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銅材

山銅材

山銅材(學名:Chunia bucklandioides Chang)是金縷梅科山銅材屬植物,常綠喬木,高達20米;樹皮粗糙,黑褐色,樹幹稍挺直,基部常有多數萌櫱枝。葉厚革質,闊卵圓形,長10-15厘米,寬8-14厘米,先端寬而略尖,基部微心形或平截。肉穗狀花序生於新枝的側面,比新葉先開放,紡錘形,長1.5厘米,寬6毫米,被星毛,花序柄長3-6厘米。果序長3-4厘米,果序柄不增粗;蒴果卵圓形,木質,果皮厚約2毫米;種子每室4-6個,橢圓形,長4-6毫米,黑褐色,有光澤。

分布於中國海南島南部的山地雨林里,喜生於海拔300-600米的潮濕山谷中,有強烈的萌生力。

木材可作建築、車輛、家具、農具等用材,對保護物種和研究該科系統發育、植物區系均有學術意義。

(概述圖參考來源:)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繁殖方法,採種,播種,栽培技術,栽植,撫育,病蟲防治,主要價值,保護級別,物種現狀,保護措施,

形態特徵

常綠喬木,高達20米;樹皮粗糙,黑褐色,樹幹稍挺直,基部常有多數萌櫱枝;小枝粗壯,灰褐色,有皮孔;芽體扁圓形,直徑2-2.5厘米。葉厚革質,闊卵圓形,長10-15厘米,寬8-14厘米,先端寬而略尖,基部微心形或平截;嫩葉常更寬大,先端掌狀3淺裂,有時為偏心盾狀著生;上面深綠色,有光澤,乾後橄欖綠,下面黃綠色,禿淨無毛;掌狀脈5條,在上面很顯著,在下面突起,網脈在上下兩面均不明顯;葉柄圓柱形,長7-13厘米,粗大,無毛;托葉近圓形,直徑2-2.5厘米,厚革質,無毛。
肉穗狀花序生於新枝的側面,比新葉先開放,紡錘形,長1.5厘米,寬6毫米,被星毛,花序柄長3-6厘米。花螺旋狀緊密排列在肉穗狀花序,萼筒與子房合生,藏在肉穗狀花序軸中,萼齒不明顯;花瓣不存在;雄蕊8個,著生在子房外圍的墊狀環上,無毛,花絲長5毫米,花葯紅色,長3毫米;子房下位,藏於花序軸內,2室,每室胚珠6個,花柱長1.5毫米,有多數小乳頭狀突起。果序長3-4厘米,通常僅在頂端的1-3朵花發育成果實,果序柄不增粗;蒴果卵圓形,木質,長約1.5厘米,寬1.3厘米,室間裂開為2片,每片2淺裂,果皮厚約2毫米;種子每室4-6個,橢圓形,長4-6毫米,黑褐色,有光澤。

生長環境

生長於山地雨林里,喜生於海拔300-600米的潮濕山谷中,有強烈的萌生力。生長區年平均溫20-24℃最冷月平均溫15℃以上,年降水量900-1500毫米,土壤為熱帶山地黃壤土層深厚,肥力較高。常與托盤青崗、雷公青崗、大花五果、木荷等混生。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海南樂東、東方、陵水、保亭、定安和三亞等地,為海南特產。

繁殖方法

採種

果實成熟期較長,一般在10月方可成熟採集。果實由青轉黃褐色為完全成熟,種子千粒重20-30克。含油脂,易變質喪失發芽力,貯存不宜過久。

播種

圃地選擇陰坡或半陰坡,土壤肥沃、疏鬆,排水良好的地方。採用條播,條距15厘米。隨采隨播,種子發芽率在80-85%。播後約15-20天開始發芽,此時應給幼苗適當遮蔭。當苗長出2對真葉時進行間苗分床,分床時將過長的側根剪除。分床株行距15厘米×20厘米。1年生苗高40-50厘米,可出圃造林。

栽培技術

栽植

造林地宜選擇土層深厚、疏鬆肥沃、濕潤的丘陵山地。在造林前進行砍雜煉山,株行距2米×2米,植穴規格50厘米×50厘米×40厘米。海南在雨季進行造林。起苗要修剪部分枝葉和過長的主側根,及時漿根,栽植後最好用雜草蓋穴面,以保持土壤濕潤。

撫育

造林後當年雨季末期,進行穴狀鬆土、除草。第2-3年可採用帶狀撫育,保留行間的雜灌層,使幼林得到適度側蔭,並結合鬆土、培土,對生長較弱的幼林施肥促生,讓其早日鬱閉成林,5年後每年砍雜1次,清除林木周圍的雜灌.使其獲得充足的光照,有利幼林生長。

病蟲防治

山銅材少見蟲害。但在幼苗期危害的多為大蟋蟀幼蟲和成蟲將苗木從基部咬斷或攀登小枝咬斷嫩芽。在苗圃地蟲口密度大時,用90%敵百蟲配製2%餌誘殺.選無風或久雨初晴的傍晚進行,效果好。

主要價值

經濟:木材散孔材。紋理直、結構細、硬而重,乾燥後稍開裂、易變形、不耐腐,切面平滑有光澤,易加工,適作樑柱、門窗、地板、車輛、櫃架、家具等。
研究:對保護物種和研究該科系統發育、植物區系均有學術意義。

保護級別

物種現狀

山銅材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1998年 ver 2.3——易危(VU)。
屬中國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稀有種。該種僅零星分布於中國海南南部山地的原始林中。隨著森林的大面積採伐,其分布區明顯地縮小,植株日減少,已處於測臨滅絕的境地。

保護措施

尚未進行保護。應首先宣傳保護珍稀危物種的重要意義,責成當地林業部門嚴禁砍伐,保護優良植株,採種育苗,擴大種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