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17日,由中央電視台聯合胤熙傳媒傾力打造的大型歷史人文紀錄片《岐黃春秋》在央視科教頻道《探索·發現》欄目隆重首播,該片共分四集,創作周期長達兩年之久。該片以全新的視角重點解讀河南新密作為岐黃文化發祥聖地的獨特魅力,以細膩、平實的手法系統梳理中醫藥文化傳承與發展的歷史脈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岐黃春秋
- 外文名:Chinese herbal medical science
- 承制單位:河南胤熙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 首播時間:2015年1月17日至1月20日
- 首播欄目:CCTV-10科教頻道《探索·發現》
- 類 型:歷史人文
播出信息,技術總定位,每集看點,第一集《發現》,第二集《內經》,第三集《長風》,第四集《傳承》,岐黃文化,岐黃之術,發祥聖地,創意內涵,藝術表現,文本,影像,聲音,製作人員,《岐黃春秋》節目組,《探索 發現》欄目組,
播出信息
《岐黃春秋》共分四集:《發現》《內經》《長風》《傳承》,從2015年1月17日起每晚一集在中央電視台科教頻道(CCTV-10)《探索·發現》欄目播出。該片一經播出,便在全國引起強烈的反響,節目組陸續接到來自全國各地電視觀眾的熱線電話,由此形成一股關注岐黃文化的社會熱潮。
技術總定位
●高清出品,同步配套出品高清晰影像製品,達到高清超大螢幕演示、播出及國家一級媒體播出水準。
●整體視覺包裝:全數位化3D、高端合成技術。
●後期製作技術:全數字高端(工作站級)後期編輯線。
每集看點
第一集《發現》
對於新密而言,溱水和洧水就是母親河,先民們在溱洧二水流域,世代生息,創造出古老的文明。不少專家學者在新密境內,發現幾十處關於黃帝和岐伯有關的文化遺址。專家學者解開岐伯“引載而歸”的千古之謎。2004年4月,文物工作者在進行黃帝宮修繕時,意外地發掘出土《風后八陣圖記》石碑,石碑中記載著黃帝征伐蚩尤的過程。
第二集《內經》
《內經》全稱《黃帝內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醫書,成書年代約為戰國時期。本書包括《靈樞》和《素問》兩部書,各八十一篇。主要從陰陽、臟腑、經絡、病機、診法、治則、針灸、按摩、方藥、疾病、攝生等各方面,對人體的生理活動、病理變化以及診斷治療方法作出較為全面而系統的論述,奠定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基礎。
第三集《長風》
歷史上,疫病曾無數次襲擊著我們的這個民族,試圖阻擋中華文明前進的腳步。正是古老的中醫一次又一次將疾病踩在腳下,維繫著中華民族的健康繁衍,一路走過數千年曲折而又輝煌的歲月。
第四集《傳承》
晚清時期,西學東漸,西方醫學開始逐漸在中國落地生根,二十世紀初,西方醫學大規模輸入中國,在日益激化的中西論爭中,西醫與中醫逐漸形成對立之勢,中醫自身的命運,在短暫的一百年中,也像自己根植的八卦圖般,旋轉不已。人類對自身的認識水平提高之後,中醫怎么去尋找傳統理論與現代科技的契合點?從存廢之爭到養生大熱,古老的中醫究竟經歷過怎樣的曲折沉浮?
岐黃文化
岐黃之術
岐黃文化,又稱岐黃之術,是中醫藥文化的代名詞。岐,指岐伯,是我國上古時代的一位名醫,曾任黃帝的醫官。黃,指黃帝。據史料記載,岐伯是神農炎帝至軒轅黃帝時期的一位偉大的醫師,長期從事醫務活動及中醫藥研究,並作出傑出貢獻,其活動範圍主要集中在今天的新密境內。
岐黃文化的核心內容就是《黃帝內經》。《黃帝內經》是以黃帝與岐伯、雷公、大鴻等對話的形式寫成的一本書。《黃帝內經》總計十八卷,分《素問》、《靈樞》兩部分。它以人體結構、機能聯繫及人與自然關係等整體觀念為出發點,運用陰陽五行學說、臟腑經絡關係,解釋人體生理、病理,闡述診斷、治療、預防、養生等方面的方法,是我國古代一部系統、全面、科學的基礎性著作,對後世中醫的形成和發展,起到重大影響。尤其在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問世之前,被視為醫家必讀之書,不讀該書,則不能行醫。所以古人尊稱《內經》為醫書之祖。而它的作者黃帝、岐伯也被尊之為醫家之祖。正是這個原因,後來岐(伯)黃(帝)幾成“中醫學”的代名詞。以致後來人們學醫時,就說是學習“岐黃”;對於醫術高超的人,說成是精於“岐黃”。只是清末民初以後,隨著西醫的普及,中醫開始退居二線,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已經很少使用。
發祥聖地
據悉,自2010年11月19日開始,中華學會醫史學分會在新密舉行為期四天的岐黃文化高層論壇,來自全國各地的近百名醫史研究專家學者,對新密市的岐伯山、黃帝宮、藥王廟等岐黃文化遺蹟進行認真的考察和研討,一致認定:新密是《黃帝內經》思想的形成地,是岐黃文化的發祥聖地,是中華醫祖岐伯的第二故鄉。
岐黃文化是寶貴的民族文化遺產,新密市委、市政府以中原經濟區建設為契機,實施文化傳承,將加強這一珍貴資源的研究和開發,決定將其作為一項基礎性工程納入新密“十二五”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圍繞中華醫藥聖山岐伯山初步規劃建設“三個園區、七個中心”,三個園區是岐伯山岐黃文化保護區、天然中藥材保護區和生態林保護區,七個中心是《黃帝內經》及中華醫藥文化研究中心、易經研究中心、道教武術研究中心、道醫治療養生保健中心、中醫藥博士活動中心、中藥材種植研究中心和中藥精深加工提煉中心,力爭早日把新密建設成為岐黃文化的研究中心、中醫藥文化的傳承基地。
新密擁有豐富的中藥材資源,境內具茨山、浮戲山、岐伯山上野生藥材多種多樣,素有“天然藥庫”、“中藥材之鄉”的美稱。長期以來,新密人有種植中藥材的傳統,生產的金銀花、地黃等在中藥界負有盛名。截止目前,新密境內發現與岐黃文化有關的遺蹟、勝跡、地名、山川、廟宇約五十餘處,岐伯祠、岐伯墓、岐伯泉、岐伯洞、藥王廟、黃帝城、黃帝宮、軒轅宮等聞名遐邇。
創意內涵
新密作為岐黃文化的發祥聖地,以其特有的山形地脈孕育出極富特色的人文景觀,蘊藏著跨越千年的知性寶藏。這一特色,是本片在藝術創意上首先著力強調的。
本片的創意貼近新密地域的自然肌理,即其地脈、山形和水勢,進而以人文的視角,使古今縱橫,俯仰觀察,借古喻事,借景抒情,以確立全片藝術創意的支點。
貼近自然肌理,使得分明的四季景色和中醫中藥的神奇,通過縈繞在內容理性敘事的主脈之上,成為全片總體形象的一種背景底色,深度體現“恢弘有度”的內涵。
地脈的喻示:通過巨觀(航拍)和微觀(局部)的結合來展示新密地域所蘊藏的開放性與伸展性的氣機。喻示出中原巨大能量爆發與伸展的地脈之源。
融與容,是本片質感的核心,取其兼容並蓄,有容納大,融會貫通之內涵,即融合天地、融合古今、融匯東西方。
體現人文視角,將全部的理性化表述內容,以一種詩意化的靈性律動來襯托,體現千年來岐黃文化的興盛演進,體現古今新密人對岐黃文化和中醫中藥的特殊情感,體現古與今的人文對話、精神碰撞,體現一種和諧與融合,是以人為本的大文化環境。
藝術表現
文本
主題結構符合內容的理性表述,符合獨具地域特點的文化性格。而在敘事語態上,是理性表述和人文詩意表達的有機結合,人文視點是一個支點,其用不在多,而在於力求點睛。
影像
●主題影像:以地域、地理的大展示為脈,呈現中原文化的基本風貌。
●主導影像:首先是貼近人文特色的大場景,具備一定的開闊度和地域的延展度,具備紀實形態。
●穿插影像:在結構主脈上,適時插入靈動的、感悟性的、詩意的影像段落,這是理性直線曲式上的一種圓融的、遊動的變奏。
●基礎色調:山水之色,自然植物的肌理,顯示出岐黃文化以人為本的和諧情懷。
聲音
聲音的創作關乎全片的節奏張力,關乎各個段落的表述氣質,關乎未來觀眾的心跳與感性認知。本片把聲音的營造放於前台,和影像同步創作,力求突出濃郁而獨特的地方文化風格。
製作人員
《岐黃春秋》節目組
策劃:蒿鐵群 張紅偉
撰稿:馬炎 申戈
編導:趙宇 李建華
助編:胡曦文
攝像:張斌 張志平
動畫:戚艷楠 李君
繪畫:劉德光
解說:陸健藝
音樂:張國躍
統籌:邵曉霞
《探索 發現》欄目組
副製片人:李浩洋
製作:朱燦
責任編輯:張瑞鋒 胡立艷 郭莎
統籌:王宇
監製:王新建
總監製:金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