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山陽古琴社(簡稱山陽琴社)創立於2009年,正式註冊成立於2012年。創始人是李家祥。業務主管部門淮安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為淮安首家專業從事古琴培訓古琴藝術交流、研習、傳承的組織機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山陽琴社
- 創建時間:2009年
- 創始人:李家祥
- 業務主管:淮安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
- 功能:古琴藝術交流、研習、傳承
琴社簡介,創始人,山陽琴派考辯,山陽溯源,
琴社簡介
淮安市山陽古琴社(簡稱山陽琴社)創立於2009年,正式註冊成立於2012年,業務主管部門淮安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為淮安首家專業從事古琴培訓古琴藝術交流、研習、傳承的組織機構。傳承古琴藝術,弘揚傳統文化,誠結天下知音!
創始人
山陽琴社創始人李家祥,1969年3月出生,山陽琴社社長,酷愛民族器樂,擅演奏簫、塤、陶笛、二胡、葫蘆絲、巴烏等樂器,痴迷古琴,師承廣陵琴派,現任中國民族器樂學會理事,受聘天津琴院校外琴師,通過中國古琴中級琴師認證,曾獲第四中國古琴“幽蘭陽春”獎成年組銀獎、2012中國(國際)民族器樂藝術節比賽古琴專業成年組金獎。
山陽琴派考辯
山陽琴派中的山陽主要指淮安府山陽縣,簡稱山陽。山陽縣,晉義熙中置,為山陽郡治。治今江蘇淮安市。隋至宋為楚州治所,元明清為淮安路、淮安府治所。1914年改名淮安。 1950年3月,淮寶縣裁撤,其部分轄地歸淮安。時淮安屬鹽城專區。1954年8月,淮安縣由鹽城專區劃入淮陰專區。1983年3月,成立省轄淮陰市,淮安縣屬淮陰市。1988年2月,撤銷淮安縣,建立淮安市(為縣級市)。2001年2月,淮陰市更名為淮安市,淮安撤市建區,更名為楚州區。2012年,楚州區更名為淮安區。
淮安,這座中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不但擁有著豐厚幽深的歷史文化,還孕育了中國著名的琴派之一——山陽琴派。
山陽琴派,其溯源悠久,風格獨特,為歷代琴家所重視。其之所以能成為中國八大琴派之一,就是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和環境之下,淮安的古琴藝人博採眾長,精心潛學,不斷提高自身的琴藝素質,逐步改進、創新和最佳化演奏技法,用淮安琴彈獨特的藝技演奏手法反映作品、表達作品,才讓淮安的古琴演奏藝術、演唱技法成為流派,由古傳來,流傳至今。
山陽琴派早在唐、宋時期流傳甚廣,至明、清之時鼎盛。據《山陽縣誌》所載,明朝淮安有位古琴大家吳歸雲,其字流章,“幼讀書善文詞”,“嘗自造五音譜,凡《國風》、《雅頌》及《白雲謠》、《大風歌》,漢唐以下樂府皆譜入琴中,審音察理,晰及毫釐,人以為神技”。近現代山陽琴派是中國古琴界的一朵耀眼的奇葩。其代表人物有喬子衡兄弟、楊子鏞、夏一峰、凌其陣等人。
喬子衡,清同治、光緒年間的淮安楚州人。其與弟喬子安少時學藝於母。青年時,在淮安城內開裱畫店的同時,又向秦維瀚等古琴大師學藝。此後,喬子衡吸取眾家之長,蓄意創新,《大學之道》、《良宵引》、《靜觀吟》、《醉魚唱晚》、《平沙落雁》、《漁樵問答》等都是其彈奏之名曲,其《秋塞吟》吸納楊氏琴法,以唱弦入手,待調唱足後上琴,用綿指法處理,琴法淋漓盡致地體現了秋涼塞外、人情感嘆的情懷。中年時,喬子衡琴藝迅長,名聲享譽江蘇大地。於是放棄裱畫生意,專職教琴為生。喬子衡教琴是按字計酬的,每字為青銖二枚,學琴人家先在學琴前備茗點款待,然後學琴。琴課完畢以學費和所剩糕點盡數交其所侍琴。當時蘇州某宦官聞其琴名,備千金為聘,用燈船接其赴蘇授琴。當時喬子衡在鎮江以下地區教琴,人稱喬大先生;其弟喬子安在鎮江以上地區教琴,人稱喬三先生。喬子衡帶徒沒有統計過,但其中傑出的代表人物有一個姓許的老太、楊子鏞和道人釋空塵等古琴大家。
楊子鏞也是淮安楚州人,在淮安城以作畫為生。其不僅自身琴藝精湛,更以帶出高徒而著稱於清末的中國古琴行業,甚至現在琴界都把其作為帶好徒的佳話。楊子鏞的得意門生主要有夏一峰與凌其陣兩位大家,他們是現代中國古琴界劃時代的人物。
夏一峰(1883年——1963年),字福雲,淮安楚州人。少時父母雙亡,家境貧困。十二歲入楚州一所道觀,跟隨道師學習器樂和崑曲。因其不凡的音樂才能,十五歲時便被楊子鏞看中後收其為徒傳琴。夏一峰還曾向喬子衡的女弟子許太太請教過琴藝。夏一峰學習勤奮刻苦,琴技進步快。1921年,客居南京,在金沙井崇善堂從事慈善工作。1934年,在南京參加“青溪琴社”。由於南京交通便利,南北各地琴家經常相聚於此,使其得以與不同琴派的琴家進行琴藝交流,特別與廣陵琴派交往甚密,相互切磋,日臻完善。彈琴之時,體態端莊,音節穩準,手勢優美,氣韻流暢,在金陵獨具一格,被譽為“現代金陵琴派”的代表人物。應該說夏一峰超群的琴藝成形於淮安,發展於南京,是山陽琴派最優秀的琴家。建國後,夏一峰被聘為中央民族音樂研究所特約研究員。1954年,與民族音樂家甘濤等創建“南京樂社”。平生操彈二十餘首琴曲,以《平沙落雁》、《漁樵問答》、《鷗鷺忘機》、《秋塞吟》為最佳。曾與前中央音樂研究所所長、著名民樂家楊蔭瀏合作,將李白詩詞《關山月》配歌,該琴歌深沉悲壯,表現了古代戍邊士卒厭戰思歸的情緒,而被傳唱至今。楊蔭瀏曾為夏一峰的琴曲錄音,整理成譜,輯成《古琴曲彙編》第一集出版。《中國音樂大全古琴卷》(中唱老八張)卷六中,收錄了夏一峰彈奏的《靜觀吟》錄音,流傳後世。夏一峰的《靜觀吟》,堅實流暢,從容淡定,篇幅雖小,但演繹得十分精彩。
凌其陣(1911年—1984年),字仁武,又字似石,上海人。上世紀三十年代,凌其陣師從楊子鏞先生學習淮安琴派琴曲《大學之道》《良宵引》《靜觀吟》《醉魚唱晚》等曲。新中國成立後,一直任瀋陽音樂學院教授,與古琴家顧梅羹創建“遼寧古琴研究會”,並被膺選為副會長。其不僅彈奏古琴技藝叫絕,成為大師,而且還整理、挖掘、搶救了大量的古琴譜,然而可惜的是,在文革中被抄沒殆盡,所剩不足其半。
山陽琴派幾無繼承,雖有失傳之危機,但其悠久歷史,造就許多名家,是淮安大地上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中華文化,特別是古琴文化所做的貢獻永載史冊。如今,師承廣陵的淮安琴人李家祥,將廣陵琴韻帶回淮安,延續山陽與廣陵的淵源,並於2012年正式註冊成立淮安市山陽古琴社,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專注古琴藝術傳承,為古老淮安古琴文化的挖潛與發展不懈努力!
山陽溯源
春秋戰國時期,楚州先後屬吳、越、楚等諸侯國。秦統一後建淮陰縣,楚州部分地區屬淮陰縣。楚漢之際,屬項羽西楚。漢高祖五年(前202年),封韓信為楚王,楚州屬楚王國。同年,貶韓信為淮陰侯,封劉纏為射陽侯,楚州分屬二侯國。十一年,淮陰侯國降為縣。
西漢惠帝三年(前192年),射陽侯國為縣。元狩六年(前117年),置臨淮郡,淮陰、射陽縣屬臨淮郡。王莽稱制,改射陽為臨淮亭,淮陰為嘉信。
東漢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封皇子劉荊為山陽公(治白馬湖北),山陽之名始見。東漢末年,廣陵郡移治射陽。
東晉義熙七年(411年),廣陵、臨淮2郡改為臨淮、廣陵、山陽等5郡,山陽郡治所在山陽縣。時射陽與山陽並存,分屬臨淮、山陽2郡。蕭齊時,陽平郡寄治山陽。南齊永明七年(489年),割山陽官瀆(邗溝)以西300戶置壽張縣,割直瀆(盱眙禹王河)、破釜塘以東淮陰鎮下流雜100戶置淮安縣,淮安縣之名始見。兩縣屬原先寄治山陽的東平郡。
隋開皇三年(583年),置楚州,治淮陰。十二年,移楚州治山陽縣,州旋廢。隋大業(605~618年)初,去淮陰縣入山陽縣,不久復置。
唐武德四年(621年),置東楚州,治山陽縣。八年,裁西楚州,東楚州改稱楚州,仍治山陽縣。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置楚、泗、承州。漣水軍鎮撫使、淮東安撫制置使、京東河北鎮撫大使等均駐節楚州山陽城。紹定元年(1228年),李全火燒楚州城,遂廢楚州,升山陽縣為淮安軍,隸寶應州。
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設淮東安撫司于山陽。次年,改為淮東總管府,時縣境設有山陽、淮安、淮陰、新城4縣。二十年,改總管府為淮安府路,並淮安、新城、淮陰3縣入山陽縣。
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置淮安府,治山陽。
清雍正九年(1731年),析淮安府山陽、鹽城2縣地置阜寧縣。
民國元年(1921年),淮安府裁撤。3年,山陽縣改稱淮安縣。抗日戰爭時期,楚州分屬兩個縣級抗日民主政權。運西地區屬民國29年8月成立的淮寶縣抗日民主政府,運東地區屬民國29年10月成立的淮安縣抗日民主政府。民國35年2月,淮城市由淮安縣劃出,為蘇皖等五行政區直轄市;9月,淮城市又併入淮安縣。民國37年12月,淮城等二次解放,與清江市合組成立兩淮市。次年3月,裁兩淮市,淮城區仍屬淮安縣。
1950年3月,淮寶縣裁撤,其部分轄地歸淮安。時淮安屬鹽城專區。1954年8月,淮安縣由鹽城專區劃入淮陰專區。1983年3月,成立省轄淮陰市,淮安縣屬淮陰市。1988年2月,撤銷淮安縣,建立淮安市(為縣級市)。2001年2月,淮陰市更名為淮安市,淮安撤市建區,更名為楚州區。2012年,楚州區更名為淮安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