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角村(廣東省廣州市增城區朱村街道下轄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6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山角村位於廣東省廣州市增城區朱村街道。距離朱村街道辦事處7公里,與荔城街百花林、朱村街丹邱村、山田村相鄰,轄羅山角村、樟油元村、西井村、墩崗村等自然村,現有14個經濟合作社,耕地面積3400畝,常住人口2360人。該村為朱村街萬畝農業現代化示範區所在地之一,也是現代生態農業觀賞、體驗的旅遊目的地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山角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廣東省廣州增城區
  • 地理位置:廣東省廣州市增城區朱村街道
  • 人口數量:2360 人
人口民族,經濟社會,政治,風景名勝,綜述,吳氏宗祠,迴環古井,洪聖宮,墩崗圍龍屋,

人口民族

世居村民有吳氏、羅氏、黃氏、馬氏、池氏、伍氏、林氏、沈氏。
村建於南宋。吳氏先祖於南宋鹹淳元年(1265年)從廣東清遠遷入本地,為客家民系
另一支吳氏聚居於羅山角村,先祖於北宋景祐二年(1035年)從福建遷入廣東新豐,於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從新豐遷到本址,為客家民系
宋元時期遷入現址的還有羅氏、馬氏、伍氏、林氏。羅氏現聚居於羅山角村,先祖於北宋天聖八年(1030年)從南雄珠璣巷遷入新會;南宋鹹淳元年(1265年)從新會遷入本地。馬氏聚居於墩崗村,宋朝時從河北經福建遷至廣東博羅,宋末從博羅鐵場遷入現址。伍氏聚居於西井村,於元元貞元年(1295年)從東莞西井竹山遷入。聚居於西井村的還有林氏,元元貞元年(1295年)從東莞清溪西井竹山遷入。聚居於墩崗村的有黃氏、池氏、沈氏,黃氏於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從增城派潭遷入;池氏也是於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從新豐縣遷入;沈氏於明萬曆四十五年(1617年)從增城塘崗遷入,再於清道光元年(1821年)移居現址。

經濟社會

山角村位於朱村街東北部,與荔城百花山莊、丹邱村、山田村相鄰。現有14個經濟合作社,耕地面積3400畝,常住人口2360人。農民年均收入5200元左右,是萬畝農業生產基地和遠近聞名的荔枝之鄉,增城市農博園位於山角村,是著名的旅遊勝地。

政治

2014年黨(總)支部班子成員情況及分工
2014年黨(總)支部班子成員情況及分工表
序號
姓名
職務
性別
分工
1
吳鏡湘
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
負責全面工作
2
馬伯燕
黨支部副書記、村委委員
負責組織、會計工作
3
馬遠林
支部委員、村委委員
負責宣傳、國土、民政、殘疾人、新農合、勞動、科教文體、扶貧、經濟工作
4
吳統記
支部委員、村委委員
負責綜治、規劃建設、環衛、司法、信訪、安全生產、環保、出租屋管理、農業生產、民兵、應急工作
2014年村委會(聯社常務理事會)組成及分工
2014年村委會(聯社常務理事會)組成及分工表
序號
姓名
職務
性別
分工
1
吳鏡湘
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
負責全面工作
2
馬伯燕
黨支部副書記、村委委員
負責組織、會計工作
3
馬遠林
支部委員、村委委員
負責宣傳、國土、民政、殘疾人、新農合、勞動、科教文體、扶貧、經濟工作
4
吳統記
支部委員、村委委員
負責綜治、規劃建設、環衛、司法、信訪、安全生產、環保、出租屋管理、農業生產、民兵、應急工作
5
王秀枚
村委委員
負責計生、新農保、財務、工青婦工作

風景名勝

綜述

 該村人文薈萃,存有吳氏宗祠、馬氏宗祠、洪聖公廟、墩崗圍龍屋及粵客族群的傳統民居。

吳氏宗祠

 吳氏宗祠,以“九廳十八井”的布局層層遞進,寓意族群齊心協力,蒸蒸日上。“九廳”指門樓、下廳、中廳、上廳、樓上、樓下、左花、右花、天廳,“十八井”包括五進廳、橫屋各五井、樓背廳八井。門額陽刻“至德堂”三字。“至德”一詞源於《論語·泰伯》,以堂號表明宗支源於泰伯。

迴環古井

“迴環古井”,融族訓與宗族燕翼貽謀於清水中。既希望子孫飲水思源,又期盼宗支繁衍熾昌。掘井祖先自稱“清門”,把詩文刻於井台,希望後人如井水般生息興旺:“家和泉自清,地旺谷豐登。”配有八卦圖迴環詩文:“堂到西山見月光,光月見山水流長。長流水山雲馬走,走馬雲山西到堂。”把祖堂名號、翼望涵蓋其中。

洪聖宮

洪聖宮始建於清代,位於山角村羅屋路,由吳屋村羅屋自然村張氏族人修建,於2012年重修。為青磚木結構,硬山頂,人字封火山牆,灰塑博古脊,碌灰筒瓦,後堂立六根石檐柱,後堂前有天井帶兩廊,牆體上石刻灰塑精雕細刻,封檐板木雕精緻細膩。洪聖宮前為曠地,後為樹木。

墩崗圍龍屋

墩崗圍龍屋,是山角村富有特色的古建築群,循著“天人合一”的理念,圍建屋廬。民居以宗祠為中心,大門置於中央,內凹,左右稍向前突,四面牆圍起,形成院落,院落中央有天井,天井左右設橫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