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越麻繡

山越麻繡
在擱船尖景區所屬的六甲靈山一帶,至今還流傳著山越先民留存的古老民間刺繡藝術。山越麻銹以該地區木織機織成的麻布為底料,在白色或青色的布上,用麻線或棉線挑刺出鮮明美麗的圖案。它既是日用品,又是供人觀賞的工藝品。1989年,在杭州及後來的北京亞運會上展出,引起了國內外及國際友人的興趣。山越麻繡以麻布為基本原料,白布用青線,青布用白線,以布的孔眼為針步,不用設計,一每當大麻、苧麻成熟收割後,浸水中約4至8小時,去表皮,梳成皮絲,織成線,再紡紗。用柴木灰漂白,再上機織成幅闊0.6米的布。通常挑刺布製品的有圍布、腳布、背布(背嬰兒用)和飯袋。次完成。圖案都對針,常見是金雞嬉菊、寒鵲嬉梅、二龍戲珠等,呈現粗獷古樸的風格。如今在金川、王阜、嚴家一帶,麻繡是顯示姑娘針線活水平的最重要標誌。北京《民間文學》特選用山越麻繡作品圖案作刊物的裝飾,認為它是古老而別具一格的民間藝術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