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黃菊,中藥名。為菊科山黃菊屬植物山黃菊Anisopappus chinensis(L.)Hook. et Arn.的花。植物山黃菊,分布於我國福建、廣東、廣西、雲南等地。具有清熱,化痰之功效。主治感冒發熱,肺熱咳嗽,咽喉痛。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山黃菊
- 別稱:旋伏花、金菊花《廣西本草選編》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雙子葉植物綱
- 目:桔梗目
- 科:菊科
- 屬:山黃菊屬
- 種:山黃菊
- 分布區域:我國福建、廣東、廣西、雲南等地
- 採收時間:夏、秋季
- 用量:內服:煎湯,5-10g
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用法用量,炮製,鑑別,藥材性狀,形態特徵,生長環境,相關論述,
入藥部位
花。
性味
味苦,性涼。
歸經
入肺經。
功效
清熱,化痰。
主治
感冒發熱,肺熱咳嗽,咽喉痛。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5-10g。
炮製
採集加工:夏、秋季採收,曬乾。
鑑別
藥材性狀
本品容易散碎,完整的頭狀花序呈半球形,直徑0.8-1.5厘米。總苞片由2-3列條狀披針形的苞片組成,苞片外面密被茸毛。舌狀花一列,黃色,長矩圓形,先端3-4齒裂,其管狀花密集在凸起的花托上,長約4毫米,冠毛4-6枚,芒刺狀,每一管狀花基部伴生一草質托片,約與管狀花等長,宿存。氣微香,味微苦。
形態特徵
山黃菊,別名萄澗菊《中國植物科屬檢索表》,旱山菊《中國高等植物圖鑑》。一年生草本,高40-100厘米。根粗壯,徑5-12毫米。莖直立,單生,稀簇生,有細條紋,密被銹色柔毛。中部莖葉卵狀披針形或狹長圓形,長3-6厘米,寬1-2厘米,兩面被柔毛,沿脈毛較密,基部截形或寬楔形,邊緣有鈍鋸齒,三出脈或離基三出脈,向上葉漸小。頭狀花序單生或數個排列成頂生傘房狀;總花梗被銹色密柔毛;總苞半球形;總苞片3層,披針形或寬條形,外面密被伏柔毛;托片龍骨狀,膜質,長5毫米;雌花舌狀,黃色,舌片倒長三角形,先端3齒裂;兩性花筒狀,先端5齒裂。瘦果圓柱形,疏被柔毛,雌花瘦果長2毫米,兩性花瘦果稍壓扁,有4縱肋;冠毛污白色,膜片狀,4-5個,先端有伸長1毫米的細芒。花、果期8-11月。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840-2100米的乾燥山坡、沙地、荒地、草地及林緣。
相關論述
《廣西本草選編》:“清熱化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