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天保

岑天保,(1328~1394),字表立,廣西德保縣人,鎮安土府第十世任官。元至正十五年(1355),其父岑察空死。至正十六年(1356),由岑天保承襲鎮安路總管,三月,元朝廷授予冠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岑天保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廣西
  • 出生日期:1328
  • 逝世日期:1394
個人履歷,後人評價,

個人履歷

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田州、鎮安諸地各土司相互爭奪地盤,明太祖朱元璋命令湖廣行省平章進行征討。當時掌管田州岑伯顏、太平黃英衍、鎮安岑天保害怕朱元璋鎮壓,一同上書朝廷,願意投降明朝朝廷。明洪武元年(1368),明太祖朱元璋將鎮安路改為鎮安土知府,授岑天保為土知府,給予世襲,頒降土府印。洪武二年(1369),岑天保將府治從感馱岩(今那坡縣屬)遷至今德保縣城獨秀峰下。岑天保在位執政26年。政績有,首先勸農民開墾荒地,大力發展農業,農民開墾的土地永遠為自己所有,三年才升科納稅;其次是制定法規制度,減免和廢除前代各種不應設立的繁苛,從每年賦額和豬判中提取部分銀兩,以恤孤寡,其它賦稅徭役也相應減免;三是將原來土官官舍、土城牆重修加固,防禦外來侵襲。同時,岑天保還向明朝廷請求改變過去鎮安每年向普安衛(今貴州省普安市)進貢三千石大米改為進貢銀兩。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岑天保的奏請得到朝廷批准,從而解除了鎮安人民每年挑三千石大米到普安進貢的苦役。岑天保這些政策和措施對當時鎮安的農業生產和社會發展起到了很大作用。洪武二十七年(1394)五月,鎮安知府城西北發生農民叛亂。岑天保率兵前往鎮壓,並在離府城十三里的響泉山(今馬隘鄉賢恩村)安營紮寨。農曆五月二十八日,在下山巡察時,跌山身亡,當地人民按照壯族“死不離地”的葬俗,把他掩埋在響泉山下。

後人評價

後人將響泉山改為天保山。並在縣城東街及其墓側(天保山)建祠,名岑公祠(今德保縣的天保廟),建成有頭門三間,正廳三間,兩廊各三間,還建有照壁、圍牆。劃定田畝為役田和祭田。清乾隆四年(1739年)鎮安府治地增設附郭縣時,這個縣也命名為天保縣,按當地民俗,每年的三月初三和五月二十八日,小鎮安廳(今那坡縣)、歸順(今靖西縣)、田州(今田陽縣)、泗城(今凌雲縣)、湖潤、化峒(今屬於靖西縣)、向武(今天等縣)等府、州、峒岑氏及其氏族均到此祭祀。每年還選定日期演戲以紀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