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集群,活動,打鬥,食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該屬物種,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山魈 | 山魈(學名:Mandrillus sphinx): 體型粗壯,體長61-81厘米,尾短粗,長5.2-7.6厘米;肩高50.8厘米。體重可達54千克。頭大而長,鼻骨兩側各有1塊骨質突起,其上有縱向排列的脊狀突起,其間為溝,外被綠色皮膚,脊間鮮紅色。雄性每側約有6條主要的溝,其紅色部分伸延到鼻骨和吻部周圓。這種色彩鮮艷的特殊圖案形似鬼怪,因而人稱山魈。 |
鬼狒 | 鬼狒(學名:Mandrillus leucophaeus): 亦稱黑面山魈。是一種尾巴較短的猴,身長達70厘米,外觀類似山魈但是臉沒有鮮艷的藍色與紅色,而是黑色。它的兩性差異很大,尤其體現在了重量,成年雄性黑面山魈重達50千克,雌性只有12千克。身體整體呈暗灰褐色。成年雄性有粉紅色的下唇和白色的下巴。骨質突起上只有兩條溝。臀部胼胝及其周圍皮膚均為淡紫色,這是由於具有豐富的血管的緣故,興奮時,這種顏色更為明顯。面部周圍及頭頂生有長毛。全身的毛綠褐色。腹面為淡黃褐色,毛長而密。前肢較後肢長而強健,因而行動時後部向下傾斜。 |
棲息環境
棲息於熱帶樹林,喜歡多岩石的小山。
生活習性
集群
山魈為群居動物,一個種群由一頭成年公山魈帶領,包括幾頭母山魈和年幼的山魈。其他大部分成年公山魈則為獨居。有嚴格的等級制度,由一隻雄性山魈作為“頭猴”,頭猴通常顏色艷麗,花紋巨大。大部分成年的雄性山魈獨居山林中,其他的則擁有一個小家庭,雄性首領帶領著幾隻雌性山魈和年幼的小山魈一起生活。
活動
雌性山魈和小山魈基本上都在樹下活動不愛攀爬,大部分時間都在地上生活,一般只有晚上才爬到樹上休息。除了在覓食和躲避危險時會爬上樹,山魈大多數時間都在樹林的開闊地帶活動,它們的奔跑能力很強,最快時能達到每小時40公里,遠遠超過以靈活敏捷著稱的獼猴。有時山魈會集成大群,跑到耕作區中覓食,給農業帶來巨大損失,也因此遭到殺害。而由於偷獵活動的猖獗和棲息地的減少,山魈的生存面臨很大的威脅。
打鬥
成年山魈性格暴躁,兇猛好鬥,能與中型的猛獸搏鬥,領頭的老雄猴勇猛好戰,牙齒長而尖銳,爪子也鋒利,而且臂力也挺大,是普通成人的3倍左右;對各種敵害均具有威脅性。發起怒來,連小型豹子也對它們敬畏三分,有時還會攻擊毒蛇等動物。山魈的智商也相當高,和狒狒相當,是最聰明的靈長類動物之一。
食性
雜食性,飲食多樣化。它通常吃植物,可進食的植物種類超過一百種。它喜歡吃水果,但也會吃葉子,藤本植物、樹皮、莖,纖維。它還吃蘑菇和土壤。大多吃無脊椎動物,特別是螞蟻,甲蟲,白蟻,蟋蟀,蜘蛛,蝸牛,蠍子;也會吃雞蛋,甚至是脊椎動物等鳥,烏龜,青蛙,豪豬,老鼠,鼩鼱。如果有機會,可能也會進食更大的脊椎動物。
分布範圍
鬼狒分布於喀麥隆、赤道幾內亞(比奧科)和奈及利亞。
繁殖方式
山魈社會實行"一夫多妻制",在一天中,一隻雄性山魈與不同的雌性進行交配的情況很常見。3歲性開始成熟,繁殖期不固定,孕期6個多月(190天左右),每年一月到四月間產仔。每胎產1-2仔。4-6歲性成熟。幼年山魈毛髮為黑色,雄性六歲時離開父母,自己在群體中生存。
野外條件下,壽命約20年,交配季節是從6月到10月,每兩年繁殖一次。在人工飼養條件下可終年發情交配。一隻雄性山魈可與2-4隻雌性合養,雌性山魈有月經現象,持續2-4天,性周期約30天,典型特徵是發情高潮時性皮膚紅腫,此時交配最易受孕。雌山魈發情時雄山魈在其身後進行追逐,追到後馬上爬跨,身體迅速前沖,十幾秒即可完成射精過程,可連續幾次,或與幾隻雌性交配,交配大多在早晨。
該屬物種
中文名稱 | 學 名 | 命名者及年代 | |
一 | Mandrillus sphinx | Linnaeus, 1758 | |
二 | Mandrillus leucophaeus | F, Cuvier, 1807 | |
1 | 鬼狒指名亞種 | Mandrillus leucophaeus leucophaeus | F. Cuvier, 1807 |
2 | 鬼狒喀麥隆亞種 | Mandrillus leucophaeus mundamensis | Hilzeimer, 1906 |
3 | 鬼狒奧科島亞種 | Mandrillus leucophaeus poensis | Zukowsky, 1922 |
種群現狀
山魈的棲息地因為人類的活動而遭到破壞,導致山魈的數量急劇下降,而捕獵者的大量捕殺更導致山魈數量的減少。在剛果的布拉柴維爾,山魈的狀況最為嚴重,有在野外滅絕的危險。
非洲赤道地區熱帶雨林快速、嚴重的破壞以及人類捕獵的日益加劇,使得鬼狒在1986-2006年間數量下降了30%多,至2006年,在比奧科,數量已不足5000隻。
保護級別
全部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Ⅰ級保護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