、養老的場所。西漢時學校分中央和地方兩種,中央設太學,地方上置學宮。唐時代辦學達到古代極盛時期,學校分類更細,明清時的學校基本是承襲隋唐的,但由於科舉制發展,使學校成為科舉制的附庸和裝飾品。清末,開始興辦近代教育,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的《欽定學堂章程》中稱學校為學堂。到1907年,新式學堂遍設各地。
辛亥革命後,教育部公布新學制,“學堂”一律改稱“學校”,並一直沿用至今。
目前的中國的學校分類
1.學歷教育:
國小。
中學:普通初級中學、普通高級中學、高級職業中學、中等專業學校。
大學:普通大學、軍校學院、高職專科院校。
其中,國小和國中屬於目前中國的義務教育。
2.非學歷教育:
幼兒教育。
學前教育。
特殊教育(盲聾啞學校等)
各級各類的培訓學校。

相關知識

綠色學校
什麼是綠色學校?
“綠色學校”是指在實現其基本教育功能的基礎上,以可持續發展思想為指導,在學校全面的日常管理工作中納入有益於環境的管理措施,並持續不斷地改進,充分利用學校內外的一切資源和機會全面提高師生環境素養的學校。它是1996年《全國環境宣傳教育行動綱要》中首次提出的。它強調將環境意識和行動貫穿於學校的管理、教育、教學和建設的整體性活動中,引導教師、學生關注環境問題,讓青少年在受教育、學知識、長身體的同時,樹立熱愛大自然、保護地球家園的高尚情操和對環境負責任的精神;掌握基本的環境科學知識,懂得人與自然要和諧相處的基本理念;學會如何從自己開始,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積極參與保護環境的行動,在頭腦中孕育可持續發展思想萌芽;讓學校里所有的師生從關心學校環境到關心周圍、關心社會、關心國家、關心世界,並在教育和學習中學會創新和積極實踐。這一活動不僅帶動了教師和學生的家庭、還通過家庭帶動了社區、通過社區又帶動公民更廣泛地參與保護環境的行動。它不僅成為學校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載體,而且也逐漸成為新形勢下環境教育的一種有效方式。
一、“綠色學校”的內涵
“綠色學校”是指學校在實現其基本教育功能的基礎上,將以可持續發展理論為導向,在全面的日常工作中將可持續發展思想納入管理中,通過制訂環境管理制度,開展有效的環境教育活動,創設環境保護的文化氛圍,促進師生、家長和專家參與環保和可持續發展的實際行動,全面提高師生的環境素養,共同為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那做出貢獻。
綠色學校不僅僅是“綠化學校”,更主張環境教育從課堂滲透擴展到全校整體性的教育和管理,鼓勵師生的民主公平地共同參與學校環境教育活動,加強學校與社區的合作和聯繫,在實踐參與的過程中發展面向可持續發展的基本知識、技能、態度、情感、價值觀和道德行為,即提高全體教職員工和學生的環境素養,落實環保行動。 “綠色學校”是我國“科教興國”和“可持續發展”基本戰略的具體體現,是21世紀學校環境教育的新方法。
學校首先是一個傳播文化的特定的學習場所,是學生獲得知識、價值觀,行為養成的重要場所,承擔著正規環境教育的基本功能。學生在學校中的生活約占學生每天生活的1/3,校園環境對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因此通過校園的環境、生活和管理體系傳遞可持續發展思想尤顯重要。
從環境保護的角度看,學校也被看作是一個環境問題的製造者,它隨時隨刻對環境產生不良影響,因此有必要對學校進行環境管理和規劃,以實現學校的可持續發展,同時學校環境管理活動本身也是師生參與環境保護實踐機會和進行環境教育的資源,有著特定的教育意義。學生可以通過了解校園環境問題的產生和改善,學習環境和社會的知識,理解人與環境的關係,參與校園環境的改善,提高環境素養。
二、創建“綠色學校”的效益
對於學校師生:有助於師生深入地認識和理解環境問題的重要性,提高師生環境知識、意識、技能、態度、價值觀和行為等環境素養,使其 在今後的個人和家庭生活中更加重視環境問題。
對於學校管理:促進學校環境管理體系和相關檔案資料的建立,提高環境教育教學和管理水平。
對於環境:減少學校對環境的不良影響,回收再生資源,營造優美環境,校園環境更利於師生身心健康。
對於學校與社區的聯繫:促進學生、教師、學校、社區、政府、企事業和民間團體在學校環境教育和管理上的合作。
對於教學:學校可以獲得實現“綠色學校”的課程所需要的教育思想、教材和輔導資料,強化素質教育。
社會影響:學校能提高自己在本地區的聲譽和形象,有利於學校自身的發展。學校有機會獲得極高的榮譽獎勵,並能向當地、全國和國際宣 傳和交流自己的經驗。
經濟效益:能夠有效地節能、節水、節電,資源回收等措施提高資源利用率,減少事故隱患,明顯地減少浪費,節約學校財政開支,加強學 校內部的管理。

學校的歷史

最初的教育活動與人類的生產,社會生活融為一體,人們主要是通過言傳身教,傳授知識,技能.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物質財富逐漸增加,有些人就可以從體力勞動中脫離出來,專門從事腦力活動;同時語言文字也在豐富和發展.這樣,獨立的教育機構-----學校便逐漸孕育產生了.學校的出現標誌著人類教與活動進入一個自覺的歷史時期.
據考證,原始社會後期,就有了專門對青少年進行教育的特殊場所,這就是學校的萌芽.青少年在這裡接受一些訓練:學習自理,參加社會勞動,如建築房屋.耕種.收穫.照看牲畜等;學習唱歌.跳舞.遊戲.;學習禮儀和行為規則.
在我國春秋戰國時期,學校教育形成了似禮樂為中心的文武兼備的六藝教育.六藝由六門課程組成:禮-----禮儀,樂----音樂,舞蹈.射-----射箭.御----駕馬車.書----閱讀,習字.數----算術.
我國古代的學校有私塾 書院 也有官學等.
孔子提出的"學而優則仕"思想,直接影響著我國古代的社會生活.科舉取士制度一方面使讀書人獲得了參加管理國家事務的機會,提高了官吏的文化素養;另一方面,學校教育幾乎專門服務於科舉考試,教學內容局限於儒家經典,嚴重束縛了人的思想.科舉制度一直延續了1300多年.
20世紀初,清政府迫於形勢,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再教育方面頒布新學制,廢除科舉制度,並在全國範圍內推廣新式學堂.西學逐漸成為學校教育的主要內容.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我國建立了全新的教育體系,普通民眾及其子女普遍獲得了受教育的機會.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教育事業蓬勃發展,初步形成多層次,多形式,學科門類基本齊全的教育體系.我們接受學校正規教育的機會更多了.目前,我國九年制義務教育基本普及,青壯年文盲率大大降低;中等職業教育為國家培養了大量適用人才;高等教育發展迅速,以形成規範的本科教育. 碩士 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教育體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